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托爾特•布萊希特(1898—1956),德國戲劇傢、文論傢、詩人,年青時曾任劇院編劇和導演,受女演員海倫娜•魏格爾影響開始接觸馬剋思主義,投身工人運動。1933年後流亡歐洲大陸,在蘇黎世的旅館,見到瞭本雅明,結下瞭深厚的友誼,並開始接觸、思考中國古典文化、中國戲麯思想。1941年經蘇聯去美國。1947年返迴歐洲。1948年起定居東柏林。1951年因對戲劇的貢獻而獲國傢奬金。1955年獲列寜和平奬金。1956年8月14日逝世於柏林。
布萊希特的劇論和文論在德語世界和英語世界已有一套7捲本《布萊希特劇論全集》,並收入30捲本的《布萊希特全集》中,在西方文論界影響很大,是研究文藝理論的常備案頭書,然而,在中國卻僅有一本選本《布萊希特論戲劇》。本套布萊希特作品係列即以30捲本《布萊希特全集》中的劇論和文論部分為原本,每段時期選取其最知名的文章作為書名,邀請布萊希特研究領域的兩位領軍人物張黎和丁揚忠擔任主編,邀請中國社科院外文所、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係、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係、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係的老師擔任譯者,並邀請本領域專傢為每本書撰寫序言或選取其關於本書最經典的研究論文代序,為中國讀者展現一個不一樣的布萊希特。
布萊希特最早闡述自己對戲劇新觀點的文字,多係以劇本說明的形式寫就的,如《關於<馬哈哥尼城的興衰>跋語》《關於<三角錢歌劇>跋語》等,希特勒上颱後,布萊希特流亡國外,疲於奔命和緻力於反法西斯鬥爭,更無暇作係統的理論梳理。《戲劇小工具篇》是作者戰後迴國途中在瑞士撰寫的,可說是布萊希特第一篇係統的理論著作,素有“新詩學”之稱。
##看起來有點囉嗦且不斷重復自己,始終在為史詩戲劇(敘事戲劇,後來稱之為辯證戲劇)的理論和實踐辯護,但始終沒有錶述得很清楚,以至於不斷為自己辯護進行辯護。在娛樂和教育之間:“戲劇就是戲劇,即使它是教育戲劇,仍然還是戲劇,隻要是好的戲劇就是娛樂的。”在藝術和科學之間:“作為藝術傢,如果我不利用某些科學,則將一事無成。”無産階級戲劇將這個世界交給觀眾,讓劇院成為無拘束的政治論辯的場所。
評分##居然能翻齣完全相反的意思…真是絕瞭。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現學現賣:凡是隱藏在戲劇裏的知識,都必須變成戲劇。還需要再讀讀。 補充:偉大的戲劇傢都沒有參考文獻(嘻嘻)
評分##因為是布萊希特途中閑暇寫就的,所以在當成理論著作讀的時候就寬容很多。類似於雜記體的結構真的很淩亂,東一榔頭西一榔頭,前麵的觀點到後麵又反復齣現。有關科技時代孩子們活得歡樂的觀點很有趣,關於“反映”“觀察”“立場選擇”和演員要求簡潔易懂,平實樸素。後麵幾篇充數的其他理論文章略晦澀。
評分譯者們可能不明白作者在說啥因此不想讓讀者知道他們不明白作者在說啥係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