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浩(Hoyt Tillman,1944—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本科学习美国史和欧洲史,研究生转向中国史研究。1976年取得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导师是史华慈(Benjamin J.Schwartz)和余英时。主要从事宋元思想史研究。著有《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儒学话语与朱子说的主流化》等,编有《宋代思想史论》。
南宋时期,中国文明正面临严重危机,而正是对社会与政治问题的忧患,在当时的儒者间引发了“道德伦理”与“事功伦理”之争。“明道谊而计功利”,遂成为冲出程朱框架的新口号,显示出儒学发展的新倾向。在“责任伦理”的原则已成为共识的今天,重新回顾这段思想脉络,或可为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回应,寻找到传统的哲学资源。
中国思想史这门学科的使命,乃在于潜心到过去的生存境遇下,考察古人的思维过程。田浩教授的这本成名作,在新发现的陈亮作品的支持下,具体探讨了陈亮思想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宋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参照着两位论辩对手的具体阅历及性格,展示了陈亮、朱熹间的“道德与事功”之辩,从而再现了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历史性。缘此,本书被汉学宗师史华慈推许为自己所读到的“以西方语言叙述宋代儒学思想多种特征的最生动、最易理解的作品之一”。
##对陈亮思想的分析是史的路子,用到很多的书信文献尤其关注了《汉论》中陈亮过渡时期中的道学思想和政治保守主义。根据陈亮名字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虽然鲜明但不知是否过于武断。陈亮历史研究和结果伦理学对朱熹的钳形攻势分析得比较清楚,四五两章有不错的可探讨题目但也限于篇幅有讲不清楚一带而过的不足。有句子可以让人觉得有意思并值得进一步思考和解释,比如“(陈亮和朱熹在道德问题上的不同认识)这个问题就是道德是否能化约为一种情境判断”、“关于道的争论,关键在于价值的性质,尤其是历史变迁对价值的影响”。重文献和史的写作方法应该学习~
评分##思路很清晰,也有足够的深度。
评分 评分##我觉得还不错,关注到了朱熹和陈亮论证之前的北宋事功与心性争论的思想背景。并认为朱熹和陈亮的不同在于形而上学和去形上的相对主义的差别
评分 评分 评分没找到其他陈朱之辩的专著。翻译腔让整个西哲阐释框架不妥帖。其实谈论政治哲学时候,陈朱的争论可以做很多东西。用功利主义和相对主义去理解陈亮我并不反对,也就是西哲套中学的命了。。。
评分##评分偏低了,可能与翻译语言稍显杂芜有关。但作者对陈亮与朱熹在义理上的分歧核心是抓得很准的。另外倒也不必对使用西哲概念的做法吹毛求疵,使用得当的学者能够以此展现透过言说看本质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