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伦·阿尔特舒勒 Glenn C. Altschuler,康奈尔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他有多部关于美国历史和流行文化的著作问世,包括《不停换台:电视指南中的美国》。
摇滚乐是在节奏布鲁斯这种非洲裔美国人的音乐类型上发展起来的。在过去,30岁以上的人鄙视它,自封的音乐品味仲裁者嘲笑它,性道德的卫道士谴责它,担心种族之大防被突破的白人攻击它,媒体也指责它导致青少年犯罪,但是年轻人却全心全意地接受了它。
每一代人都试图通过反抗长辈来定义自身。20世纪50年代的青少年在60年代长大成人,对于他们来说,摇滚乐就是反抗的催化剂。本书写道,假如没有摇滚乐,“就不可能想象美国的60年代会是什么样子”。这种文化现象一开始与政治无关,但却协助催生了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为这十年赋予了独特的气质。作者说,这个“神魂颠倒的一代”“把刚刚成型的不满和失望情绪变成了政治与文化运动”。
在这本书中,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和“披头士”(Beatles),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帕特·布恩(Pat Boone)、杰里·李·刘易斯(Jerry Lee Lewis)和瑞奇·尼尔森(Ricky Nelson),查克·贝里(Chuck Berry)和巴迪·霍利(Buddy Holly)等大师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与个性得以呈现。作者的叙述横跨了20年,主要集中在1955年到1965年这段时期。他以生动流畅、可读性很强的叙事风格,让这场文化变革中的人类戏剧跃然纸上。所有曾经经历过那些动荡岁月的人都能在读这本书时回忆起当年的岁月;而出生太迟,未及亲历的人则会从本书中发现他们继承而来的这个世界的最初起源。
##社会学看摇滚乐;民权运动;白人翻唱曲;性;Clean版;家庭代沟;BMI、ASCAP;电台商业贿赂;没落。
评分##马了不少50年代的巨星:Elvis Presley,Little Richard,Jerry Lee Lewis,Pat Boone,Chuck Berry,这些都是inspire之后如滚石、披头士这样的英国乐队。50年代的摇滚还处在表达、妥协、审查的循环中,它是一个青少年的情绪突破口,但不像60年代那样具有政治意味。倒是这些青少年长大之后,从摇滚文化里get了天然的责任义务,也就反向再塑造了摇滚文化。
评分##这是一部聚焦摇滚乐在其诞生的头十年发展历程的著作,也是一部亚文化不屈不挠的抵抗史诗。摇滚乐,自其出现之日起,便与黑人平权运动、性解放以及代际冲突交织在一起,成为了美国社会转型的先声,被社会、文化界及音乐界的保守势力视作洪水猛兽,以至于当美国政府成功迫使猫王参军后,这些人弹冠相庆,以为驯服了这一“恶魔之声”,殊不知在摇滚乐激荡的音符背后,种族平等、青少年解放与性自由的不可阻挡的大潮已滚滚来袭。作为权威挑战者与变革推动者的亚文化势力赋予艺术新的生命,作为抵抗群体的艺术家永远不会消失。
评分 评分 评分##这哪有天翻地覆啊,虽然销量好,但摇滚还是被按在地上摩擦啊??? “但在更多情况下,和50年代一样,摇滚乐更像是一种文化和个人化的东西,不再是政治或纲领,对自由、自治与真诚的赞歌,抑或对体制和权威的怀疑,以及对人们带着美好的感受集合起来的呼吁。” 题为“摇滚改变美国”,但似乎称之为“摇滚改变世界”亦无不妥。摇滚乐仿佛生来即与...
评分##主要聚焦五十年代,拿来入门摇滚乐起源的历史很合适。开头和结尾论述了摇滚乐的由来,以及进入六十年代以后如何融入反文化运动、民权运动,读得带劲!中间几章对几个矛盾的讨论引用了大量资料,得以还原摇滚乐艰难发展的历史,但读起来稍费劲。
评分##古早知识补全
评分##一本很学术的摇滚乐文化研究论文集,目光都聚焦在50年代。看懂它需要一定的流行文化史和文化研究的基础,但很值得作为摇滚乐研究的参考书,看看人家是怎么严肃分析摇滚乐和摇滚文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