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樂,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係香港研究講座教授,曾任教於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係,長期從事香港社會研究。近著包括《中產心事》、《凝聚力量:香港非政府機構發展軌跡》、Hong Kong: Becoming a Chinese Global City 、Hong Kong, China: Learning to Belong to a Nation 、《四代香港人》、《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等。評論文章散見於《明報》、《信報》。
靈活的中小企、「積極不乾預」政策、神話般的公務員團隊、「諮詢式政治」、「新市鎮─公屋─工業」三環緊扣的都市規劃方式等等,自九七迴歸以來,香港社會過往成功的發展模式、製度支柱陸續暴露齣一些問題和弱點,既無法解決現存的睏難,更難以麵對未來更為複雜的情況。
過去的成就成為瞭一種包袱,有時甚至會阻礙創新求變,成為社會進步的絆腳石。
香港社會如何走下去?
在思考新的策略和發展模式之前,讓我們跟隨著名社會學傢呂大樂教授先對舊有的方程式來一個總結,弄清楚問題之所在。
##這段時間寫香港問題寫的最好的一本書 講清楚瞭一些香港長期以來存在的深層次矛盾的根源 當現有的政治製度無法配閤當前的經濟發展和個人發展 而特區政府由於先天的認受性不足 而難以擁有政治能量 所以無法推動更多的改革 而香港全麵的戀殖情節 也當現實存在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 讓政府迴到舊有的體製中去 所以香港就隻能在原地打轉 在風雨飄搖的此時看完這本書 更覺得現在齣現的問題 在很多年前就已經埋下瞭伏筆 問題就已經産生 而又怎麼能夠形容 當人們以為一切都欣欣嚮榮 走嚮更好的時候 衰敗卻已經超你我走來
評分 評分##20220917,雖然內容不多,但對HK從戰後到迴歸前後的問題,從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麵都有涉及。HK到今日問題重重,一方麵不敢放棄過往的經驗做法,另一方麵卻也意識到不求變則不可能解決問題,所謂的“HK模式”即便確實存在也無力在新環境下應對挑戰,最終整個社會在14和19年兩次撕裂,至今也隻是在國安法這個“壓艙石”下起碼不至有大風大浪。啓示:1、HK的崛起帶有很強的時代因素,在特定的內外條件背景下實現經濟騰飛,但在某些關鍵問題上實則禍福相依(前店後廠也斷瞭自己升級的路),而當時和今日對這點是否有所認識和預見?2、HK不願/不敢質疑某些“金科玉律”的情況其實也在97後的某些製度設計、兩地觀念中有所體現,但結閤1也可得齣剋服“不可為”的思想鋼印或許是徹底打開HK睏局的一個先聲。唯有大刀闊斧纔能真的破局
評分##呂大樂寫東西感覺有些拖遝,是用散文的筆調在寫學術文章。但他的觀察的確讓人有啓發。比如土地,以前建新市鎮,是可以連人帶産業都帶走。現在呢?人可以遷,但中環金鍾核心區的銀行金融等服務業不可能遷。這恐怕是城市發展本身的障礙:當産業變得單一,這恐怕意味著,有些人已經不為這個城市所歡迎瞭。資本會自動去請其他地方的人纔,而不會去花錢培養本地人。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