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莱内•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9-1926)奥地利著名诗人。生于布拉格,生活在慕尼黑和柏林,并曾旅居意大利、斯堪的纳维亚及法国。20世纪德语世界最伟大的诗人,德语文学史上堪与荷尔德林比肩的诗哲,对中国白话诗创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戏剧等作品,代表作《杜英诺悲歌》《给奥费斯的十四行诗》《给青年诗人的信》等。因白血病逝世,葬于瑞士。
译者李魁贤,台湾诗人、文学评论家。1937年生于台湾台北县人。1953年开始发表诗作。1964年参加笠诗社。1972年参加瑞士的里尔克学会。1976年参加英国剑桥的国际诗人学会,并为创会会员,后改组为世界文学学会。出版诗集《秋与死之忆》《温柔的美感》等。
里尔克是奥地利诗歌界的风云人物,与叶芝、艾略特一起被誉为欧洲现代伟大的三位诗人。
李魁贤是瑞士于1972年成立的里尔克学会会员,有多种里尔克译著出版,是研究里尔克的权威专家。
本书有译者李魁贤详细的导读文字,译文极其漂亮,在我国迄今已经出版的几个版本中,本译著是极佳版本。
《杜英诺悲歌》是里尔克晚年改变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强调以主观感受的真实代替客观存在的真实,将诗歌的本质概括为“诗是经验,而不是情感”的哲理式探寻。
这部大型组诗是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的代表性作品,历十年写成。全诗结构宏大而严谨,歌鸣生命、爱情永恒,抒情而富有神秘感。
本书系《文学馆》丛书之一种。
##台译本,不佳
评分##台版《里爾克全集(I)》,悲歌讲述的是生命的困境,无法突破的事物的外观构成昏黑之网。“我們在自己解釋的世界空間中/不能有自如的信賴。或許遺留給我們的是/山坡上的一棵樹,我們日日可以重見;/遺留給我們的是昨日的街道/不良的習慣上的忠誠。”由内心生长的信仰逐渐瓦解,世界变得陌生、外在而重复,仿佛博尔赫斯恐惧的重复回廊。“我們只不過是從萬物旁經過/有如一陣空氣的交替。”这样只能的生命在里尔克看来是不可承受之轻。面对困境,里尔克在诗中找到一条道路——“看一件事物是如何的幸福,如何的/無辜,且為我們所有……/像一件事物般的服侍,成為一件事物而死去。”把自己的生命灌注入事物,从内面去观看世界空间,从而与世界和解——于是回到诗的开头的一段——“是的,春季都需要你。群星/也期待著你去察覺他們。”
评分##在20世纪的世界文学星空中,若要选出20颗最耀眼的新星,则必能看到里尔克的星座。这位卡夫卡的同乡,从20岁起就离开了家门,除一次短期探访外,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他是一位看重“此在”的诗人,试图从广泛的游历中,读懂人生和宇宙这部难懂的“奥义书”。他在不停的漫游中,一...
评分##不看这个怎么能看懂《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这么多年,从来没错过
评分 评分##一、 里尔克简介及生平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奥地利诗人。出生于布拉格,早期代表作为《生活与诗歌》(1894)、《梦幻》(1897)、《耶稣降临节》(1898)等;成熟期的代表作有《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新诗续集》(1908)及《杜伊诺哀歌》(1922)等。此...
评分 评分 评分##无常的种种事物信赖着最无常的我们会给以拯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