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羅·聶魯達 Pablo Neruda(1904-1973)
1904年齣生於智利帕拉爾。19歲齣版第一部詩集,20歲享譽全國。著有《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漫歌》《大地上的居所》等數十部詩集,被譽為“人民的詩人”。1971年獲諾貝爾文學奬。
★我是雜食動物,吞食感情、生物、書籍、事件和爭鬥。
我真想把整個大地吞下。我真想把大海喝乾。
★諾貝爾文學奬得主聶魯達自傳
★全新修訂版 新增8萬字 + 10張珍貴手稿
★巴勃羅·聶魯達是二十世紀所有語種中最偉大的詩人。他書寫任何事物都有偉大的詩篇,就好像彌達斯王,凡他 觸摸的東西,都會變成詩歌。——加西亞·馬爾剋斯
★訪問中國時,得知自己中文譯名中的“聶”由三隻耳朵組成,他說:“我有三隻耳朵,第三隻耳朵專門用來傾聽大海的聲音。”
-------------------------------------------------------------------------------------------------------------
聶魯達,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他踏遍世界,曆盡滄桑卻始終擁有童心。他真誠而自然地把一個個生活片段,緩緩地鋪陳拼閤成豐富多彩的一生,映照齣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 我的生活豐富多彩,這是詩人的生活。
● 我要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上:人就隻是人,除此沒有其他頭銜;人們不會為一條戒律、一句話、一個標簽而苦惱。
● 我傢裏收集瞭大大小小許多玩具,沒有這些玩具我就沒法活。不玩的孩子不是孩子;不玩的大人則永遠失去瞭活在他心中的孩子,而那卻是他十分需要的。我也像造玩具那樣建造我的房子,並且在這所房子裏從早玩到晚。
● 我希望,我死後能埋葬在一個名字裏,埋葬在某個精心挑選的名字裏,這樣它的音節便能在我海邊的骨骼上方歌唱。
● 我見過不同的海洋,遇見過無數的人。我改變過許多迴。每當我試圖迴憶,我的詩歌就開始層層堆疊,重新組閤,就像書頁被弄濕時那樣。
##從森林與泥濘中齣走的詩人聶魯達,他經曆孤獨,經曆愛,經曆政治;他寫下自然,寫下孤獨,寫下愛情;他走過緬甸,走過中國,走過蘇聯,他的一生是漫長的詩與漂泊。 聶魯達是極有耐心的漁夫,在詩歌的冰河上釣齣瞭一條條大魚。有過《疑問集》的天問,有過《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性與愛的本質。他的詩歌是劍與手帕,擦乾瞭故土人民痛苦的淚與汗,賦予瞭故土人民爭取麵包的武器。他的詩歌走嚮瞭全世界。 這本書把聶魯達漂泊一生的記憶集中瞭起來,記憶的本質是這部書的天然情節,它是用血與詩寫成的。
評分##有些話他隻藏心裏。歌德會自然地振臂高呼:"瞬間啊,請停一停!你真美!"而他不會,他會下意識的自問,是否浪費瞭光陰,"迴來耗掉一份故我/迴來再度告彆,再起程",重要的是迎嚮前方——他的激情噴湧通常顯得那樣適時而矜持,他的詩文始終帶著憂傷,帶著根須、泥土、陽光、芬芳...
評分##“多麼遙遠的年代!再現這些年代,就像再現現在斷斷續續傳入我內心深處的濤聲一樣,有時嘩啦嘩啦地弄得我昏昏欲睡,有時又像一柄利劍驀然閃現寒光。我將撿起這些如同起落不定的浪花般沒有年代順序的景象。” 聶魯達訪問中國時,得知自己的中文譯名中的“聶”由三隻耳朵組成,...
評分 評分##聶魯達真的是我很喜歡的詩人? 阿爾森·古留加在為伊曼努爾·康德立傳時,錶達過這樣的意思:一位思想傢的全部曆史,即他的思想史。 巴勃羅·聶魯達的自傳體迴憶錄《我坦言我曾曆盡滄桑》,則在題記裏傳遞瞭如是精神:“傳記作傢的迴憶錄,與詩人的迴憶錄,絕不相同。前者也許閱曆有限,但著力如實記述,為...
評分聶魯達:我曾曆盡滄桑 ——讀《聶魯達自傳》 1 寫童年迴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本書:一本是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一本是納博科夫的《說吧,記憶》,還有一本是聶魯達的這本自傳。 “......在火山山麓,在冰川側畔,在幾個大湖之間,靜穆的智...
評分##六月十四日開始看,十月十七日看完。一個人倘若有聶魯達十分之一的經曆,都足夠將此生寫成非常厚的小說。“作傢的工作和那些北極區的漁夫的活,有許多共同點。作傢必須去找那條河,如果遇到結瞭冰,就得在冰上鑽洞。他必須極有耐心,經得起嚴寒天氣和逆耳的批評,受得瞭嘲笑,找到深深的水流,放下閤適的魚鈎,忙忙碌碌大乾一番之後,捕到的隻是一條很小的小魚。”
評分##提起諾奬得主、拉美作傢聶魯達,人們會想到他筆下繾綣浪漫的情詩: 愛是這麼短,遺忘是這麼長。 或是: 我記得你去年鞦天的模樣, 灰色貝雷帽,內心一片平靜。 晚霞的火焰在你的眼裏爭鬥。 樹葉紛紛墜落你靈魂的水麵。 在他的好友加西亞·馬爾剋斯眼中,聶魯達不隻會寫情詩,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