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語言學傢、東方文化研究專傢、散文傢,被稱為“學界泰鬥”。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翌年作為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歸國,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係主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曾任北大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
叢書簡介:本套叢書是季羨林唯一親定自選集,是作者晚年在醫院療養期間親自編選的作品集。文集收錄瞭作者在各個人生階段的代錶作品,涵蓋散文、隨筆、遊記、迴憶錄、日記、學術著述等多種體裁,集中體現瞭季老的治學之誌、文章之風和人格之美。
內容簡介:《牛棚雜憶》是季羨林對文革時期經曆的一本迴憶錄,他以幽默甚至是調侃的筆調講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作者希望本書帶去的不是仇恨和報復,而是一麵鏡子,從中可以照見惡和善,醜和美,照見絕望和希望。
##難窺曆史全貌則無以評價、無以反思。文革十年,全民狂熱,互相傾軋,荒唐殘忍,證明沒有法律約束的權力和人性都將是食人的猛獸。季羨林寫得也很誠實,對於自己被批鬥前的“井岡山”派身份和參與經曆,雖是疏筆帶過,卻也沒有隱瞞,甚至還坦率自得的提到,平反“升官飛黃騰達”後的他有挾權報復的能力卻被道德所製約,這一點值得玩味,無論任何時候,任何人手中的權力都不應該隻是依靠個人道德去製約。由此可見,也許文革從來都沒有結束,不過是西風壓倒瞭東風而已,我們一直生活在文革的遺毒中,因為這個國傢從來沒有形成過真正有效的權力製約機製。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曆史是不應該被抹殺的,無論美醜,可惜,人人都愛打扮它。
評分 評分##苦痛纔是生活的主鏇律
評分 評分##曆史是不應該被抹殺的,無論美醜,可惜,人人都愛打扮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