不过,无论我和图利的书有着怎样的区别,我们的研究路径基本上是相似的。自从我和图利在剑桥读书开始,我们之间就一直保持着充分的交流,尽管在观点及视野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关于政治思想史的写作,我们至少有如下两点共识。其一,要理解一种政治理论,首先必须成为历史学家,要尽可能深入地描述政治理论家的实际生活,以及他们所关注的实际政治问题。其二,但他们对这些实际政治问题的回应,却并非纯粹的历史研究所能含摄。它应当有助于我们理解我们自己的时代所面对的基本相似的问题。在我们看来,十七世纪政治中的基本冲突事实上以某种形态在二十世纪得以重现;我们认为,对这些冲突的历史理解越深刻,它们与当代处境的相关性就越能得到揭示。
评分本书特点:
评分权力令人不得安宁
评分三
评分本书特点:
评分十二
评分1.既是一部论述神学和哲学问题的经典名著,也是文学史上的伟大篇章;
评分七
评分因此,我决定对我负责的这一部分内容有所取舍:本书认同斯金纳所归纳的16世纪宪政主义的特征,但对其在17世纪的承继者的关注将少于对其反对者即反宪政主义的关注。而其中重中之重是,以某种方式恰当地理解国家理性主义。同时,对国家理性主义的探索也引发了我对早期文艺复兴的重新思考,我注意到(在后来的历史学家看来),16世纪中期的宪政冲突之前、文艺复兴盛期所留存的大量文献,和16世纪晚期的文献有着惊人的相似——例如,马基雅维利就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理性主义的先驱。当然,二者之间也还存在着一些差别;最直接也是最为深刻的差异在于,晚期文艺复兴的学者往往把塔西陀视为古代的典范,而早期的学者则对塔西陀甚为反感,他们往往视西塞罗为典范。另一个更为细微的差别在于,后期文艺复兴的研究更为注重财富在国家中的作用,更多采取经济学的立场,而早期文艺复兴的学者则几乎无人采取重商主义的论证——事实上,重商主义恰是国家理性主义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