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伊恩‧弗格森Iain Ferguson
英國西蘇格蘭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Scotland)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學榮譽教授,除了本書外,著作與合著有《反思福利:批判的視角》(Rethinking Welfare)、《奪回社會工作:挑戰新自由主義與促進社會公義》(Reclaiming Social Work: Challenging Neo-liberalism and Promoting Social Justice)、《激進社會工作實務》(Radical social work in practice)等,並發表不少相關領域的學術文章。弗格森亦是英國激進左翼政黨「社會主義工人黨」(Socialist Workers Party)的資深成員。
譯者簡介
宋治德
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出生,香港長大,香港浸會大學宗教與哲學系本科畢業。前香港職工盟組織幹事。法國史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é de Strasbourg)之「倫理與社會」碩士課程畢業。現於史特拉斯堡大學哲學系修讀博士學位。譯著《托洛茨基主義》(Trotskyism)、《論平等:馬克思主義與平等自由主義》(Equality)。
二○二○年,憂鬱症將成為最主要的精神障礙
全球受憂鬱症所苦的人口已上升到三點五億!
是誰讓我們墜入痛苦深淵?
心衛工作者必讀的啟蒙之作,
拆解精神痛苦的社會根源
「罷工糾察線不見了,全都變成勞工額頭上的皺紋。」
在心理疾病高度汙名化的時代,無論是職場、校園霸凌,或是工作身心創傷,我們幾乎都忘了致病的最大成分不是自己的大腦,而是社會。特別是社會貧富不均加大,有錢人不工作就可以累積財富,我們發現自己越工作越窮,最後身心俱疲。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臺灣在二○一七年中有將近二百六十四萬人曾因精神疾患相關困擾而尋求醫療協助,比起十年前的數據大約提增三成。
這是不斷提高生產率和盈利的必然結果。中國大陸富士康工廠的年輕工人自殺,世界各地的工人也在苛刻的勞動條件下掙扎求存。此外,若政府以撙節為名刪減社福預算,壓縮民眾的生存空間,孤獨和社會孤立蔓延,憂鬱症和焦慮症就更會攀升。從歷史上看,供水與汙水系統建立後,才能解決下階層的傳染病問題;同樣地,改善工作環境、增加照顧措施,也會有助於改變勞工的身心困境。
英國著名的社工系教授弗格森也是社會運動者,他嘗試著將一般人不易懂的社會主義、精神分析理論,套入現代人的生活困境,於是有了這本導讀的小書。近年來臺灣爭取勞動權益的訴求越來越頻繁,這時我們更需要充實相關的知識背景。他深入精神醫學內部,一路從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連恩的反精神醫學主張,梳理到晚近的批判精神醫學以及「倖存者運動」。透過此書我們才瞭解,與其找尋不明的大腦致病原因,瞭解社會運動以及提出倡議,也是健康的重要解方。
名人推薦
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曾凡慈(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 專文推薦
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盧郁佳(作家)、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一致好評
好評推薦
「這本書不僅適合精神醫學和照護從業人員,若有讀者對人文思想有興趣、希望能更嚴肅思考我們所處的世界,也能獲益良多。」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黃涵榆
「如何一步一步地,從挑戰主流生物醫療模式開始,到爭取更符合理想的精神照顧服務,乃至於打造一個更有益於集體心理健康的世界,這本書無疑是很好的起點。」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曾凡慈
「弗格森這本傑出的研究帶我們探索這些複雜的問題,他文筆極佳又充滿人性關懷,最重要的是具有社會主義者的政治視角。這是專屬我們時代的著作。」約翰.莫利紐(John Molyneux),愛爾蘭馬克思主義評論(Irish Marxist Review)編輯
「本書最獨特的貢獻就是讓我們瞭解精神痛苦。我們活在一個讓人難以清醒的瘋狂世界。作者解釋了來龍去脈,也告訴我們其實有別種生活方式。強烈推薦給所有的心理相關工作者。」莎樂娜.威廉斯(Salena Williams),布里斯托皇家醫院(Bristol Royal Infirmary)聯合精神醫學護理師
「本書充滿了洞見,讓我們深入瞭解個人與社會經驗的相互作用。它將會發揮影響力,支持我們全體一起去爭取更多、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務,以實現更好的世界。」蓋.沈南(Guy Shennan),英國社會工作者協會主席
「在作者清晰而細膩的思考中,可看出他想跟精神痛苦者站在一起解決問題。他強烈地控訴這個瘋狂世界,而本書來得正是時候,讓我們即時得到啟發去爭取實現更好的世界。」羅迪.斯洛奇(Roddy Slorach),英國社會主義作家
「本書讓讀者從最重要的唯物論角度去思考問題,避免踏入生物醫學與後現代主義一些前提上的陷阱。」大衛.皮爾格里姆(David Pilgrim),利物浦大學社會政策與健康學(Health and Social Policy,University of Liverpool)教授
##精神痛苦的根源不在于某一个具体的政策或意识形态, 而是根植于整个社会,即资本主义的社会,它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任何掌控权,它否定了我们最基本的需要是要去创造性地改造世界。 因此,无论是工作强度的增加,还是学校孩子们面临的日益激烈的竞争,或是老年人在日益物原子化的社会中的孤独……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是同一个问题我们的社会以资本积累为导向,它不会主动地去满足人们的社交和情感需求。 因此,能够真正解决心理健康危机的唯一方法,就是创造一个新社会,它不为了积累利润,而是去满足人类的需求。
评分##我们无法给所有人的处境一个统一的解释遑论解法。第五、六章的激进主题很吸引人,内容薄弱,论述显然不如史料梳理的部分。
评分##Readmoo买过电子书
评分##这书名改得……汉译书名实际上只能对应第六章,虽然这一章是作者自己的主要观点,但也明显文不对题。 整体来看,其实是近代以来「精神疾病」的理论梳理,这方面做的很优秀,福柯以《疯癫与文明》一书厕身精神医学的早期批判者行列,不过后来另辟蹊径,转向社会控制和政治批判了,这本书提供了《疯癫与文明》之后精神医学批判这条道路的发展情况,而且由于作者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该书的梳理似乎实践性更强,也更激进,资本主义社会雷普了所有人。 正文之外,附录三也很有趣,尤其是关于2007年之后出现所谓「幸福科学」的部分,查了一下,大陆的「正能量」一词是在2012年出现的。?个人也很同意作者关于目前流行的政治正确理论和实践的看法,过于强调平行群体之间的压迫,将阻碍这些群体联合对抗来自结构上层的压迫,知识是会被政治利用的。
评分 评分 评分##精神病痛的根源要从所处的社会中去寻找。为了健康,全世界工人团结起来。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