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5-19
关晓红,汉族,广东开平人,1957年出生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广东文史馆馆员。从事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研究。曾获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公室颁发的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六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近年曾主持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主体项目“清史·学政表”、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子课题等多个国家科研项目,应邀到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等机构做访问学者。目前研究领域为近代政治制度、近代教育与文化、晚清史等。
目录
科举停废是近代社会重要的变动之一,作者在充分挖掘史料特别是使用大量媒体史料的基础上,将科举停废与晚清整个社会变革联系起来考察,细细探究,纠正了过去认识的一些偏差误解,使读者对科举停废与近代社会关系的认识更加清晰,研究证实制度变动并非孤立, 必须将立停科举的过程,与清末民初社会的整体变动联系考察,才能正本清源。
作者简介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修订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修订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功力深厚,令人敬佩
评分##科举改革之议清初已有,科举废除是老树不能接新枝的结果。科举废除推动学堂和留学大兴,推动工商学兵队伍壮大。废科举的善后工作并未做好。科举之废引发了道德危机。补:许纪霖认为,科举废除导致四民社会解体之后,除入工商学兵外,士人形成“土豪”“游士”两个群体,左右了后二十年的历史进程。王奇生认为,废科举给选官制度带来的震荡,持续到国民党统治时期。
评分 评分 评分主要论证了三个方面:科举停废的过程➕清政府的善后政策➕对士子、政府、社会、文化精神的影响。第二部分比较有趣。1⃣️“立停科举”不等于“废除科举”2⃣️为了安抚士人清政府构想并实施了很多政策(透露出一股笨拙却真诚的努力精神……?)3⃣️科举制最大的余毒在于颠倒了考试、学习的本末地位,在社会上形成了为学皆以入仕、不做官即可不学的氛围,教育作为培养现代公民的手段作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4⃣️停废科举最大的危害是断绝了知识和道德的内在联系 人人竞相追逐“有用”知识的结果必然造成道德的荒漠(谁说桑兵两口子写的书都不好懂的……明明关老师的就好懂很多啊?
评分##窃以为本书探讨制度与政治,制度与人,制度与社会三个主题。梳理科举停废与朝野政局的联动,呈现科举停废各个阶段的过程、特点;旧式士子的出路与命运折射科举停废曲折的背后变化;关注科举停废所引发的连锁效应。不足在于太多繁复,不太好读。
评分 评分##这个好!相比之前的研究,做法更细更实在,题目也挺有意思的。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修订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