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孙周兴,现任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学报》主编等。主编《海德格尔选集》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好书。
《什么叫思想?》是马丁•海德格尔1951-1952年间所做的两个讲座。第一个讲座展开为对作为西方形而上学之“完成”的尼采之基本立场的争辩。第二个讲座包含着一种与巴门尼德的存在历史性的对话。前者为“形而上学之完成”,而后者为“开端性的思想家”中的标志性人物。两个讲座包含一种根本的关于“什么叫思想?”的存在历史性的沉思,取该问题预先确定的双重统一的定向。它们追问思想意味着什么,但它们同时也追问思想历史性地把什么任务交给人。
##海德格尔在著名的《明镜》访谈中(1966年9月23日),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 思想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自己在自身中行动,这种行动是处于与世界命运的对话中。在我看来,从形而上学产生出来的与实践的区别和二者之间的转化的想法阻塞着洞察我所理解的思想的道路。也许我可...
评分 评分(1954)科学并不思。甚至作为科学之源头和科学之基础的形而上学(或一般而言的哲学)也不“思想”——是所谓“哲学的终结与思想的任务”。海德格尔抓住了“两端”,以两个讲座分别处理尼采与巴门尼德,前者为“形而上学之完成”,而后者为“开端性的思想家”中的标志性人物。永恒在瞬间中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这正是尼采后期哲学的要义所在。在以“神性”为标志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永恒”和“超越”思考终结之后,尼采关注“如何安顿个体此在生活”这样一个实存论问题,不再主张任何具有形而上学(神学)色彩的谋求永恒的超越论,而是采取了一条“把瞬间永恒化”的路径。在前苏的巴门尼德思想中,人还不是主体性意义上的人,人的活动还是非对象性的,人是受“存在之命运”的规定、被存在所“用”才去言说(让呈放)和思考(留心)存在者之存在的
评分##跟随尼采:思想就是紧紧盯住时代的否定性处。
评分 评分 评分##需用:让呈放又留心:存在者存在
评分##存在性表明人揭示自身为一种设计和可能。人既是他已经是的,但他同时又是他能够成为的。人发现自己被抛到世界上,但他同样体验到自己的自由和改变他的世界的责任,并在他为此而作的忧心中重新定义自己。这里就出现了把人的存在当作可能性的理解。存在性在时间上根植于未来,正如事实性根植于过去。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性和事实性是人的存在的两极。由于事实性,人总是早已被抛到一切情境之中,由于他的存在性则他作为可能性而存在并把自己理解为趋向未来的存在。沉沦表明人普遍倾向于把自己失落在他当下事物和忧心中,并使自己从他独特的个体的未来可能性外化出来。沉沦的人仅仅作为当下存在,放弃那总是贯穿于他的过去和未来的唯一的自我。于是他变成了降低的自我。事实性,存在性和沉沦就构成了人的存在的三个基本本体论结构,对应过去、将来、当前。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