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1927—2012):美国钢琴家、音乐著述家和批评家。罗森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建筑师之家,自幼习琴,少年时拜著名钢琴家、李斯特的弟子莫里茨·罗森塔尔为师,师承李斯特谱系。在音乐家、钢琴家的身份之外,罗森出版有《古典风格》《自由与艺术 》《音乐与情感》《钢琴笔记》《浪漫派》等诸多作品。
【译者简介】罗逍然:古典学及音乐学青年学者,华盛顿大学古典学博士。通晓古希腊文、拉丁文,并掌握英、德、法、意文。音乐学方面译有《音乐与情感》与《意义的边界》。古典学方面,在我国首次将古希腊叙事诗《阿尔戈英雄纪》与叙事诗残篇《赫拉克勒斯之盾》翻译成中文并且进行了详尽的注疏,另译有古典学论集《柏拉图与赫西俄德》。此外还有多部古典学以及音乐学方面的著译、笺释待出。
任何音乐学研究在一开始都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音乐的意义。罗森和所有伟大的音乐学家一样,都承认音乐必定会传达出某种意义。那么,在讨论和理解音乐时,意义是否存在边界,而边界又该如何划分?罗森认为,音乐的意义只存在于音乐本身,必须在音乐语言自身的框架之中来理解音乐,并在本书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另外,这本书分析说明了历代学者与理论家们在阐释音乐作品的意义时惯常使用的一些方法究竟有何优势与缺陷,为我们应该如何修正理解角度,更好地欣赏伟大的音乐作品提出了诸多精到且睿智的建议。
##花半天读完,简明顺畅,期间跟着听了些曲子,第三讲几个舒伯特的谱例对非专业读者尤其友好;三讲各有启发,音乐的意义就是音乐本身这个主论点也深得我意。
评分 评分##没看懂还要音乐文学素养
评分##罗森说小时候第一次听德彪西,愤怒地宣称法律应该禁止这样的音乐。哈哈哈哈哈哈。看完更期待 The Romantic Generation 了!
评分##非常好。启发超出音乐本身,打通一些文艺知识。音乐的本质是拒绝意义的,但可以承载、体现意义。“音乐不轻易顺从比它更大的语境——社会、问话、作曲家生平……”——译序中对比的话题理论与罗森观点的不同。(话题理论:将语言之外的存在引入语言的符号体系。)这里进入浪漫主义的遗产,创新作品自成的价值体系,不再需要外部标准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作为音乐学院非作曲专业学生,看到乐句分析脑子都炸了。“对于旋律节奏一个个符号组成的音乐,去寻找它的意义,还要给出具体的意义,那就是荒谬的最后一步了。”不得不说,罗森从头到尾批判的就是乐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