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莫西·斯奈德的這本《紅色王子:哈布斯堡大公的隱秘生活》重新詮釋瞭在民族認同和現代意識形態逐漸占據主導的時代背景下,哈布斯堡王朝成員的個人曆史。其聚焦點是威廉·馮·哈布斯堡(Wilhelm Von Habsburg)這個 “紅色王子”。威廉·馮·哈布斯堡是哈布斯堡大公,金羊毛騎士團成員,奧地利軍官,烏剋蘭上校,花花公子。另外,本書還講述瞭他的父親斯蒂芬(Stefan ,1860-1933)和哥哥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 ,1888-1951)。
斯奈德考察瞭在哈布斯堡帝國快速崩潰時代的哈布斯堡王朝成員的個人史。現代民族國傢取代多民族帝國主要基於民族認同和現代意識形態的興起。在這樣一種新的地緣政治框架內,哈布斯堡帝國已經過時,這不僅體現在1918年帝國的滅亡,同時也體現於威廉、斯蒂芬和阿爾布雷希特個人的不幸。
##很好啊 帝國舊夢 理想與現實 終究是無力迴天
評分##威廉死後的部分寫得太好瞭
評分##結尾真是有點囉嗦。
評分##一語成讖,烏剋蘭終於成瞭歐洲的焦點
評分##想看烏剋蘭的書,似乎比較少。如果沒有最後一章這本也許就是一本傳奇而稍顯八卦的歐洲浪蕩公子的故事會傳記。最後的收尾價值上去瞭,雖然屁股有點歪。
評分##Timothy D. Snyder是當今最頂級的東歐曆史學傢,此前讀過他的《民族的重建》,印象中是一部相當嚴肅周密(甚至晦澀)的學術性巨著,沒想到他這部傳記作品竟然相當繪聲繪色,文采斐然到令人一讀就欲罷不能,在紮實過硬的史學基礎上精心勾勒宏大的哈布斯堡王朝覆滅記,信息量巨大,冷知識特彆多,勾勒人物性格和大小曆史事件都相當生動且脈絡清晰,尤其擅長將20-30年代歐洲各路政界名人八卦串聯起來講故事,時而聲色犬馬,時而刀光劍影,幾乎像曆史小說一樣流暢好看
評分##曆史溫情敘事,兼有文學色彩。茨威格“昨日世界”式的感慨。主角威廉,弗蘭茨·約瑟夫皇帝之孫,哈布斯堡末代大公,這個龐大王朝在1918年瓦解,當時威廉23歲。本書往前推溯威廉的父親、叔伯、爺爺和先祖的統治,往後談及烏剋蘭在20世紀末的獨立。弗蘭茨在位實在太久,他的子孫們不得不另外發展齣路。在歐洲民族主義興起的背景下,威廉的政治理想是尋求烏剋蘭化,使之脫離俄羅斯控製成為獨立王國。威廉的人生就此與東歐、中歐的民族運動緊密糾纏。一戰之後,王朝不在,王孫淪為笑柄;二戰之初,威廉希望德國的勝利能造就一個烏剋蘭國傢,後來他轉變成為親英派。威廉死於1948年,蘇聯監獄,正值歐洲被分為東歐與西歐的歲月,他去世時,是無國籍公民,沒有國傢接納他。可參讀《民族的重建:波蘭/烏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1569—1999》
評分##一位舊時期的當權者,在新時期的巨變之中經曆瞭怎樣的睏苦與彷徨?書中有一句話說的非常有感覺:威廉自己齣身於哈布斯堡傢族,卻接受波蘭式教育,又想成為烏剋蘭國王,然後又想成為法國公民,此時正尋求奧地利居留權。從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威廉想要適應新時代的努力與新時代巨變發展的縮影。雖然他想要適應新時代,但是他身體裏流淌著的舊時代血液,讓他還是想要復闢重復哈布斯堡王朝之榮光。從其在烏剋蘭人民共和國的復闢行動,想要把哈布斯堡王朝轉移至烏剋蘭發揚光大;還有其在法國的復闢醜聞(就作者觀點,威廉是被人利用,最終導緻名利雙失)讓哈布斯堡之名聲迅速貶值,淪為茶餘飯後的談資這兩點當中可見一斑。長江後浪推前浪,時代也是如此,我們如不能改變,便隻能努力適應。化阻為動,在範圍之內,推動自我之發展!
評分##傳主並不是個那麼值得寫書的人物:威廉大公是哈布斯堡傢分支後代,一次大戰和俄國內戰期間,他刻意模仿烏剋蘭文化、籠絡烏剋蘭民眾,企圖在打垮羅曼諾夫王朝或列寜之後成為“烏剋蘭國王”。這和他的長輩墨西哥皇帝馬剋西米連一樣,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幻想,毫無實現可能。作者為這種投機傢立傳,不過是為瞭宣傳美國民主黨建製派那套世界主義和反俄仇恨而已。2014年以來的亂事已經證明烏剋蘭民族主義就是一害人害己的迷夢。傳主這種三流人物史料不多,書中引文很少,甚至還有大量作者自以為高明的文藝腔描寫,這也顯現齣他這項寫作任務其實是左支右絀、無中生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