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03
罗伯特·贝格利: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退休荣誉教授,研究领域涉及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艺术、考古、冶金、文字起源和音乐理论,近期著作包括Gombrich among the Egyptians(2015)、《剑桥世界史》第四卷的古代世界艺术以及Routledge Handbook of Early Chinese History 的西周之前的中国青铜器时代等章节。
王海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艺术史系Mary and Cheney Cowles讲座副教授,致力于中国青铜时代与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近期著作包括Writing and the Ancient State(2014)、《剑桥世界史》第三卷的中国早期文字与城市以及Routledge Handbook of Early Chinese History的中国早期艺术等章节。
罗越(Max Loehr,1903–1988)是他那一代最杰出的中国艺术史学家,其1953年的名文《安阳时期的青铜器风格》事实上预测到了中国考古学家将要做出的考古发现。这些考古发现推翻了罗越的著名论敌、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1889–1978)的理论,后者对青铜器的分类和统计看似科学,曾长期统治着西方的青铜器研究。作者罗伯特·贝格利在本书重探了这一由于考古发现的介入而结束的学术争论,剖析了其背后的重大方法论意义。他从细读高本汉的文章着手,以生物分类学作比厘清了方法论的问题,辨析了科学与科学表象的区别。作者然后讨论了罗越的研究,为他所从事的艺术史提供了逻辑根据,指出他最关注的乃是重建一部有意义的发明创新史,把艺术设计者和资助者的意图看作风格变化的背后动力。作者在最后一章分析了风格这一概念,得出结论认为,艺术史学家正是由于没有认识到风格并非艺术品的固有属性,方才制造出了诸多混淆是非的典型理论。本书以罗越的青铜器研究为个案来探索艺术史学科的中心问题,其读者群并不限于中国艺术史学者,而是包括了所有关心视觉材料分析的研究者。
******
中文版序
我在写这本关于我的老师罗越(Max Loehr,1903–1988)的书时有两个目的。我想阐释罗越研究艺术史的方法,还想描述和分析他对其最钟爱的商代青铜器所做的研究。我希望这两个话题能引起中文读者的兴趣,并想在此感谢那些使本书得以忠于英文原著的面貌出版的朋友。首先要衷心感谢王海城精确流畅的翻译,中文读者可以确信他们所读到的译文与我的本意分毫不差。接下来我要对浙江大学的缪哲教授深表感激,他盛情邀请并安排我们通过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海城教授的译文。殷尧编辑和他的同事为本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为拙著能在此出版而深感荣幸。中译本的排版与设计紧随英文版的样式,由美国仓颉公司的David Goodrich(顾道伟)炉火纯青地完成。最后,我要感谢出版英文原著的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系列惠允发行中译本,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的Barr Ferree出版基金慷慨资助图版及相关费用,以及浙江大学出版社承担出版发行任务。
贝格利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
******
译序
本书是我的老师贝格利先生为他自己的老师罗越写的一部思想传记,集三十年教学研究所思所感,遣词造句精心推敲,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他对恩师的钦敬和思念。如今他本人业已退休,而我辈无能,不知如何撰文介绍他在艺术史、考古学、科技史、古文字学和音乐史等诸多学科的独到见解,只能暂且先把他的著作择要翻译成中文,希望借此机会消除中西方一些学人对他的曲解和误解。耐心的读者看了他对高本汉、雷德侯等西方汉学界知名人物的批评之后,可能就不会再相信他是一个有种族偏见的民粹主义者,而他对考古类型学和艺术史风格的剖析也会让读者不再把他当成信奉后过程主义的考古理论家。
若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先有精准的翻译,然而这又谈何容易!我的诸位同门师友想必都还保留着先生在我们大大小小的习作上用各色钢笔和铅笔所写的小字批注,从标点的正确使用到逻辑的严密推理都条列清楚,而这也是他对待自己写作的一贯态度。他最好的朋友是他书房里的废纸篓,每篇文章都要经过几十上百次的反复修订。他对文学的热爱也给他的翻译者提出了高难度的挑战,既要应对狄更斯式的庞大词汇量,又要推敲契柯夫式的精炼行文。他和这些文学巨匠共有的幽默感偶尔会在文章中流露出来,而这就更让译者在会心一笑之后陷入无限的苦恼之中。
因此,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接受了浙江大学艺术考古博物馆缪哲先生的翻译邀请。如若没有他的鼎力支持和他发表在《读书》杂志上的中肯书评,本书的中译本就不会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里,贝格利老师耐心详细地解答了我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我相信没有很多译者能像我这样直接便利地探究原作者的文意(也要感谢电子邮件的发明!)。我的同门学弟李建深博士对初稿做了全面细致的校读,指出了很多令我汗颜的疏漏之处,并提供了无数精当的修改意见。美国Birdtrack Press的David Goodrich为本书的出版设计来回修改十多次,让中译本有了和英文原著同样优美的版面。我在此对他们深表谢意。
王海城谨识于西雅图自偏居
2015年夏
罗越与中国青铜器研究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罗越与中国青铜器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我们凭什么对一件器物进行断代?罗越与高本汉的故事确实值得参考,书中罗越与高本汉的断代中都包含一些“不证自明”的基础,在论证之前,各自的器物应该都已按照这种基础进行排队,高本汉只是恰好选择了适用性差的那条。另外值得思考的是,艺术风格是否真的具有可断代性,我们是否能够根据越描越密的“标准器”图谱将艺术风格进行排队?另外,浙大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真是纯粹为了圈钱,翻起来太难受了,扣一星。
评分##「本书所批评的那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否定青铜器经过了刻意设计和一代又一代的重新设计,否定其主要功能是为了提供视觉效果。没有领会到视觉威力可以是一项功用属性,甚至可能还拒绝相信古代的人们在乎或者有能力进行设计,这是一个失败。」这当然是很正确的观点,但是无法因此否定青铜纹饰具有社会背景(至于是怎样的社会背景又是另一个问题)。罗越否认兽面纹具有意义,源于他认为不能辨别其真实的原型。贝格立没有意识到他对此看法的赞同,恰恰与之后对贡布里希「制作先于匹配」和蓝格「形式第一」的赞同相矛盾。现代学术研究中一招制敌的情况并不多见,在我看来,同类研究要想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把罗越和被贝氏吹毛求疵的学者们(以及贝氏本人)的优点全部结合才能实现。
评分##我们凭什么对一件器物进行断代?罗越与高本汉的故事确实值得参考,书中罗越与高本汉的断代中都包含一些“不证自明”的基础,在论证之前,各自的器物应该都已按照这种基础进行排队,高本汉只是恰好选择了适用性差的那条。另外值得思考的是,艺术风格是否真的具有可断代性,我们是否能够根据越描越密的“标准器”图谱将艺术风格进行排队?另外,浙大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真是纯粹为了圈钱,翻起来太难受了,扣一星。
评分 评分##老师的新书,翻译的师爷的青铜研究方法论,有一些想念写做typology研究的日子
评分##贝格利为他的老师罗越书写的思想传记,处处流淌着对老师的钦佩与怀念。罗越与高本汉、累德候的论战虽已过去数十年,但却留下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而今读来依然启发不断,趣味盎然。罗越通过对于青铜器风格的系统分析在商周考古材料缺乏的三十至五十年代,构建了商周青铜器正确的发展序列,让人敬佩。他将青铜器纹饰由缺乏聚焦点发展至拥有生动可辨主题的历程归为是铸工要创造一种震撼效果,启发考古学家思考器物转变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仅仅分型定式。然而,罗越将青铜器上的纹饰认定为是铸工或说是艺术家的思想创造,没有其信仰以及社会背景的意义,这至今让很多学者无法接受。 Bagley以青铜器发展类型为主题,为我们陈述的Karlgren和Loehr的研究方法。 Karlgren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所谓“科学”分类法,他将青铜器的主纹饰分成写实的A、纹饰化的B、以及两者兼有的C,从而将青铜器分类。最后得出了青铜器从产生之后,基本没有发展的荒谬结论。 而Loehr则...
评分##贝格利认为,与生物学分类相似,艺术品分类中自下而上的经验分类比自上而下逻辑分类更为有效。罗越的艺术史研究基于缺少铭文和出土信息的器物,有其时代特征。他通过探索纹样的艺术创作发明的逻辑关系,确立年代序列,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解释这种创作发展过程的内在逻辑。西周青铜器多可据铭文建立年代序列,因此艺术史的方法主要被用于商代青铜器。而考古学的发展使得新出器物多有大致的年代,艺术史方法的主要作用集中到解释艺术创作的发展逻辑上来。
评分 评分罗越与中国青铜器研究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