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章东磐 著



下载链接1
下载链接2
下载链接3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5-0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650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99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是一段被历史风云湮没的血泪史,一些被刻意遗忘的人和事
  李零、吴思、张鸣……多位学者力荐
   随书附赠:98张美国陆军档案馆解密照片,60年后首度发表!

内容简介

  《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是一部关于中国远征军的民间调查纪实作品。它让流落在历史之外的那支部队和那段往事,再一次展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会让你泪流满面。
  关于中国远征军,国人长时间集体失忆。如果现在上街随机采访,一一询问路人有关这支军队的信息,大多数人都会茫然地摇头。对于这段学校不教、书店看不到、档案馆查不到的历史,人们一无所知。他们甚至不知道一个甲子之前,在滇西那片美丽的土地上,中国军队参加过一场关乎国家民族存亡的战争,最后用十数万年轻的生命换得了国家今日的安宁。而其中的细节和之后发生在许多幸存老兵身上的故事,至今仍鲜为人知。
  在本书作者章东磐之前,已有多位民间学者以不同方式开展了对中国远征军的民间调查。这一次,章东磐和几位同行者决定重走当年远征军之路。他们先后踏上滇缅公路,渡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进行战场调研;他们还寻访到了多位幸存老军人,并用这些垂垂老人昏黄的记忆,记录和分辨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碎片。
  作者把几次滇西采访的经历整理成文,辑成了这本《父亲的战场》。二十多篇文章,十来个人物,五六处战场。没有恢宏的大场面叙述,也没有战略战术的专业分析,有的是动人心魄的小细节,和一个个人物命运的波澜诡谲。《石牌》荡气回肠、《高黎贡山》震慑人心、《功果桥》令人扼腕、《松山》惨烈揪心,那场大战和无数小战役的剪影,都被作者一笔一划勾勒出清晰的影像。
  书中的人物更是让人不禁落泪。因为每个月得到200元资助而对资助人高喊“共产党万岁”,“我现在一个月可以吃两回肉了”的士兵叶进财;错遇26年牢狱磨难却依然优雅安详、出狱后选择教书育人的上尉张子文;在战友墓前不能自持地颤抖的士兵陆朝茂;为了将战友遗体迁入墓园而到处奔波的刘老伯……曾经英勇的卫国战士,如今命运坎坷的垂死老人,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巨大的落差,真实得让人如受剜心之痛。
  作为一部涉及历史内容的纪实作品,书中还对围绕远征军的一些故事和一些所谓的“史实”进行了调查和实证,力图还原这些历史细节以真实;作者也对所采访老兵 “口述历史”的内容进行了辨识和指正,没有盲目采信,对于其中一些大话和诳语也未做修改装饰,展现出生动的人物原貌。
  随书首度发表的近百张美军拍摄的远征军照片,展现了战争当时的地形地貌、武器装备,远征军士兵的音容笑貌,也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这些年轻的士兵可能都没有子嗣,但作者选择《父亲的战场》这个书名,就是为了表达后来人对于我们民族的光荣父辈们最深切的敬意。
  全书人物形象刻画细致,战争和战场的描绘画面感强,人、物、事、景的描写均着眼于细节。文字情感浓厚,一唱三叹,是一部难得的优秀纪实作品。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老人把手机紧贴在耳朵上,一秒钟都没有停留,话语脱口而出:共产党万岁。你们工作顺利万岁。我现在一个月可以吃两回肉了!那一刻,我才知道这位老兵如临大敌般地准备腹稿。机关枪一样地打出去,讲完戛然停止,是因为在他的心里,电话费很贵。
  《“少尉”叶进财》
   别的地方孩子顶多在纸上、布上画骷髅来吓唬自己和别人,而松山的孩子根本就是双手举着两根大腿骨在山上追逐玩耍,他们见得太多了。老百姓说:只要有炮弹坑就有人脑壳,里面都滚着几个。下了雨,骨头绿荫绿荫的,到了晚上,整个山上一片一片的磷火。
  《松山》

目录

引 子
一本叫《山茶》的杂志
序 言

寻找少校梅姆瑞001


中将叶佩高021
上尉张子文031
“少尉”叶进财041
士兵陆朝茂053
县长张问德065
三等科员熊文定081
少校吴昌铣095
上尉刘志声109
杨老五与蔡兰辉121


石牌137
滇缅路151
功果桥165
双虹桥173
高黎贡山185
松山199


军刀215
玉石225
飞虎队237

代后记
写在第一个六十年祭251
我们的远征261

精彩书摘

  2004年深秋,我们沿着细若游丝的古道登上高黎贡山,古道无名,在靠近山脊之处有一座倾颓的老屋,是更古老的岁月,好心的道士们为了过往的路人施舍免费姜糖水的场所,叫做北斋公房,往南十几公里的另一条山道上亦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叫南斋公房,于是,南、北斋公房由此成为穿越大山的两条古道的名字。
  山顶风很大,人就像一片树叶被大风推过山口。那么大的一架山,山脊像刀背一样薄,翻过它的时候,日军是守方,凭借着经营了将近两年的工事要塞,阻挡反攻的中国军队。那是1944年5月,待命滇西的中国远征军为了配合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打通滇缅公路,主动发起怒江战役。战役在5月11号深夜发动。那一晚,数万中国军队静悄悄地渡过怒江,使用了美军援助的橡皮船,整个渡江过程数万官兵只淹死了一个人。
  在北斋公房一线率先渡江的是陆军第一九八师,师长叶佩高。在开始滇西抗战的调查之前,我们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而第一次知悉他,是在1999年的腾冲县城。此县偏处滇西极边之地,但却是中原汉文化延至西南边境的最活跃的末梢神经。诗书礼义,忠孝贤良在这个地方年纪稍长的人都能扯上几句,而且说的时候很认真。腾冲人很自豪本地的历史。一百年前,腾冲玉石贸易甚兴,英法德三国都在这个边僻小城设有领事馆。那时,腾冲一年的边贸额据说不输广州。更让他们骄傲的是抗战。腾冲是中国军队靠自己的力量在八年抗战里光复的第一座县城。为了这个光复,九千多远征军官兵、三千日军与美轮美奂的古城玉石俱焚。距城三公里的和顺乡奇迹般地逃过此劫,至今粉墙黑瓦,画栋雕梁,让人依稀窥见当年县城的风华。腾冲人说,他们真的是舍弃家园“焦土抗战”的典范。
  那年住的政府宾馆有一个小花园,临睡前去踱步,却见树影掩映之后有一道阶梯通向楼后漆黑的深处。好奇驱使我走到小楼后,月光下,荒草中,耸立着一座几与二层楼齐高的纪念碑。就着依稀的月光,看得见碑身上面的四个大字:“还我河山”。碑铭详细地讲述了这支部队历经血雨腥风,从倭寇手中夺取腾冲的事迹。那是陆军第一九八师的抗敌阵亡将士纪念碑。
  叶佩高就是第一位渡过怒江的中国将军,那一刻他肯定只会想到接踵而至的恶战,而且胜负未卜。因为与日军七年的正规战打下来,中国军胜少败多,加上上峰决策的反复无常,谁能算定此战必胜呢。他从橡皮艇迈上怒江西岸的脚印,本应拓了模收藏在博物馆里,那是叶佩高将军一生中最非凡的一步,因为自1840年开始的一百年间,还没有一位中国将军得此殊荣。一百年来,中国军队在那一天,在此地,第一次发起了对侵略军的战略反攻。
  从渡江地点至西岸的高黎贡山脚约十数公里距离,便是与日军的接战。西岸的日军已是足足养了两年,在远征军立足未稳,立即派精锐从山脚屯兵处逆袭而来。今天再回想,顶不顶得住日军逆袭的那一小仗,其实足以定乾坤。中国军队正是强敌两年前的败兵。当年日军突破中缅边境,如入无人之境,中国守军狂泄如水,幸亏有怒江,幸亏有一江狂涨的春水,仅有的惠通桥在最后一刻被炸断,将日军止于西岸。
  远征军这只惊弓之鸟重整羽翼,就想飞过刀丛林立的高黎贡山吗?日军敢以不多的兵力突袭我军,算准的就是中国军队还未摆脱战败的阴影。
  果然,当一片亮晃晃的刺刀伴着毫无惧色的怪叫声扑面而来的时候,中国士兵的第一个动作真的是逃跑。居然没有人记得向敌人开枪。攻守双方的角色在一瞬间就互换了。时任叶师长手下团长的陶达纲将军,曾回忆那段经历,站在叶师长旁边的一位副师长,高声发出第一声命令:“卫兵,捆行李!”他要跑。
  英雄与凡人的差别其实就在此时。叶佩高本在看地图,部署对高黎贡山的进攻,他只是抬起头来,看了看手下败兵涌来的方向,对特务连长说:你去看一看,有什么事。接着忙他的。百年雪耻之战的胜败荣辱,就在这不经意间悄悄奠定了。连长带了机枪赶上去,陶达纲已经稳住阵脚,士兵们转而扑向敌军。几十年之后,他们回忆起师长,说起的都是那一刻的大将风度。
  小战毕,叶将军集合士兵讲话,专门讲了怕死的问题。我惊讶地发现,他在六十年前就曾一反东方传统观念,力主士兵应该怕死。他们部队长官与士兵的标准问答是:“弟兄们,你们怕不怕死?”几千人齐声回答:“怕死,不怕日本鬼子!”他让士兵们不耻于怕死,是提醒官长珍爱士兵的生命。他在激励士兵们不怕日本鬼子,则是要士兵们英勇杀敌,忠贞报国。
  那个时候,一九八师与日军以机枪互射,怎么打都有严格规定。叶将军亲自制定标准,鬼子打点射,都是三发:“叭、叭、叭。”他告诉大家,鬼子在威胁我们,问你“怕不怕?”我们回射时要两发两发地打“不怕,不怕。”这样既节约了子弹,也向对方表明了勇敢的意志。
  在高黎贡山脚下,我们寻访到一位叫田乐的老人,远征军反攻时,他任当地的甲长,为部队带路。他见过叶佩高将军,是因为一头牛。
  那时中日两军激战正酣,高黎贡山山形陡峭,林木丛生,远征军每一进展都要付出极大的牺牲。五月正是雨季来临之时,豪雨带来的泥泞让供给愈加困难,而空投往往只有一部分能到部队手中,其中大部都掉到深渊里了。一位负责供给的司务长下山采购,看到老百姓家的一头大黄母牛,没付钱就把牛拉走了。当地百姓在日寇统治下煎熬了两年,至今回忆起日军还是咬牙切齿的,也愿意配合自己的军队打过山去。当然,也是司务长贪心,那时候,中国军队里的贪污是很普遍的事情。那位司务长牵着牛路过师部的时候,偏偏被纠察队拦住了。纠察队是师部派出,专门检查部队的风纪。盘问之下,司务长拿不出牛主人签字画押的采买单,被带到了师长面前。当时的规定是军队不许拉老百姓的耕牛,违反了是要枪毙的。田乐老者说,这个规定都向老百姓宣传过。
  师长亲自审案,当着众多官兵。拿老百姓那么大的东西不给钱,我们和日本鬼子有什么区别。叶佩高说要枪毙。司务长跪下来了,他讲横竖是死,师长您让我上前线吧,打日本死了,子孙也还留个芳名。那时腾冲县的抗日县长张问德在一旁,他也帮着司务长说话。师长说:好,但要看老百姓同意不同意,你去找老百姓,要有人来保你,我就免你一死。司务长连夜下山找到了田乐,求田乐保他。田乐因此见到了师长叶佩高。
  田乐老人回忆说,叶师长和老百姓说话总是笑眯眯的,还招待他们吃茶,一个劲替部下买东西不给钱道歉。“师长叫我把牛牵回来,我说:这是条老母牛了,他们也是来帮助老百姓的。后来师部开了钱,钱交给了牛主人。”
  那位司务长得偿所愿,走上前线,是不是战死,已无迹可寻,但他真要是英勇地战死了,也都无从知晓,风云动荡,以血报国的战死者们最终却没有光荣起来。
  在高黎贡山口,从西北吹来的云一翻过山,全部被风压到了地面上,一条一条的,像白色的龙在树林里钻。云雾弥漫,转眼又变了晴天。昔日的战场历历在目,比人深的战壕纵横交错,连接着功能分明的散兵坑、机枪掩体和炮阵地。一个甲子的岁月,当年的数万亲历者都已老矣或逝去,那双方厮杀之地却还如此新鲜。只是战壕里长满了碧玉般葱郁的翠竹,还有几棵树,都有洗脸盆粗了,那土肥呀。争夺山口,双方阵亡千余人,大多都死在这片阵地和不远的开阔地上。
  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山口,海拔3200米,这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拔最高的战场。当年抢夺此地的血战,今天已无法描述。上山之路我们空着手走尚且心惊胆战,何况山上弹如雨下呢。山顶打下来后,战时的美国新闻处曾出过一个小册子,册子上说:开战两周,就有二百多匹从印度运来驮弹药的骡子坠崖而死。除了坚韧的中国士兵,没有人能越过这样的天险。叶佩高的铁血之师攻破了这道天险,那时候,象征正义大反攻的诺曼底登陆还要过几天才开始。
  这本来是何等的荣耀,当中国军队冒死攻顶把自己的国旗插上世界反法西斯的战场之巅,他们的勇气曾让整个同盟国振奋。这山顶上本该有一座雄视世界的纪念碑的。
  三个月之后,腾冲光复,收复第一座沦陷县城的殊荣,亦应属于叶佩高的一九八师的弟兄们。小小的一座四方城,争夺之剧,打到片瓦无存,用日本人的话来讲,守城日军“全员玉碎”。腾冲是中国的翡翠之城,自明代以来五百年的经营,无数的财富与文化积淀,使一座古城变成我们国土上最美的一块宝玉,真正玉碎的是腾冲,它用自己的粉身碎骨与中国远征军一起把侵略者碾成了灰烬。
  腾冲城将破之日,日军组织了一次决死突围,城墙的缺口里残肢断体的日本兵蜂拥而出,中国军队的自动火器像镰刀一样横扫着他们。突围者中只有零星几个人活了下来,吉野孝公是其中之一,他是卫生兵。脱逃十余日后,他被中国军队俘虏。当他知道自己是“全员玉碎”的漏网者时,觉得十分耻辱,决定以自杀尽忠,结果没死成。战争结束数十年后,他写了一本讲述腾冲之战的书,叫《腾越玉碎记》,为的是让下一代知道战争的真实与残酷。他专门写到自杀未遂后的经历。一位中国将军专门见了他,那位将军威严而儒雅,他没有训斥企图自杀的阶下之囚,而是和蔼地对吉野孝公讲:你不能死,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战后的中国和日本都需要重建,你的祖国需要大量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在书中,吉野孝公表达了对那年轻人。在书中,吉野孝公表达了对那人。在书中,吉野孝公表达了对那位中国将军深深的敬意。其实这位将军仅此两句话,就当令我们整个民族自豪。让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胸怀,才可以自称大中华。
  虽然吉野孝公并不知道那位将军的名字,但我总觉得那位将军就是叶佩高。
  腾冲县城的那座一九八师阵亡将士纪念碑在“文革”中竟然毫发无伤,有人以革命的名义将稀泥涂抹在碑身上,又刷上石灰,再四面写上“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之类的标语。正是牛粪和标语在那个荒诞的岁月里,以黑色幽默的行为艺术,保住了几千位殉国者仅有的尊严和光荣。
  2005年,为了纪录我们对盟军阵亡少校梅姆瑞战场墓地的寻找,我们又一次来到腾冲。晚饭后我从住处走到政府宾馆,照例走上小花园的石阶去拜谒那座纪念碑,这是我每到腾冲的必至之地。纪念碑周围显然已被精心整修过,栽植了一些花木。但纪念碑南北两侧空间都很狭窄,北面是一座二层小楼,显然是在革命年代里占用纪念碑台地建造的,南边则是宾馆的院墙,为了宣传旅游加建成了一座阔大的影壁,朝向城中心道路的那一面涂绘着腾冲有名的火山风景图片,影壁再南面是一个美丽而宽大的花池。从街上看,那纪念碑只露出短短的一截,不知内情的人绝想不到那是上千亡灵的魂聚之地。
  碑北面的那栋二层小楼似乎不是客房,但在朝向宾馆的那一面有一个门面,夜里会散射出暧昧的粉红色的灯光,几年前就是如此了。我每次经过那个门口,都会禁不住探头看一眼,都是几位慵懒的涂脂抹粉的村姑穿着各色半露酥胸的短裙坐卧其中,都会在看见我之后马上挺直腰杆,热情地招呼道:进来嘛,挑一个小妹。我也会客气地谢谢她们,然后走向后面的纪念碑。有一夜月光如水,把碑身映照的一片银辉,那天我恰好住在这个宾馆,我急忙奔回房间拿了相机又返回来。路过那个粉红色门口的时候,听到身后飘来讪笑声:还不好意思进来,假装去照相,谁在晚上走那条路呀!
  是呵,谁还会在月圆之夜的晚上走这条路去看墓碑,除了岁月的消蚀,还有人为的铲除,就像叶佩高这样本该在民族反侵略战争史上万古流芳的百战之将,但是,有如流星一般,在八年抗战里短暂的耀眼之后,他在历史上消失了。偌大中国,如今还有谁知道他?这种悲哀只属于这位被忘却的将军吗?
  蒋介石政权失败后,叶将军随军迁往台湾,等待这位抗日名将的只能是冷板凳,那岛太小,军人太多,何况官多兵少正应了将星如云的戏言,加上叶将军一生俭朴,不拍马屁,在蜗居台湾的岁月是肯定不得烟抽的。将军的当年旧部,曾追随他参加淞沪会战时的团长胡琏向老长官伸来援手,邀将军与他共驻金门,被叶将军拒绝了。幸亏他拒绝了,否则日本人都会看尽了中国军人的笑话。这位淞沪会战时的叶旅长和胡团长,这位滇西大反攻中的叶师长和三峡石牌血战中的胡师长,如果一起守了金门那个弹丸小岛,时时等待着对岸同为中国军队的炮弹来袭,岂不是演绝了亲者痛而仇者快的天下悲剧。
  将军在六十五岁时正式除役赴美,最终在失去所有记忆后告别人间,也从此彻底离开了自己以忠勇的生命拼死护卫的故国。这应该是叶佩高将军和所有与他相似命运的爱国军人们最大的不幸。
  在陆军第一九八师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碑上,朝向太阳的那一面刻着四个大字:天地正气。
  让我们记住他。
  上尉张子文
  张子文老人小时候是少爷,县太爷的公子。他当年投考军校的时候,父亲正任云南昌宁县长。那时中日之间战云密布,一副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大打一仗的态势。消息都是通过报纸从遥远的东北和华北传来。那时的云南对于内地,是地老天荒般的距离,中日争端于北方,按说怎么样也碍不着云南的事,但少年张子文偏偏按捺不住自己的报国激情。他的父亲也不是官吏,而是读书人,在这个当口,县长父亲竟然慨然允诺自己年轻的儿年轻的儿的儿子,去投考军校吧,当兵卫国。
  听着八十五岁的老人讲六十多年前的少年往事,尤其讲到他父亲让他去当兵,让他去遥远的地方以生命报效祖国的时候,我悄悄地流了眼泪。这样的父亲,这样的抉择,让因此而一生饱受磨难的张子文终生无悔。
  遇上张子文老人真是偶然,也是运气。我们在保山市做调查的时候,为了省钱,曾托朋友找到和军分区有点关系的招待所住,那院子里有一间餐厅,既服务于宿客,也对外接待。去了两次,觉得价廉而味美,而且生意还很好。最有意思的是,那位餐厅的老板兼大厨是位极热心的人,他听陪伴我们的当地朋友讲要寻找当年美国陆军的故事,立即拍了胸脯:找我呀!细一打听,他师傅居然做过卫立煌卫总司令的大厨。
  第二天,在他餐厅的小花园里,我们有幸谒见了这位年届九十的名厨。老人带着浓重的边地口音,五句话我有三句听不懂,为了激励老人家的谈兴,还佯装照单全收的不住点头。心想反正孙敏也在,我不懂她懂,谁知一席话下来,孙敏竟然也听不大懂。至今只记得一个故事,当年年轻的厨师看美国人吃饭只用一把餐叉觉得不可思议,总想恶搞一把难住他们。于是先做了一顿面条,看他们怎么用叉子一根一根挑起来。想想那时年轻的前辈端上那盆面条时的兴奋之情,好戏上场了。结果,人家美国佬根本不分根,一叉下去,转两圈,一团面条入口了。大厨接着再烧了一盘豌豆,油光水滑,心想中国人用筷子尚要一颗一颗夹,功夫不好根本弄不到嘴里,看你怎么办。人家美国佬毫无惧色,把叉子当铲子用,一次一堆地送进嘴里,连称好吃。老人家讲的满面红光,他一点也不因为败阵而恼怒,而自觉受辱,反有一点为对方成功脱困松了口气的快乐情绪。所以,我想,他活到九十岁了还那样身心健康。
  中午,餐厅老板热情地办招待感谢师傅,把我们自然也捎上了,大家欢乐地围坐一张大圆桌,才发现席上还有一对安静而慈祥的老夫妻,尤其那位老先生,几乎沉默无言,但举止间透出儒雅与高贵。老板介绍道,保山一中的张老师,他也是远征军老兵。老人客气地笑了笑,仍未有多言。
  我们那次仍是为《寻找少校》纪录片做基础,同时也想再找到有关美国陆军在云南作战的更多线索,所以每一位“新”的老兵出现,我们都很兴奋。饭毕,我们就和张子文先生聊了起来。初初地看他,略显削瘦的仙风鹤骨,怎么样也和军人联不起来。结果,人家不仅是军人,而且曾以军人为第一职业,从怒江中日对峙始,直到反攻完毕,老人一步不曾离开前线。
  年轻时的张子文肯定身体强健,加上好的家学根底,顺利地就读了中央军校,专习炮科。在军队的各个行当里,炮科的要求很高,尤其六十多年前,还没有导弹和电子战,甚至坦克在中央军还是仅供观赏的时代,炮兵是军中骄子。在外人眼里,从未知晓炮兵的高难度与专业要求,以为一临敌阵,万炮齐鸣,转眼间敌人灰飞烟灭了。殊不知在那个时代的战场上,炮是多么稀罕的重武器,而炮弹又何等金贵,中央军校炮兵实弹射击,打多少发炮弹是要最高统帅蒋先生书面签批的。远远的,敌人在若隐若现中聚集,有多远,有多大仰角还是俯角,天上有没有风雨,横风逆风还是顺风,用什么炮弹,什么型号的引信,多少号装药,一个因素考虑不周到,那炮弹都打不进敌群。何况你在找敌人,人家也在找你,那小群敌人完全可能是诱饵,你哪怕只慢一秒,你的炮位上就可能先落下炮弹,你再没有翻盘的机会。老人说,他是炮兵,很多人会想他在战时远离步兵的火线,而我却真切地感受到他在怒江前线时肩上的千钧重担,谁都可以有闪失,一旦上级下令炮兵行动,无论进攻还是防御,你都要能应声而动,打得快,打得响,打得准。炮兵的闪失是致命的。我握着老人略显冰冷的手,没有告诉他我对他的体会。我也曾是一名军人,是炮兵。
  张子文军校毕业时,正赶上云南省主席龙云去向中央要人力支援,最主要是军事人才,云南籍青年张子文就回到故乡在滇军任职。那时候的中国很怪诞,说是中华民国,但军队却分中央和地方,就和今天的运动员一样。中央军由 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不错,包装严实。

评分

看完了很好 很感动

评分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评分

正在看,非常想能够客观的了解到这段被人为封存的历史

评分

书买的多 集体和个影评价一下吧 物流给力 可惜有的书很脏 不过总体而言很满意

评分

这次又在京东买了很多书啊,够看一年了,努力努力!加油加油!

评分

看完了很好 很感动

评分

东西感觉不错,还没开始看

评分

很不错 信任京东 快递也好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