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三统》体现了作者近年的主要关切即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明自主性问题,认为唯有自觉地立足于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统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时代挺拔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为此,本书上篇提出了“新时代的通三统”问题,强调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中篇则提出,全球化加速带来的所谓“空间化”和“当代性”导致文明空洞化和庸俗化的危险,对此必须自觉地拉长时间和历史的长度来强化文明的厚度和深度;下篇论述了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通识教育主张,认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成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即中国文明主体性意识。
甘阳,三联书店“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主编、“西学源流”丛书主编,译有《人论》、著有《八十年代文化意识》、《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与崔之元合编)、《古今中西之争》等。本书是作者所写的随笔文章结集,分八辑,近一百六十余篇。
正版图书《通三统》。。。。。。
评分甘阳一再强调中国是难于理解的,因此在看待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问题上,不要简单化。甘阳以美籍华裔学者谢淑丽对中国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分析加以说明。谢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逻辑》一书中指出中国改革与苏联改革的不同,在于中国改革是建立在毛泽东奠定的“分权化”基础上的,通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毛泽东使得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从来就没有真正建立过。谢认为“地方分权化”就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逻辑”,而这一逻辑是毛泽东建立的,并且有邓小平继承。另一位学者,弗朗茨?舒曼在《共产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与组织》一书中也分析了中苏体制的异同。舒曼分析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没有选择照抄苏联模式,而是选择继续按照“延安路线”发展的原因。他认为毛处理“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时,是充分考虑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的。毛泽东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放弃苏联化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而是将财权、企业管理权统统下方给地方,提出“虚君共和”,“从地方上收编中央的企业统统都拿出去”。舒曼分析其原因是如果依赖少数计划部门和专家,会使大多数工人、农民、干部无事可干,处于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之外。而毛是强力要求这一部分人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主体的,因此他显然反对中央计划经济体制。除舒曼的说法之外,甘阳又以西方政治中的所谓“草根基础”加以说明,认为这与中国所讲的群众基础是一样的,脱离群众基础,“仅靠少数专家指手画脚,有什么用?”
评分1999年起任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中山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法学院高访学者,复旦大学儒学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并担任英文学刊The China Review常务编委,北京“中国文化论坛”理事等学术职务。
评分一天,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来教师,问大家到校印象。钱穆在会上直抒己意:“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及来,乃感大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未悉何义?此谓中国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事后,燕大特开校务会议,讨论此一意见。最终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赋以中国名称。园中有一湖,景色绝胜,竞相提名,皆不适,乃名之曰“未名湖”。
评分!!!!!!!!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感觉还不错,但是内容觉得有点少,观点鲜明赞同
评分老公买的
评分很好,我会推荐给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