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寫作中的現代性問題

文學史寫作中的現代性問題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2018-10 平裝 9787301295441

具體描述

李楊,湖南長沙人。北京大學中文係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專著有《抗爭宿命之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1942—1976)研究》《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文學史寫作中的現代性問題》《光暈——文化政治視域中的延安文藝》(即齣)等。編著有《讀電影——經典藝術電影》《讀電影——最新藝術電影》《深圳新文學大係》等。

本書跳齣“重寫文學史”的怪圈,將文學史問題置於“知識考古/譜係學”的視域,其關注重心不是“曆史本身”,而是構造“曆史本身”的解釋、工具和方法。通過探詢各種以“文學”或“文學史”為名的話語之所以産生的條件,追問我們的文學史寫作是在哪些潛在的框架中展開的。

正如作者在闡述中不僅僅藉助瞭文學領域的知識資源,還廣泛涉及文化史和當代哲學,這本書的啓發意義也不限於文學專業,而是對理解普遍的人文學科的現代建製都有幫助。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宏觀框架與細部論述皆能令人心摺!在“知識考古/譜係學”的視閾下處理文學史問題,可謂是雄心勃勃,具體涉及到“曆史/製度/反文學史/中國性/現代性/文學性/個人性/日常生活/中國問題/中國方法”時,也創見層現。 福柯在將對象曆史化的同時始終不忘記將自己曆史化。他一再反對把自己變成“福柯主義”。他反復強調:“我在某一特定領域工作,我並不創造一種普遍的關於這個世界的理論。”(《權力的眼睛》頁33)如果我們記住瞭福柯的提醒,如果我們能夠將福柯曆史化,並進而將我們對福柯的理解曆史化,我相信我們能夠理解福柯的意義,也將因此理解我們自己的工作。(390) 無論作為學術史還是個人生命史的一個部分,維持本書的原貌都比改寫或“補救”更有意義,這樣可以保留原有思路的運行軌跡及其所針對的問題情境。(18版後記)

評分

評分

八處錯誤: 1、89頁注釋1:洪子誠、幺書儀《兩意集》,應將“意”改為“憶”; 2、145頁第11行:劉太白《中國文學史·引論》,應將“太”改為“大”; 3、165頁第14行:《想像中國的方式》,書名應為《想像中國的方法》; 4、222頁第2行:“?”後麵多齣瞭個“。”; 5、249頁第15行:“當你以一切政府和一切權力為敵的時候”,“以”應改為“與”; 6、262頁第1行:“我們說反對的並非……”,“說”應改為“所”; 7、283頁第21行:“現象的共同體”,似應為“想象的共同體”。; 8、311頁注釋1,盧卡契《審美特性》,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應該不是“1886年”齣版,而是“1986年”齣版。 讀完後感覺換瞭個腦子!簡直是高潮迭起的頭腦風暴。今年鞦季以來最愉快的閱讀體驗。

評分

##導論:知識考古/譜係學視域中的文學史問題 第一節:從重寫文學史到知識考古學、知識譜係學 這本書研究的是“文學史寫作”,運用知識考古學/譜係學的方法,揭示“文學史”甚至“文學”和“曆史”這些現代性概念的建構性,討論“文學史”是如何被不斷重寫的。知識考古學對“知識...  

評分

評分

##五年前標注的時候提到瞭“要重讀”,結果重讀之後發現其時的激動已經消逝。深入曆史比泛泛而談要難

評分

評分

##本書討論的不是“文學史問題”,而是文學史寫作的“現代性問題”,或曰“現代性理論視閾中的文學史問題”。“本書中試圖討論的是,這些概念是以何種方式被建構齣來的,何種力量參與瞭這種建構,以及這些概念的齣現帶來瞭什麼樣的後果。也就是說,本書討論的不是文學史,也不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