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片广袤的土地,从德国以东,跨越俄罗斯而绵延至近东,它始终让人感觉陌生,它被频仍的战火与灾祸撕裂。纳韦德•凯尔曼尼沿着当今在欧洲重新出现的壕沟长途跋涉:从他的家乡之城科隆往东到巴尔干半岛,再向南翻过高加索山,抵达他父母的故乡伊斯法罕。他对含义丰富的细节有着清晰无误的敏锐感受,并藉此在自己的日记中讲述被遗忘的地区,那里的人们如今正在创造历史。
.
“纳韦德•凯尔曼尼的范例说明,这一类作者必须要有多么丰富的事先历练,必得经历多少次破碎、排挤、为此沮丧同时又狂喜,不论遭到多少批评都必定要为世界振奋如斯,他们才担当得起政治作家这个本身也闪耀动人光彩的角色。”
——莱纳尔德•葛茨,2015年毕希纳文学奖获奖演说词
.
“记者作家纳韦德•凯尔曼尼着迷于异国他乡。他对令人不愉快的真相的那份好奇让他具有同理心,努力以写作来理解是什么将人与人分隔,又是什么将人与人相连。”
——安德里亚斯•吕格,德国电视一台,2018年3月18日
.
“他的纪实报道也许是这位公共知识分子的核心作品。它们缔造了一部不可言传者的文化史。”
——菲利普•霍尔斯坦因,《萨尔布吕肯报》,2018年3月20日
.
“这本书的突出特征将会久久萦绕你心头:那便是对这个世界中总有无法治愈之伤的感触。”
——汉斯-迪特•徐特,《新德国》,2018年4月11日
.
“这是一本如此丰实饱满,扣人心弦的书,值得花五十四天去读,每一天都会让你潜入一个新世界。”
——卡嘉•怀瑟,《北德广播电台在线版》,2018年1月26日
.
“他的五十四天让人感受到,在他走过的十二个国家之间,在这上万公里的旅途中有着多么无穷无尽的伟大的文化财富。”
——克劳迪娅•梅奥德,《新苏黎世报》,2018年2月21日
##翻译和校对应该推墓里埋了
评分##复杂而多变,纠缠而诡谲……民族 宗教 种族 语言 文化 国家……翻译真是这本书的硬伤
评分##断断续续读了一周多,恕我愚钝,实在没体会出个中妙处。最好的地方大概是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看问题的视角,不过作者的议论实在是太拧巴,又不想左,又不敢不左,疯狂试探,读得我是心力交瘁。当然,这种心态在东欧游记里非常普遍——这真是一个把非黑即白的逻辑思维碾碎至渣的地方。我想大概是翻译问题吧,作者所谓的好文笔也没读出来,只感觉叙述碎得一塌糊涂。但是给个及格分绝对是没啥问题的。至少还是学到了不少知识。
评分##4.5星。相当精彩的游记,将1990年代后被主流视野遗忘的东欧历史、文化、现实交叠呈现,回溯既往,也洞察当下蕴藏的变化可能。作者身为伊朗裔德国人的身份,本身可能也为他提供了特殊的理解角度。原作书名中的Gräben其实是“战壕”,这想来是隐指作者在一路上看到的种种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分断体制,无论是热战、冷战还还是断层线战争,还远不像欧洲那样已消弭了内部边界、阻碍和对峙,边境线两边的深刻差异到处可见。反观东亚,其实也是一样,在这个意义上,跨边界的旅行是可以打破边界对话的一种努力,书中这句话尤为题眼:“边界必须被打开,否则人们根本无法了解这些差异,也无法了解自己。”译者的误译是其对全书主旨的误解所致。
评分##翻译真是败笔。
评分##翻译质量严重影响阅读,很多句子不合中文阅读和思维习惯,简直有卖弄之嫌。不要因为是歌德学院资助的翻译项目就误以为有了质量保证,千万别想当然!平时我们忽略的视角和世界,就由作者来补充进来吧。
评分##穿越东欧,横贯中亚,高密度的目的地切换,像极了标准的中老年旅游团,但细看这些城市,没有一座算得上热门旅游地,粗浅的印象中,它们更多是国际时事新闻的背景板,我们听多了混乱、轰炸、苦难、流离,对造成这一切的沉重历史与苦涩现实却几乎一无所知。
评分##翻译质量严重影响阅读,很多句子不合中文阅读和思维习惯,简直有卖弄之嫌。不要因为是歌德学院资助的翻译项目就误以为有了质量保证,千万别想当然!平时我们忽略的视角和世界,就由作者来补充进来吧。
评分##复杂而多变,纠缠而诡谲……民族 宗教 种族 语言 文化 国家……翻译真是这本书的硬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