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1938年生於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畢業於葛量洪教育學院,曾任教職,又專事文學創作與研究,為香港《素葉文學》同人。著作極豐,齣版有詩集、散文、長短篇小說等近三十種。1983年,短篇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聯閤報第八屆小說奬之聯副短篇小說推薦奬。1992年,她的長篇小說《哀悼乳房》名列颱灣《中國時報》開捲十大好書。1999年,長篇小說《我城》被《亞洲周刊》評入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2005年,繼王安憶、陳映真之後獲世界華文文學奬,獲奬作品是長篇小說《飛氈》。2009年,《我的喬治亞》、《看房子》入圍颱北國際書展大奬。2014年獲得颱灣“全球華文文學奬星雲奬之貢獻奬”。
獨一無二的經典文學作品閱讀指南,世界華文文學奬得主西西的私人書單
打開這本無限之書,你可以停留在任何一頁上。這是一冊很個人的閱讀筆記,如同馬可·波羅嚮忽必烈描述自己遊曆過的奇異城市一樣,西西用比譯文更流暢的語言重述瞭當代外國文學中打動人心的故事,嚮我們介紹她喜歡的略薩、卡爾維諾、馬爾剋斯、博爾赫斯、格拉斯、杜拉斯、卡彭鐵爾、阿斯圖裏亞斯、魯爾福、馮內古特……
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寫馬可波羅對忽必烈描述自己遊曆過的奇異城市,就像這一個讀者嚮另一個讀者講他喜歡的一本本書。一次,說到一座橋,這位旅行者不厭其詳,反復敘說一塊塊石頭。大汗顯然有些不耐煩瞭,於是問:究竟哪一塊纔是支撐橋梁的石頭?他答:橋梁並非由石塊支撐,乃由橋拱。大汗又問:然則,為什麼隻講述石頭呢?馬可波羅說:有石頭就沒有橋拱瞭。
讀者,也未必都是忽必烈,但這書陳述的,的確隻是一塊塊石頭;石頭上麵的什麼,固然閤該由其他讀者自己去摸索,而更主要的,或許是我這個讀者,根本就不能也不想去鬍亂認定。本書的編排,就按石頭小大為序,最後的一塊最大(何況我本來就是巴爾加斯·略薩迷),不過,如今隻呈露一小部分,更多的——就看像你們這樣的一個個讀者是否有興趣再說。
——西西
##3.5;並非傳統意義的書評,“評論”甚少,作為讀者的觀點和態度基本都融於獨特的轉述方式,乍看是讀書筆記+內容概括,細品仍有區彆,頗有精讀之餘“二度創作”的風範——特彆是21則故事,若不注明齣處,幾乎稱得上是一個完整而精簡的齣色短篇(概述本身已不易,神奇的是還能保留原著細節)。因此,我個人覺得前半本比後半本更好看。後麵提及的作傢過於大牌,對熟讀的讀者而言並無驚喜可言;不過,對入門者提供瞭一份值得參考的書單,且能打消些許對“名著”的恐懼心理,甚至還因為西西可愛、曉暢的解讀而大獲安利。
評分 評分##3.5;並非傳統意義的書評,“評論”甚少,作為讀者的觀點和態度基本都融於獨特的轉述方式,乍看是讀書筆記+內容概括,細品仍有區彆,頗有精讀之餘“二度創作”的風範——特彆是21則故事,若不注明齣處,幾乎稱得上是一個完整而精簡的齣色短篇(概述本身已不易,神奇的是還能保留原著細節)。因此,我個人覺得前半本比後半本更好看。後麵提及的作傢過於大牌,對熟讀的讀者而言並無驚喜可言;不過,對入門者提供瞭一份值得參考的書單,且能打消些許對“名著”的恐懼心理,甚至還因為西西可愛、曉暢的解讀而大獲安利。
評分 評分##【藏書閣打卡】多年前聽香港電颱的文學節目講西西的《飛氈》,被其中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和情節吸引。西西這本介紹自己閱讀史的小書,多為以想象奇卓著稱的拉美文學,也在意料之中。值得一提的是,西西還花瞭近五分之一的篇幅介紹瞭卡爾維諾的幾乎全部作品,對其作品特點簡潔明瞭的介紹,某種程度上可以為被卡爾維諾復雜多變弄得暈頭轉嚮的讀者提供一些指南性信息。我也從《看不見的城市》中,看到瞭卡爾維諾對王小波深刻的影響。
評分 評分##這是一本最理想的經典導讀書。對一個人來說,還有什麼比故事更有說服力呢?人很難有興趣去讀長篇宏論,理論邏輯上再圓滿,也很難讓人記住,而故事不同,它是曆史長河沉澱下的沙石,即使錶麵粗糙,卻是所有河流都離不開的底子。對人來說,故事就是河岸,人是靠故事應對世界的,...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