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借助一些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流亡的巴黎》重现了法国抵抗运动历史中这一段被人忘却的插曲。与此同时,也引领我们从交流、传输、融合的角度出发,去重新审视20世纪的文化和艺术史。在1940年至1944年之间,一大批法国作家和艺术家离开沦陷的法国,前往自由世界的文化之都——纽约避难。安德烈、布勒东、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鲍里斯·苏瓦林、雅克·马利丹、儒勒·罗曼、圣埃克絮佩里、圣琼·佩斯……这些名字,都出现在长长的流亡名单中。
内容简介
《流亡的巴黎》叙述的就是这段历史。这些知识分子是通过怎样的援救机制被送往美国的?他们是如何通过写作、通过创办学校和出版社来参与抵抗运动的?美国政府又是如何利用他们为军事情报部门服务的?与德国流亡者相反,法国流亡者在战后的1944年到1947年间,几乎全部回到了祖国。无论把流亡当成劫数还是机遇,这段经历都让流亡者们对政治参与和民族身份等问题有了不同的理解。
作者简介
艾曼纽·卢瓦耶(Emmanuelle Loyer),女,法国历史学家,主要研究现代文化史。毕业于圣克鲁高师,现在巴黎政治学院任教。主要著作有《一段法国文化史:从美丽年代到今天》(1995)、《让·维拉尔的国民戏剧:战后的乌托邦》(1997)、《阿维尼翁艺术节史》(与安托万·德巴克合著,2007)。
内页插图
目录
水的故事
第一部 流亡与身份
第一章 从避难到流亡:1940-1941年法国的溃败与美国基金会
一 走,还是走不走?
二 救援方程式
三 名单时刻
四 马赛-里斯本-纽约:流亡者的神圣之路
第二章 流亡在纽约:流亡者的身份、自我主张和意识空间
一 纽约是不是法兰西?流亡都市的地图
二 “新移居社群”
三 流亡文化
第二部 战争年代纽约的艺术、文学和政治
第三章 纽约,法国文学的新首都
一 作家与战争
二 在流亡中写作
第四章 1941-1946年美国的超现实主义
一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与“惊恐的地球”
二 波西米亚在纽约:流亡社交圈和纽约艺术界
三 超现实主义战争:让世界理解“自由”二字的超现实意义
四 美洲对超现实主义者的意义
第五章 流亡政治
一 流亡政治的“普罗居斯特之床”
二 “自由法国”在美国的失败:得到承认的希望渺茫
三 法国流亡者中的反戴高乐人士
第三部 远距离抵抗
第六章 纽约自由高等学院的戴高乐主义与结构主义
一 难民还是移民?法国流亡学者与自由高等学院的创办
二 新旧之间
三 自由高等学院:学术的政治
四 斯特劳斯,两个世界之间的结构主义
第七章 时代的约束
一 对事件的思考
二 解读与希望
三 思想的传播
第八章 “美国之音”
一 美国政府的宣传机构:美国战争信息局
二 “这里是法国同胞在美国向您报道……”
三 巴黎人在纽约
第九章 美国战略服务局和公共知识分子的诞生
一 情报战争
二 为战略服务局效力
第四部 跨大西洋对话
第十章 归去来兮
一 有关回归的传闻
二 既不是固守一地,也不是一去不归,而是往返于欧美之间
三 法美交流中的移形换位
第十一章 回归成为新的流亡:从超现实主义到存在主义与抽象表现主义
一 回归之战
二 “行动文学”之争
三 超现实主义与抽象表现主义的血缘问题
第十二章 美国化的法国
一 对“美国化”的回顾
二 流亡者的桥梁作用
后记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部 流亡与身份
第一章 从避难到流亡:1940-1941年法国的溃败与美国基金会
在背对地中海,企图逃出法国当局追捕的杂乱难民人群中,犹太裔大学教师作为公务员,是最先受到反犹立法波及的一群人。他们屈辱地丢掉工作,预示着他们将被整个社会抛弃,而他们寄希望于前往美国,以逃避这一悲惨命运。事实上,洛克菲勒基金会不久前刚刚开始实施一项救援计划,向身处险境的这些教师提供一笔安家费,以保证他们在到达美洲后最初一段时间的生活所需。学者群体在这里作为一个例证,它是从1940年6月起迅速开始实施的政治性、职业性甚至宗教性的跨大西洋援救措施的一个缩影。
很多人希望打破华盛顿和维希政府给避难者设置的“纸墙”,一部分美国民间社团投资建立救援组织以实现这一目标。无论是哪个社会职业阶层,要想逃离法国必须得到四方面的许可或帮助:维希政府、美国政府尤其是国务院、美国救援协会以及他们在马赛的联系人。与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taool for Social Research)等教育机构相互协作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是教师救援流程中的一个关键部分。事实上,这个紧急启动的救援机器并不是从零起步的,在几年前,洛克菲勒基金会已经帮助多名犹太裔或反纳粹德国学者逃离德国,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仍然留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此前与欧洲知识界早已建立起密切联系,因此这次新的救援行动已有前例可循。各家救援机构为避难者制定的“筛选”标准是非常挑剔的,在人道主义的掩蔽之下,我们是否能看出一种变相的并不罕见的人才收集政策呢?
一 走,还是不走?
维希政府的政策:歧视与混乱
战败后,法国于1940年6月22日签字投降。停战协定的条款之一,著名的第十九条规定,法国必须向占领当局“无条件引渡”从第三帝国出逃的流亡者。德国、捷克、奥地利的反纳粹主义者一直把法国看作人权的故乡,以为托庇于法国是安全的,然而他们现在却处于危险之中。这一条款把法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牢笼,把这些外国避难者关在其中。他们不得不策划第二次流亡。大批不受占领军欢迎的人在混乱中匆忙赶向法国南区,而控制南区的新组建的贝当政府从7月22日起设置了一个委员会,对1927年以来加入法国籍的人士重新审查,撤销不受欢迎者的法国公民身份。虽然驱逐犹太人的法律尚未订立,但这一事件已经波及两次大战之间加入法国籍的众多东欧犹太人。7月17日制定的“本土化”法律规定,只有父亲是法国人的法国公民才能取得公职。8月13日共济会被取缔。9月27日,占领北区的德国当局制定了第一部反犹太法律,维希政府随即跟进,于10月3日制定了《犹太身份法》。
法国一直以庇护犹太社群为荣,犹太人在法国自1791年获得解放,坚持政教分离的法兰西共和国使他们得以成功地融入法国社会,因此他们对法兰西共和国有着强烈的依恋。然而在这样一个国家,犹太人再次成为贱民。他们被特别制定的标准划分成一个阶层,被禁止担任“国家机关的管理人员、军官及士官,以及从事对公众舆论有所影响的职业:教育业、报刊业、电台、电影业和戏剧业。最终法律规定建立了一个配额比例系统以限制犹太人从事自由职业的人数”。只有极少的对维希政府作出“特殊贡献”的犹太人能够成为例外(1940年10月3日法律第八条)。1941年5月,大约一百一十九名大学教师被迫下岗——其中七十六名在占领区,四十三名在南区——一个月之后维希颁布了第二部《犹太身份法》,显著地扩大了犹太人的认定范围,又有一百二十五名学者因此失业。
面对表现出离开法国意愿的大学教师,维希的态度一直很奇怪:在官方和半官方场合,维希政府表现出以最小代价摆脱近期来困扰它的“犹太问题”的愿望。不少记述显示出,维希的一些高层官僚曾经赞成和鼓励犹太裔法国公民前往海外。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一直到1942年犹太裔的离境都是官方所鼓励的,《佩鲁东计划》就具体证实了这一点。佩鲁东是贝当第一时间的支持者,当时出任维希政府内政部长,他在1940年11月29日写给殖民部长的信中要求法属加勒比地区接收尽可能多的避难者。佩鲁东的这封信中“歧视性和人道主义的措辞轮番登场”,在信中他为犹太人的离境移民辩护。佩鲁东1940年11月29日的这番指示为避难者打开了通向北非,尤其是通向美洲的幸运之门,它使得马提尼克海路——从马赛到法兰西堡——在1940年冬季到1941年5月间,成为出逃效率最高的一条路线。
与此同时,维希政府似乎又为避难者取得出境签证设置了重重障碍。“维希很混乱。”“离境文件办理手续的缓慢与麻烦似乎不是源于有意阻挠,而是因为当时整个政府都乱作一团”实际上,这些造成许多流亡计划夭折的“官僚作风的阻碍”的确应归因于维希特有的混乱的行政管理,但也应归因于当时政府部门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在马捉尼克流亡路线的问题上,佩鲁东遭到了殖民部长夏尔-勒内·普拉东的公开反对,以及马提尼克、瓜德罗普两个殖民地管理当局的抗拒。
法国的排犹政策是欧洲多少带有空想色彩的移民一流放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把它定义为驱逐政策还是援救政策,贝当政府对流亡者离境的放行态度依然是模棱两可、摇摆不定的,具有部分傀儡政治的不可测性,总之,与维希政体本身一样暖昧不清。
“您知道我国的不幸命运”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马克·布洛克于1940年7月25日,给一位美国同事,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负责人W.G.勒兰德写了一封信。这是当时身为索邦大学中世纪历史教授的布洛克与美国大学、洛克菲勒基金会以及其他友好机构之间艰难的通信往来——包括信件往来以及速度更快然而意思不可能完全表达清楚的有线电报——之中的第一封信。他们通信的目的是为布洛克及其家人前往美国作准备。从1940年夏季到1941年夏季,他们努力了一年多来疏通各种障碍:美国国务院的阻挠、家庭的困难、整个政局的不稳定,可能还包括《奇怪的战败》的作者(指布洛克)本人的思想动摇,他逐渐倾向于认为留在祖国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令人绝望的现实使布洛克最终未能成行。作为爱国者、民主主义者和身处险境的犹太裔,布洛克在试图出走与放弃出走之间的摇摆不定显示出学者救援机制的脆弱,也显示出在出走的离别之苦与留下的悲剧性风险之间进行权衡是多么的困难。
您知道我国的不幸命运。我为她尽了最大的努力:我的年龄大了,子女又多,早已不用再服兵役,尽管如此,在战争期间我还是担任了军官的职务。作为军官我参加了法兰德斯战役。我只求把我仅有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全部力量都贡献给我的祖国。我对她的未来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但是目前我认为我的首要任务是为我的子女考虑,在未来的几年里他们将处于危险之中,您应该了解,我是犹太裔。我对我的血统既不感到光荣,也不感到羞耻,我也从来没有隐瞒过。您十分了解法国这个国家,您应该知道法国人民的内心中是绝对没有“种族”偏见的。然而在现在的局势下,在国外的压力下,谁又敢说我的孩子们不会受到公开或者暗中的迫害呢?
无论是出走的还是留下的犹太裔,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个疑问。虽然布洛克为了保护他的子女而希望离开法国,但最后还是为了他们而留下——他的两个大点的儿子当时分别年满十九岁和二十岁,从1941年4月起就不被允许离开法国,虽然布洛克自己已经办妥了所有必需的手续,但他拒绝抛下这两个孩子独自离开。由于得到最高行政法院的特批,布洛克得以保留蒙彼利埃大学的教授职位,他实践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亲爱祖国的深刻情感使我,也应该使我们具有最坚定的信念”——投身于抵抗组织“蒙彼利埃战队”(Combat de Montpellier)。1944年,他被德军逮捕并枪杀。
在解决了几个难题之后,布洛克的美国友人对他的求援给予了积极的答复,而他也带着感动和一贯的谨慎,对这些友人表示感谢。从这时起,他的选择已经作出,而这一选择既是局势所迫,也是他自己的意愿。布洛克曾计划过出走美国,他的选择是完全正当的。他以他对时局的部分了解、他的政治文化以及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预测能力来评估未来的机遇与绝境,因而作出了出走的决定。
1940年夏天的现状是所有人都在踌躇犹豫,即使是心志最为坚定的人也因法国的突然溃败和随后的政坛剧变而感到迷惘。在这一环境下,流亡的意愿也表现为一种拒绝:当法国“与侵略者握手”时拒绝向敌人妥协。在1940-1941年抵抗运动还处于萌芽状态,确切地说仅仅是不合作,这时流亡者便采取了这种“背弃”态度。
前言/序言
流亡的巴黎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面对表现出离开法国意愿的大学教师,维希的态度一直很奇怪:在官方和半官方场合,维希政府表现出以最小代价摆脱近期来困扰它的“犹太问题”的愿望。不少记述显示出,维希的一些高层官僚曾经赞成和鼓励犹太裔法国公民前往海外。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一直到1942年犹太裔的离境都是官方所鼓励的,《佩鲁东计划》就具体证实了这一点。佩鲁东是贝当第一时间的支持者,当时出任维希政府内政部长,他在1940年11月29日写给殖民部长的信中要求法属加勒比地区接收尽可能多的避难者。佩鲁东的这封信中“歧视性和人道主义的措辞轮番登场”,在信中他为犹太人的离境移民辩护。佩鲁东1940年11月29日的这番指示为避难者打开了通向北非,尤其是通向美洲的幸运之门,它使得马提尼克海路——从马赛到法兰西堡——在1940年冬季到1941年5月间,成为出逃效率最高的一条路线。
评分
☆☆☆☆☆
特价购买,就是不知道啥时候有空看。买书是最慢的消费了
评分
☆☆☆☆☆
在1940年至1944年之间,一大批法国作家和艺术家离开沦陷的法国,前往自由世界的文化之都——纽约避难。安德烈、布勒东、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鲍里斯·苏瓦林、雅克·马利丹、儒勒·罗曼、圣埃克絮佩里、圣琼·佩斯……这些名字,都出现在长长的流亡名单中。 《流亡的巴黎》叙述的就是这段历史。这些知识分子是通过怎样的援救机制被送往美国的?他们是如何通过写作、通过创办学校和出版社来参与抵抗运动的?美国政府又是如何利用他们为军事情报部门服务的? 与德国流亡者相反,法国流亡者在战后的1944年到1947年间,几乎全部回到了祖国。无论把流亡当成劫数还是机遇,这段经历都让流亡者们对政治参与和民族身份等问题有了不同的理解。借助一些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流亡的巴黎》重现了法国抵抗运动历史中这一段被人忘却的插曲。与此同时,也引领我们从交流、传输、融合的角度出发,去重新审视20世纪的文化和艺术史。
评分
☆☆☆☆☆
第一部 流亡与身份 第一章 从避难到流亡:1940-1941年法国的溃败与美国基金会 在背对地中海,企图逃出法国当局追捕的杂乱难民人群中,犹太裔大学教师作为公务员,是最先受到反犹立法波及的一群人。他们屈辱地丢掉工作,预示着他们将被整个社会抛弃,而他们寄希望于前往美国,以逃避这一悲惨命运。事实上,洛克菲勒基金会不久前刚刚开始实施一项救援计划,向身处险境的这些教师提供一笔安家费,以保证他们在到达美洲后最初一段时间的生活所需。学者群体在这里作为一个例证,它是从1940年6月起迅速开始实施的政治性、职业性甚至宗教性的跨大西洋援救措施的一个缩影。 很多人希望打破华盛顿和维希政府给避难者设置的“纸墙”,一部分美国民间社团投资建立救援组织以实现这一目标。无论是哪个社会职业阶层,要想逃离法国必须得到四方面的许可或帮助:维希政府、美国政府尤其是国务院、美国救援协会以及他们在马赛的联系人。与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taool for Social Research)等教育机构相互协作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是教师救援流程中的一个关键部分。事实上,这个紧急启动的救援机器并不是从零起步的,在几年前,洛克菲勒基金会已经帮助多名犹太裔或反纳粹德国学者逃离德国,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仍然留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此前与欧洲知识界早已建立起密切联系,因此这次新的救援行动已有前例可循。各家救援机构为避难者制定的“筛选”标准是非常挑剔的,在人道主义的掩蔽之下,我们是否能看出一种变相的并不罕见的人才收集政策呢? 一 走,还是不走? 维希政府的政策:歧视与混乱 战败后,法国于1940年6月22日签字投降。停战协定的条款之一,著名的第十九条规定,法国必须向占领当局“无条件引渡”从第三帝国出逃的流亡者。德国、捷克、奥地利的反纳粹主义者一直把法国看作人权的故乡,以为托庇于法国是安全的,然而他们现在却处于危险之中。这一条款把法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牢笼,把这些外国避难者关在其中。他们不得不策划第二次流亡。大批不受占领军欢迎的人在混乱中匆忙赶向法国南区,而控制南区的新组建的贝当政府从7月22日起设置了一个委员会,对1927年以来加入法国籍的人士重新审查,撤销不受欢迎者的法国公民身份。虽然驱逐犹太人的法律尚未订立,但这一事件已经波及两次大战之间加入法国籍的众多东欧犹太人。7月17日制定的“本土化”法律规定,只有父亲是法国人的法国公民才能取得公职。8月13日共济会被取缔。9月27日,占领北区的德国当局制定了第一部反犹太法律,维希政府随即跟进,于10月3日制定了《犹太身份法》。 法国一直以庇护犹太社群为荣,犹太人在法国自1791年获得解放,坚持政教分离的法兰西共和国使他们得以成功地融入法国社会,因此他们对法兰西共和国有着强烈的依恋。然而在这样一个国家,犹太人再次成为贱民。他们被特别制定的标准划分成一个阶层,被禁止担任“国家机关的管理人员、军官及士官,以及从事对公众舆论有所影响的职业:教育业、报刊业、电台、电影业和戏剧业。最终法律规定建立了一个配额比例系统以限制犹太人从事自由职业的人数”。只有极少的对维希政府作出“特殊贡献”的犹太人能够成为例外(1940年10月3日法律第八条)。1941年5月,大约一百一十九名大学教师被迫下岗——其中七十六名在占领区,四十三名在南区——一个月之后维希颁布了第二部《犹太身份法》,显著地扩大了犹太人的认定范围,又有一百二十五名学者因此失业。 面对表现出离开法国意愿的大学教师,维希的态度一直很奇怪:在官方和半官方场合,维希政府表现出以最小代价摆脱近期来困扰它的“犹太问题”的愿望。不少记述显示出,维希的一些高层官僚曾经赞成和鼓励犹太裔法国公民前往海外。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一直到1942年犹太裔的离境都是官方所鼓励的,《佩鲁东计划》就具体证实了这一点。佩鲁东是贝当第一时间的支持者,当时出任维希政府内政部长,他在1940年11月29日写给殖民部长的信中要求法属加勒比地区接收尽可能多的避难者。佩鲁东的这封信中“歧视性和人道主义的措辞轮番登场”,在信中他为犹太人的离境移民辩护。佩鲁东1940年11月29日的这番指示为避难者打开了通向北非,尤其是通向美洲的幸运之门,它使得马提尼克海路——从马赛到法兰西堡——在1940年冬季到1941年5月间,成为出逃效率最高的一条路线。
评分
☆☆☆☆☆
一 走,还是不走?
评分
☆☆☆☆☆
感觉译笔不错,还需要再细看看
评分
☆☆☆☆☆
一 走,还是不走?
评分
☆☆☆☆☆
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写到鲁哀公捕获麒麟就停写了,孔子精微地觉察到这是世道衰落的象征。 史书记载,鲁哀公时,西狩大野。叔孙氏捕获一受伤麒麟,认为不吉祥就弃之于野。孔子听后非常悲痛,慨叹祥兽乃为明主而出,却为人所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谛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害,传说作《获麟操》并绝笔《春秋》。后来,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评分
☆☆☆☆☆
战败后,法国于1940年6月22日签字投降。停战协定的条款之一,著名的第十九条规定,法国必须向占领当局“无条件引渡”从第三帝国出逃的流亡者。德国、捷克、奥地利的反纳粹主义者一直把法国看作人权的故乡,以为托庇于法国是安全的,然而他们现在却处于危险之中。这一条款把法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牢笼,把这些外国避难者关在其中。他们不得不策划第二次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