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释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管子四篇诠释》及《耶稣画像》等书。
本书以王弼通行本为底本,大量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根据作者个人多年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篇首“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对老子哲学作了全面的介绍,显出作者的学术功力。“注释、今译与引述”构成本书的核心部分,以《老子》原有篇章为顺序,每章先引原文,再加注释,而后是今译,最后是引述。注释通俗易懂,今译文字优美,注释、引述学术容量大,因而,他既便于初学者,又可作为有志于老庄学说深入研究的指南。
##流畅清通,但陈鼓应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坚持“有生于无”的基本立场,坚持有、无在本体论上的分别,但另一方面这种分别并未得到完全的贯彻,他没有注意到道与一、始与母的分别(楼宇烈同样如此)。尽管有无同为道,是道的不同显现,但合中有分,二者的关系是“无为而无不为”。为了与“有无相生”的生成论和谐,他不得不构造出形上之有无与形下之有无,这样一来,有无之间的本体论界限又模糊了。生成论的“有无相生”其实是描述复归的过程,这与“有生于无”本不矛盾,王弼精湛的解读并未得到重视。此外,由于本体论和生成论上的阐述有限,导致相当多章节的解释有流入庸俗化的危险,也就是鸡汤式人生哲学的重复和无力。
评分 评分陈鼓应说“道”是老子的发明,可商榷,但说黄老道家是战国到秦汉的思想主流,我觉得挺对。后人都只注意老子说了什么,没注意老子的理想读者是谁,君主和贵族才用得到他的学说吧,“无为”和“雌节”本来就不是给弱者准备的生存之道。除去一些探讨宇宙论的章节之外,老子其实相当入世,“民不畏死”后面,原来是“常有司杀者杀”。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陈先生这本书,觉得总体是不错的。 采用的历注也多客观公允。只可惜,关于自己对于《老子》之看法,却缺了些火候,总是笼统而概括,有些失之于偏执。不过,对于注译来说,是否是我们的要求太多。 总在睡觉之前,读一两章。让心安静下来,静则生慧,许多时候我们缺...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