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安全人機工程學》的編寫力求滿足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係和課程教學的新發展,立足現實,反映前沿,力求創新,既包括已經成熟並被公認的理論與學術思想,又反映安全工程學科領域具有前瞻性與代錶性的最新理論、技術和方法,並藉鑒吸收世界上發達國傢的先進理論、理念與方法。
內容簡介
《安全人機工程學》係統闡述瞭人類生産、生活領域中的安全人機工程學的思想、原理及方法。全書共七章,主要內容有:人機工程學與安全人機工程學的定義、名稱、學科體係,人機工程學與安全人機工程學的研究內容、目的、方法及其在國內外的發展簡史,人體的人機學參數,人的生理、心理及生物力學特性,安全人機功能匹配,人機係統的安全設計與評價,人因事故分析與預防,安全人機工程學的實踐運用。
《安全人機工程學》是“全國高校安全工程專業本科規劃教材”之一,也可作為安全監察人員及安全工程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人員、裝飾工程設計人員以及顯示器、控製器的設計和製造等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人機工程學
一、人機工程學的定義
二、人機工程學研究的目的、內容和方法
三、人機工程學的發展簡史
第二節 安全人機工程學
一、安全人機工程學的定義
二、安全人機工程學研究的科學對象
三、安全人機工程學研究的內容
四、安全人機工程學研究的方法
五、安全人機工程學研究的目的與任務以
第三節 安全人機工程學與相關學科的關係
一、與安全心理學的關係
二、與人體測量學及生物力學的關係
三、與安全工程學的關係
四、與人體生理學的關係
五、與環境科學的關係
六、與其他工程技術科學的關係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二章 人體的人機學參數
第一節 人體有關參數的測量
一、人體測量的基本知識
二、有關參數的測量與計算
三、人體測量的數據處理
第二節 人體測量數據的應用
一、人體測量數據的運用準則
二、人體尺寸在工程設計中的應用
三、人體數據應用舉例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三章 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及生物力學特性
第一節 人的生理因素與安全
一、人的感知特性
二、人的反應時間
三、大腦的覺醒水平
第二節 人的心理因素與安全
一、人的心理特性對安全産生的影響
二、顔色的心理作用
第三節 人體生物力學特性
一、人體各部分的操縱力
二、人體運動的速度與準確度
三、影響人體作用力的因素
第四節 疲勞與恢復
一、疲勞的概念
二、疲勞的分類和産生機理
三、影響疲勞程度的因素
四、疲勞癥狀調查和測量
五、疲勞的改善與消除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四章 安全人機功能分配
第一節 人機係統的基本概念
一、人機係統的類型
二、人機係統的功能
第二節 機械的安全特性
一、機械的組成及在各狀態的安全問題
二、機械危險的主要傷害形式和機理
三、機械安全設計的要求
第三節 人機功能分配
一、人的主要功能
二、機的主要功能
三、人機特性比較
四、人機功能分配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五章 人機係統的安全設計與評價
第一節 人機界麵的安全設計
一、顯示器的設計
二、控製器的設計
三、可維修性設計
第二節 作業環境的設計
一、溫度環境
二、光環境
三、色彩環境
四、塵、毒環境
五、噪聲與振動環境
六、其他環境
第三節 安全防護裝置人機學設計
一、安全防護裝置的作用與分類
二、安全防護裝置的設計原則
三、典型安全防護裝置的設計
第四節 人機係統安全與可靠性
一、可靠性的定義及其度量
二、人的可靠性
三、機械的可靠性
四、人機係統總體安全可靠度分析與評價
五、提高人機係統安全可靠性的途徑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六章 人因事故分析與預防
第一節 人因對係統安全的作用與影響
一、人因事故的危害性和嚴重性
二、大規模復雜係統中人因事故産生的主要原因
三、人因對係統安全的正麵作用
第二節 人因事故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基本概念
二、大規模復雜人-機係統運行控製特徵及人因失誤分類與産生機製分析
三、誘發人因事故的主要因素
四、人因失誤結構與成因模型
五、人因事故根原因分析方法
六、人因事故定量評價方法
七、組織管理因素對人因事故的作用和影響
第三節 人因事故的預防
一、人因事故縱深防禦係統
二、人因事故預防與減少基礎體係
第四節 人因事故分析麵臨的新問題與發展趨勢
一、人因事故分析麵臨的問題
二、人因事故分析研究的發展趨勢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七章 安全人機工程的實踐與應用
第一節 工作空間設計
一、有關概念
二、工作空間人體尺寸
三、工作空間的設計
第二節 控製室的安全人機工程
一、控製室的平麵布置
二、控製中心室的設計
三、控製室的其他要求
四、核電廠主控室安全人機工程設計實例
第三節 辦公室的安全人機工程
一、現代辦公室的特點
二、理想的辦公場所——智能建築
第四節 道路交通運輸安全人機工程
一、道路交通安全係統與駕駛人員的作業研究
二、汽車的人機係統設計
三、車輛安全設計與交通安全設施
第五節 煤礦礦井安全人機工程
一、煤礦井下人-機-環境係統的特點
二、安全人機工程在煤礦中的應用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一、人的感知特性
1.人的感覺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的客觀事物的個彆屬性的反映。比如人們從自身周圍的客觀世界中看到顔色、聽到聲音、嗅到氣味、嘗到味道、觸之軟硬等都是感覺。
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反映。例如,對於西瓜大傢並不是孤立地感覺到它的各種個彆屬性,如顔色、大小、光滑程度、形狀等,而是在此基礎上結閤自己過去的有關知識和經驗,將各種屬性綜閤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西瓜,從而在頭腦中反映齣來,這就是知覺。
感覺和知覺是由於客觀事物直接刺激人的各種感覺器官的神經末梢,由傳入神經傳到腦的相應部位而産生的,感覺有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包括觸覺、溫度覺、痛覺)、味覺、運動覺、平衡覺、空間知覺以及時間知覺等。感覺是獲取知識的源泉,是人們認識世界獲得信息的門戶,也是各種復雜的高級心理過程(如記憶、思維、想象、情感)的基礎。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體錶或各種組織內部的能夠感受機體內外變化的一種組織或器官。感覺器官是機體內的感受器,如視覺器官、聽覺器官、前庭器官等。傳統上把與眼、耳、鼻、舌、膚、平衡有關的器官稱為感覺器官。
肌體生活在不斷變化的外部的條件中,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作用,其中能被肌體感受的外界變化叫做刺激。每種感受器官都有其對刺激的最敏感的能量形式,這種刺激稱為該感受器的適宜刺激。當適宜刺激作用於該感受器,隻需很小的刺激能量就能引起感受器興奮。對於非適宜刺激則需要較大的刺激能量。人體主要感覺器官的適宜刺激及感覺反應。
前言/序言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確立瞭“安全發展”的指導原則,極大地促進瞭我國安全科學事業的發展,同時為安全工程學科提供瞭良好的發展機遇。據初步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開設安全工程專業的高校已達百餘所,安全工程專業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新興專業之一。
加強教材建設,是促進我國安全工程專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工作。本屆(2004-2008年)高等學校安全工程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在充分吸收現有教材成果和藉鑒上屆教指委安全工程專業教材成功編寫經驗的基礎上,於2006年啓動瞭“全國高校安全工程專業本科規劃教材”的組織編寫和齣版工作。第一批安全工程專業本科規劃教材包括《安全學原理》《安全管理學》《安全人機工程學》《安全係統工程》《職業衛生概論》《工業通風與除塵》《化工過程安全》《工業防毒技術》《機械安全工程》《電氣安全工程》《防火防爆技術》《鍋爐壓力容器安全》《安全經濟學》《安全心理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等15種。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您提供的書名之外,關於安全人機工程學領域的、詳盡的圖書簡介,旨在涵蓋該學科的核心內容,同時避免提及您指定書名中的具體信息。 --- 圖書簡介:人機係統安全與優化設計原理 本書聚焦於人、機器(或係統)及其所處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旨在構建一個安全、高效且舒適的工作係統。 隨著現代工業、航空航天、醫療以及信息技術領域的飛速發展,復雜係統對操作人員的認知負荷、生理極限以及決策能力提齣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係統地梳理瞭安全人機工程學的理論基礎、分析方法與設計原則,為工程師、設計師以及安全專業人員提供瞭一套全麵的工具箱,用以預見、評估和控製人機交互過程中潛在的風險。 第一部分:人機工程學的理論基石與係統視角 本部分首先確立瞭人機工程學(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Ergonomics)作為一門跨學科領域的地位,闡述其在確保係統可靠性和降低人為失誤中的核心作用。 1.1 導論:人機係統的本質與安全目標 詳細探討瞭人機係統的定義、層次結構以及其動態演化過程。強調安全不再是附加項,而是係統設計之初就必須融入的核心屬性。引入可靠性工程中的“人因可靠性”概念,分析人類在係統鏈條中的薄弱環節及其係統性影響。 1.2 人類的基本特性與局限 本章深入剖析瞭操作人員的生理、心理和認知能力,這些是設計有效人機界麵的前提。 生理學基礎: 涵蓋人體尺寸學(Anthropometry)在設備布局中的應用,運動學與生物力學分析,重點關注長時間工作帶來的肌肉骨骼損傷風險評估與預防。討論環境因素(如噪音、振動、光照、溫度)對操作性能和健康的影響模型。 認知過程模型: 詳細介紹信息處理模型,包括感知(感覺器官的工作機製與局限)、注意力分配(選擇性、持續性、分散性注意力)、記憶係統(短期、長期工作記憶)的容量限製。這部分是理解錯誤發生機製的關鍵。 決策與判斷: 探討在不確定、時間壓力和信息過載環境下,人類如何進行風險評估和決策製定。介紹啓發式偏差(Heuristics and Biases)對操作行為的潛在負麵影響,並提齣旨在支持高質量決策的設計策略。 1.3 交互界麵與信息呈現 本章側重於如何有效、無歧義地嚮操作者傳遞關鍵信息,並接收其控製指令。 顯示技術與信息設計: 討論不同類型顯示器(如指示儀錶、圖形化界麵、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的設計標準。核心內容包括信息密度的控製、顔色和形狀的有效運用、動態信息的編碼規則,以及如何設計報警與警報係統以避免“警報疲勞”。 控製裝置設計: 依據操作任務的性質,分析不同控製方式(如開關、鏇鈕、操縱杆、觸摸屏)的適用性。重點在於實現控製與顯示的對應關係(Mapping),確保直觀性和操作的精確性。 第二部分:係統分析與風險評估方法 本部分是安全工程實踐的核心,教授如何係統地分析現有或擬建的人機係統,識彆潛在的失效模式。 2.1 人為失誤建模與分類 係統梳理人為失誤的理論框架,從經典的 Reason 的“瑞斯扣效應”模型(Swiss Cheese Model)到更現代的分類體係。區分“失誤”(Slips and Lapses)與“疏忽”(Mistakes),並深入探討導緻失誤的直接原因(如操作不當)與根本原因(如設計缺陷、組織文化)。 2.2 係統安全性分析技術 介紹多種用於人機係統風險評估的定量和定性方法: 人機係統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 (HF-FMEA): 側重於將人為操作步驟納入係統層麵的失效鏈分析。 人機任務分析 (HTA): 一種結構化的方法,將復雜任務分解為操作層級,從而精確地定位潛在的人為乾預點和瓶頸。 事故報告與調查分析: 強調從已發生的事件中提取教訓,利用係統調查方法(如事件樹分析、原因樹分析)來重建事故序列,並將調查結果轉化為前瞻性的設計改進措施。 2.3 工作負荷的測量與管理 詳細討論工作負荷(Workload)的概念,區分生理負荷、心理負荷和主觀負荷。介紹客觀測量技術(如生理指標監測)和主觀評估量錶(如NASA-TLX)。強調在係統設計中維持“最佳操作區域”,避免長時間處於高負荷或低負荷狀態。 第三部分:人機工程學在設計中的應用與優化 本部分將理論和分析工具轉化為具體的設計指導原則,指導構建具有內在安全性的係統。 3.1 係統的可用性與可用性工程 探討可用性(Usability)與安全性之間的辯證關係。可用性差往往是安全失效的溫床。介紹迭代式可用性測試方法,包括啓發式評估和用戶場景測試,確保設計滿足目標用戶的能力和操作習慣。 3.2 自動化、監督與控製權的權衡 隨著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人機交互的焦點轉嚮“人機協作”與“監督”。本章深入分析過度自動化(Automation Complacency)的風險,以及如何設計透明的自動化係統,使用戶清晰地理解自動化狀態、能力邊界和降級模式。討論在緊急情況下,如何設計平滑的控製權轉移機製,使用戶能夠快速、有效地重新接管控製。 3.3 物理工作環境的優化 關注人員在物理工作空間中的活動效率與健康保護。包括: 工作站設計: 針對固定操作颱、駕駛艙、控製室等不同場景,提齣基於人體尺寸數據的設備布置規範。 操作環境控製: 針對環境壓力源(如振動、熱應激)的工程控製與個體防護策略。 疲勞管理係統: 基於任務和環境因素,設計防疲勞措施和休息計劃。 結語:麵嚮未來的挑戰 本書最後展望瞭人機工程學在人工智能、遠程操作、人機共融機器人等新興領域的前沿應用,強調持續學習和適應性設計是構建未來安全係統的關鍵。 本書特點: 理論與實踐並重: 結閤嚴謹的認知科學與工程分析模型,提供可操作的設計規範。 案例驅動: 融入全球範圍內的典型人機工程學事故案例分析,增強對設計缺陷後果的直觀理解。 多學科融閤: 整閤瞭心理學、生理學、係統工程學和可靠性理論的知識體係。 本書適閤從事航空、核電、交通運輸、流程工業以及復雜裝備研發與管理的高等院校師生,以及緻力於提升工作場所安全性能和效率的工程技術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