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飆,1972年生於浙江溫州,1995年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係完成本科學習,1998年獲碩士學位,2003年獲英國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現為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德國馬剋斯·普朗剋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著有《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全球“獵身”:世界信息産業和印度技術勞工》等。
吳琦,《單讀》主編,前《ACROSS穿越》、《南方人物周刊》記者,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下一次將是烈火》譯者。
兩代學人,跨越北京、牛津、溫州、杭州、上海五地,曆時三年完成瞭這場談話。從項飆教授的個人經驗切入,追索一係列超越自我的問題,其中涉及對中國社會半個世紀以來的變化、知識共同體、全球化與民粹主義、人類學方法論等題目的思考。這本書提供瞭一份對話實錄,也給齣瞭一種審視問題、 思維操練的方法——在自我泛濫的潮流中,如何給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創造性地建設身邊的小世界,在思想受睏的社會,如何迴答宏大的命題。
##從眼前的疫情到遠方的戰爭,近年來多次的公共討論,看起來眾聲喧嘩、群情洶湧,如果仔細深究就會發現,大部分話語其實都缺乏實際證據,缺乏專業的切入點,整體輿論的趨勢也走嚮兩極,而非真正的多元。 在這樣的環境中,對話還如何發生?這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繼《把自己作為...
評分##這是編輯生涯做得最久的一本書,從2017年7月的動念、到今天的實體書上市。在這四年裏,它持續輸送給我熱情、新知、力量,像一條紐帶,把我和遠方敬愛的師長、誌同道閤的夥伴緊緊聯係在一起。從最初的想法、問題,到提綱、草稿,再到成為一本書、一個新的邀請,它呼喚著新的夥伴的加入,呼喚著另一本書——另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沒有比這更幸福的。這本書,提供的方法,於我,就是關於如何把一個想法變成一本書。希望它可以被更多的人閱讀,希望更多的人,能在現實中找到自己的道路。
評分 評分 評分##這是編輯生涯做得最久的一本書,從2017年7月的動念、到今天的實體書上市。在這四年裏,它持續輸送給我熱情、新知、力量,像一條紐帶,把我和遠方敬愛的師長、誌同道閤的夥伴緊緊聯係在一起。從最初的想法、問題,到提綱、草稿,再到成為一本書、一個新的邀請,它呼喚著新的夥伴的加入,呼喚著另一本書——另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沒有比這更幸福的。這本書,提供的方法,於我,就是關於如何把一個想法變成一本書。希望它可以被更多的人閱讀,希望更多的人,能在現實中找到自己的道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