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1939- ),杰出的批评家、艺术史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人文学科波恩讲席教授。20世纪60年代,他凭借对极简艺术的深刻批判奠定其优秀批评家的地位(其批评文章集结为《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70年代后,他转入艺术史研究,著述丰富,其中《专注性与剧场性:狄德罗时代的绘画与观众》《库尔贝的写实主义》《马奈的现代主义》构成了“现代主义前史”三部曲;并在最近十几年重返当代艺术批评,直面影像艺术的最新现象。其批评和艺术史研究不仅在艺术学界广受关注,并且也为哲学、美学、思想史等领域内的学者所重视,甚至还反哺当代的艺术实践(著名摄影师杰夫·沃尔就深受启发),被公认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在世批评家、艺术史家之一。
译者简介:张晓剑(1977-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主要从事中西艺术史和西方现当代艺术批评的教学与研究。合作译有《艺术与物性》、《杜尚之后的康德》,合作编有《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文选》,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新美术》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
迈克尔·弗雷德以此书修改了我们对18世纪下半叶法国绘画与批评的理解。他在细读1753-1781年间的画作与评论的基础上提出:那个时代的绘画有意识地描绘专注于行动的人物,建立画外观众不存在的虚构,由此克服“剧场性”,从而取得令人信服的画面效果。弗雷德以自己的博学,出入当时的艺术批评、哲学和文学,为我们透视洛可可艺术及反洛可可潮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重新发现了狄德罗绘画批评的独特价值,也把艺术自主性问题大大推进到18世纪60年代。此书获得美国18世纪研究学会所颁发的路易斯·戈特沙尔克奖,在艺术史学界乃至文学批评、文化史和美学等领域内都具有重要影响,已经成为研究现代艺术起源的不可绕过的名著。
##读完此书,首先是对论文写作的一个范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专注性在十八世纪五十年左右的画作种出现,表明尽管画作不同,但是的确存在这一内在紧密关系。第二部分论述了剧场性,并引入狄德罗的理论,在论文中可能可以算是核心论述部分。第三部分讲述因为剧场性存在,观众与画面之间的关系转化问题。 读毕最大到感受是,不仅是当代艺术,古典绘画也是需要“阅读”的,这一点被我长期忽略掉了。对古典油画的观赏应该除了其装饰性唯美性,其中的细节应该像做阅读理解一样去解读。这种解读不是仅局限图像史、喻意、故事等等,也不是主观性的taste。而应该像分析文本去看。可能,比如,才看得懂大卫和安格尔到底有什么不同。
评分 评分 评分##提出用专注性(Absorption)和剧场性(Theatrical ity)、绘画与观者的关系(忽略观者和将观者内化于绘画内部)来理解法国18世纪中期绘画的演变,并将其扩展至现代绘画的开端,是对传统艺术史分期的又一次更新和挑战,像布列逊的新艺术史三部曲一样有很大的启发。 开始为了方便区分的风格分期、历史分期等术语,到后来会成为一种桎梏,必须警惕。风格的迭代是一种为了淹没、更新、超越另一种,所有的风格都没有明确的边界,正如物品和人一样,这种模糊的边界和交叠的现象恰是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评分 评分 评分##缺少诱导力量的绘画不能激发他去采用那个虚构。狄德罗崇尚绘画自身内部的独立性,即使人物是被一览无遗的。大卫挑战绘惯例,观画者成为偷窥者的激进之路还是成为了一个剧场。现代绘画的源头。译者真年轻,翻译质量真高!
评分##读完此书,首先是对论文写作的一个范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专注性在十八世纪五十年左右的画作种出现,表明尽管画作不同,但是的确存在这一内在紧密关系。第二部分论述了剧场性,并引入狄德罗的理论,在论文中可能可以算是核心论述部分。第三部分讲述因为剧场性存在,观众与画面之间的关系转化问题。 读毕最大到感受是,不仅是当代艺术,古典绘画也是需要“阅读”的,这一点被我长期忽略掉了。对古典油画的观赏应该除了其装饰性唯美性,其中的细节应该像做阅读理解一样去解读。这种解读不是仅局限图像史、喻意、故事等等,也不是主观性的taste。而应该像分析文本去看。可能,比如,才看得懂大卫和安格尔到底有什么不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