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作者羅雪昌先生,於1941年在建德縣欽堂鄉欽堂村齣生。1950年遷居到欽堂鄉葛塘村。小學畢業後主要從事農業。1959年進入林業學校,1960年響應中央大辦農業的號召,迴村務農。1961年遷居到乾潭公社羅村生産大隊,1978年伴隨羅村水庫的修建,羅先生被遷移到欽堂鄉廟前村,直到現在一直在該村生活。因為受過教育,他曾經長期在農村擔任會計、隊長,間或齣任小學的代課老師,多次參加鄉村人口普查等工作。
本書的主要編者是杜正貞和佐藤仁史。
杜正貞,浙江大學教授,研究方嚮為中國社會史、法律史,研究興趣為基層社會組織、鄉村生活和民間信仰等。齣版有專著《村社傳統與明清士紳:山西澤州鄉土社會的製度變遷》《近代山區社會的習慣、契約和權利》等,參與選編《龍泉司法檔案》。
佐藤仁史,日本一橋大學教授,研究方嚮為中國近現代社會史和口述史。齣版有專著『中國農村の信仰と生活——太湖流域社會史口述記錄集』《近代中國的鄉土意識》《嘉定縣事》《垂虹問俗——田野中的近現代江南社會與文化》等。
本書是浙江省建德市農民羅雪昌的迴憶錄,由中日學者共同整理而成。全書記錄瞭羅雪昌70餘年的人生經曆,通過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的交錯互動,以一位普通農民的視角呈現瞭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光輝曆程。本書講述瞭普通人、普通傢庭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命運的故事,既是一部普通農民的個人史,也是一部新中國的時代史。
##默默承受苦難的一生。帶著孩子們去看電影,留下的票根竟然是一生難得的亮色。與妻子是如此知心,也許是愛情,也許是恩情。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浙江建德一位名叫羅雪昌的普通農民關於個人生命史的迴憶錄,由中日兩國的社會史學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並編輯整理成書。受限於作者的視野和文化程度,本書的文字零散、質樸而缺乏張力,但這樣齣自普通個體的傳記文本,卻是非常難得而珍貴的社會史史料——一方麵彰顯每一個普通人的生命故事,都值得被敘寫和記錄;另一方麵對於眾多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史書寫來說,是一個有力的對照與補充;不隻如此,透過羅的個人生命史與相關時代背景的對照,我們足以對新中國各個曆史階段的社會風貌與時代細節,有更加直觀和生動的理解。非常有價值的一本好書。
評分##作者對自己人生的總結是“三次死裏逃生、三次機遇受阻、三句話、三個不”
評分##他們的曆史和偉人的曆史一樣重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