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2016年夏初,我作为浙江大学哲学系的一位受邀客人,访问了中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老师和学生们智力上的丰富练达,还有他们在精神层面上的深度——他们仿佛不只是从书本上,而且还从环绕的群山、湖泊和山林中汲取他们的哲学。这让我想起了19世纪英国画家塞缪尔·帕尔默(Samuel Palmer)的话:“自然之点滴通常因融入灵魂而愈发荣光。”
现在李恒威教授、杨岸婷博士和李恒熙博士已经漂亮地完成了我的这本《灵魂之尘》的翻译工作,《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肯定还是一本“很英国”的书,但是我希望中国的读者能发现《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的理念易于理解,甚至是熟悉的。出于西方哲学的传统,《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的第1部分叙述了人类的作为意识孤岛的“自我”的发展,它在本质上是私人的,是不可剥夺让与的。但在第二部分我进一步转向了东方。我诉诸艺术家、诗人和神秘主义者的证词,来说明每一个个体如何向外投射自己的意识,从而突破其精神的孤岛,进入其可以与他人分享的感受和价值的魔法世界。
作者简介
尼古拉斯·汉弗莱(Nicholas Humphrey),曾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担任职务,现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心理学荣誉教授。其著作包括《一个心智的历史》(A History of the Mind)、《看见红色》(Seeing Red)等。
目录
邀约
序曲
1.解释苏醒
第一部分
2.“像某种东西”
3.Sentition
4.兜圈子
第二部分
5.那又怎样?
6.存在
7.赋魅的世界
8.这就是我!
9.第一名
第三部分
10.进入灵魂生境
11.危险领地
12.欺骗死亡
跋
注释
索引
致谢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
作为一个有意识的生物,现象意识是如何改变你的世界观从而改变你的生活方向的?我们一直在寻找这样的证据。我们已经看到首先它如何让你关注纯粹的存在并提高你活着的意愿,接下来它如何让你赋予外部世界的事物以价值和意义。
我认为其间的结果充分解释了,为什么自然选择很可能在演化相当早的时期,至少是在我们的祖先成为人类很久以前,已经重新设计了感觉,以便赋予它现象品质。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打住。就人类而言——现在我会说只有人类以及他们的近亲——结果是产生了一个更宏大层次上的回报:就是每一个有意识的个体恰好都发展出一个相当新的观念,即作为“自己”意味着什么。这个新的——并且过度膨胀的——自我概念产生于对意识效应的理智反思,部分是对早先所概括的那些效应的反思。
那么理智反思是什么?我的意思是苦苦思索这些效应,沉思它们,反复检验它们,与朋友们讨论它们——事实上,这正是我们在这《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中一直进行的这种反思。也许你会反对说这样指望普通人太过分了,更不用说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了。我不这么认为。事实是人类总的来说对于他们是谁以及是什么都太好奇,太感兴趣了,以至于不可能忽略意识提出的如此鲜明的大问题。如果人类可以是“婴儿床中的科学家”,那么他们也可以是婴儿床中的哲学家——并且一生都可以是哲学家。
让我们回去再从核心自我开始。当你反思它,而不仅仅是经历它时,作为体验到是你自己的最为独特之处而打动你的是什么?
我们已经讨论了感觉的一些非常显著的特征——时间的厚度等。但是有一个特征最为突出,我料想它比其他的都更让你印象深刻,这就是体验只能被你观察到,除此之外别无他人。这并不仅仅是它属于你,譬如说就像是你的车或你的腿,由于在你的控制之下,它们属于你;而是说它是绝对私人性的。在一个意识和另一个意识之间无门可通。每个人都只是直接地知道他或她自己的意识,而不知道其他任何人的。
当你思考它时,这个超常的孤独感是显然的,甚至极为显然。而且你的确会思考它。我确信自童年时起你——以及其他每个人——都玩过因为无法知道别人的想法而去猜的游戏。以约翰·洛克(JohnLocke)著名的看见颜色的例子为例:你怎么知道当你看到一朵紫罗兰时你的颜色感觉并不像当另一个人看到一朵万寿菊时他或她的感觉?答案——这是一个从不要求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去论证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你不知道,因为就像洛克所说的:“一个人的心智无法进入另一个的身体。”当然,很早以前你就不觉得这个结论新奇了。可是,不可否认在最初发现这一点时它是多么令人惊讶——而且无论你何时想到这一点,它都是那么令人注目:它并非简单地是一个有趣的戏弄,而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形而上学的启示。
的确,多么奇怪的一种状态!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像意识体验这样私人化。世界上任何其他东西都是以四维时空的各种形式组合在一起,基础物理学认为这对于描述这个宇宙就足够了。但是意识,看起来在本质上就是不一样。每个个体的意识都是一个隔离的世界,它们有自己的存在平面,就像宇宙学家有时幻想出来的“多重宇宙”中一个个独立的宇宙一样。忘记在一个有意识的自我与另一个自我之间那些敞开的门吧,似乎连穿越一个虫洞(wormhole)的可能性都没有。
……
前言/序言
在2016年夏初,我作为浙江大学哲学系的一位受邀客人,访问了中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老师和学生们智力上的丰富练达,还有他们在精神层面上的深度——他们仿佛不只是从书本上,而且还从环绕的群山、湖泊和山林中汲取他们的哲学。这让我想起了19世纪英国画家塞缪尔·帕尔默(Samuel Palmer)的话:“自然之点滴通常因融入灵魂而愈发荣光。”
现在李恒威教授、杨岸婷博士和李恒熙博士已经漂亮地完成了我的这本《灵魂之尘》的翻译工作,这本书肯定还是一本“很英国”的书,但是我希望中国的读者能发现这本书的理念易于理解,甚至是熟悉的。出于西方哲学的传统,我在该书的第一部分叙述了人类的作为意识孤岛的“自我”的发展,它在本质上是私人的,是不可剥夺让与的。但在第二部分我进一步转向了东方。我诉诸艺术家、诗人和神秘主义者的证词,来说明每一个个体如何向外投射自己的意识,从而突破其精神的孤岛,进入其可以与他人分享的感受和价值的魔法世界。
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不错
评分
☆☆☆☆☆
明显二手,没附膜包装,纸质封面脏的要死,有磕痕,内容也纯文学作品,非科普,正好卡在过节快递忙死,懒的退了。
评分
☆☆☆☆☆
了解多方面知识,开拓学习眼界,努力提升素质。
评分
☆☆☆☆☆
明显二手,没附膜包装,纸质封面脏的要死,有磕痕,内容也纯文学作品,非科普,正好卡在过节快递忙死,懒的退了。
评分
☆☆☆☆☆
了解多方面知识,开拓学习眼界,努力提升素质。
评分
☆☆☆☆☆
了解多方面知识,开拓学习眼界,努力提升素质。
评分
☆☆☆☆☆
明显二手,没附膜包装,纸质封面脏的要死,有磕痕,内容也纯文学作品,非科普,正好卡在过节快递忙死,懒的退了。
评分
☆☆☆☆☆
明显二手,没附膜包装,纸质封面脏的要死,有磕痕,内容也纯文学作品,非科普,正好卡在过节快递忙死,懒的退了。
评分
☆☆☆☆☆
跟随作者去了解意识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