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原名张彦,广东中山人。1938年生于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毕业于葛量洪教育学院,曾任教职,又专事文学创作与研究,为香港《素叶文学》同人。著作极丰,出版有诗集、散文、长短篇小说等近三十种。1983年,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获联合报第八届小说奖之联副短篇小说推荐奖。1992年,她的长篇小说《哀悼乳房》名列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1999年,长篇小说《我城》被《亚洲周刊》评入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2005年,继王安忆、陈映真之后获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作品是长篇小说《飞毡》。2009年,《我的乔治亚》、《看房子》入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2014年获得台湾“全球华文文学奖星云奖之贡献奖”。
独一无二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指南,世界华文文学奖得主西西的私人书单
打开这本无限之书,你可以停留在任何一页上。这是一册很个人的阅读笔记,如同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描述自己游历过的奇异城市一样,西西用比译文更流畅的语言重述了当代外国文学中打动人心的故事,向我们介绍她喜欢的略萨、卡尔维诺、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格拉斯、杜拉斯、卡彭铁尔、阿斯图里亚斯、鲁尔福、冯内古特……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马可波罗对忽必烈描述自己游历过的奇异城市,就像这一个读者向另一个读者讲他喜欢的一本本书。一次,说到一座桥,这位旅行者不厌其详,反复叙说一块块石头。大汗显然有些不耐烦了,于是问:究竟哪一块才是支撑桥梁的石头?他答:桥梁并非由石块支撑,乃由桥拱。大汗又问:然则,为什么只讲述石头呢?马可波罗说:有石头就沒有桥拱了。
读者,也未必都是忽必烈,但这书陈述的,的确只是一块块石头;石头上面的什么,固然合该由其他读者自己去摸索,而更主要的,或许是我这个读者,根本就不能也不想去胡乱认定。本书的编排,就按石头小大为序,最后的一块最大(何况我本来就是巴尔加斯·略萨迷),不过,如今只呈露一小部分,更多的——就看像你们这样的一个个读者是否有兴趣再说。
——西西
##3.5;并非传统意义的书评,“评论”甚少,作为读者的观点和态度基本都融于独特的转述方式,乍看是读书笔记+内容概括,细品仍有区别,颇有精读之余“二度创作”的风范——特别是21则故事,若不注明出处,几乎称得上是一个完整而精简的出色短篇(概述本身已不易,神奇的是还能保留原著细节)。因此,我个人觉得前半本比后半本更好看。后面提及的作家过于大牌,对熟读的读者而言并无惊喜可言;不过,对入门者提供了一份值得参考的书单,且能打消些许对“名著”的恐惧心理,甚至还因为西西可爱、晓畅的解读而大获安利。
评分##觉得有点骗钱
评分##这是一本最理想的经典导读书。对一个人来说,还有什么比故事更有说服力呢?人很难有兴趣去读长篇宏论,理论逻辑上再圆满,也很难让人记住,而故事不同,它是历史长河沉淀下的沙石,即使表面粗糙,却是所有河流都离不开的底子。对人来说,故事就是河岸,人是靠故事应对世界的,...
评分 评分##西西的私人阅读笔记。读完后对南美文学产生了兴趣,书单又增加了《忧郁的热带》以及略萨。
评分##这本书真是妙不可言,不是书评,而是用一种同原作者不一样的笔法重新讲一遍她遇到的让人心动的文学故事,一种独辟蹊径的阅读笔记。西西在我心中的地位又升了几位。太棒了太棒了太棒了
评分##1715,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友邻推荐读书日特价买的。西西的阅读笔记,前一半概括故事梗概,后一半是作者特点或行文风格。选取的作家现在都是国内阅读出版的大热了,囊括了十几位拉美作家及格拉斯、卡尔维诺、冯内古特、博尔赫斯,倒都是我喜欢的。说实话这书80年代出版的确是一本奇书,那个年代连《百年孤独》都是盗版啊,放到现在看有点儿过时了,毕竟大家都读过百年孤独了,不是么[偷笑]话说回来,我不太喜欢这书,主要是因为我不喜欢被剧透的感觉,至于我读过的书,目前结构的够多了,看西西的介绍就显得略单薄了,但西西也很明确的写了,这是一本很私人的阅读笔记,或许就像友邻推荐的时候说的,是一本适合留给孩子初次接触拉美文学时候看的书,儿子不好意思,让你背锅了[偷笑][偷笑][偷笑]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