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片廣袤的土地,從德國以東,跨越俄羅斯而綿延至近東,它始終讓人感覺陌生,它被頻仍的戰火與災禍撕裂。納韋德•凱爾曼尼沿著當今在歐洲重新齣現的壕溝長途跋涉:從他的傢鄉之城科隆往東到巴爾乾半島,再嚮南翻過高加索山,抵達他父母的故鄉伊斯法罕。他對含義豐富的細節有著清晰無誤的敏銳感受,並藉此在自己的日記中講述被遺忘的地區,那裏的人們如今正在創造曆史。
.
“納韋德•凱爾曼尼的範例說明,這一類作者必須要有多麼豐富的事先曆練,必得經曆多少次破碎、排擠、為此沮喪同時又狂喜,不論遭到多少批評都必定要為世界振奮如斯,他們纔擔當得起政治作傢這個本身也閃耀動人光彩的角色。”
——萊納爾德•葛茨,2015年畢希納文學奬獲奬演說詞
.
“記者作傢納韋德•凱爾曼尼著迷於異國他鄉。他對令人不愉快的真相的那份好奇讓他具有同理心,努力以寫作來理解是什麼將人與人分隔,又是什麼將人與人相連。”
——安德裏亞斯•呂格,德國電視一颱,2018年3月18日
.
“他的紀實報道也許是這位公共知識分子的核心作品。它們締造瞭一部不可言傳者的文化史。”
——菲利普•霍爾斯坦因,《薩爾布呂肯報》,2018年3月20日
.
“這本書的突齣特徵將會久久縈繞你心頭:那便是對這個世界中總有無法治愈之傷的感觸。”
——漢斯-迪特•徐特,《新德國》,2018年4月11日
.
“這是一本如此豐實飽滿,扣人心弦的書,值得花五十四天去讀,每一天都會讓你潛入一個新世界。”
——卡嘉•懷瑟,《北德廣播電颱在綫版》,2018年1月26日
.
“他的五十四天讓人感受到,在他走過的十二個國傢之間,在這上萬公裏的旅途中有著多麼無窮無盡的偉大的文化財富。”
——剋勞迪婭•梅奧德,《新蘇黎世報》,2018年2月21日
##翻譯有點點失望 內容還是好香
評分我認為凱爾曼尼先生配得上被稱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聲音之一”的稱號,他是如何做到的,滿懷人文關懷又始終不偏不倚,頭頭是道地緣政治的現狀和憂思卻如詩人般浪漫,既不掉書袋卻又見其知識儲備驚人。我無法判斷他的派彆,我想他沒有派彆和界限,一個試圖不懈努力讓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對話和融閤的人,一個秉承歐洲價值但又在質疑其虛僞性和虛弱性的人,一個愛著故土但又知道世界主義纔是真理想的人,一個深知德國性就是“沒有德國性”的人,這樣的人,我隻知道,他不要邊界。但是,翻譯錯誤很無語,扣一星
評分##4.5星。相當精彩的遊記,將1990年代後被主流視野遺忘的東歐曆史、文化、現實交疊呈現,迴溯既往,也洞察當下蘊藏的變化可能。作者身為伊朗裔德國人的身份,本身可能也為他提供瞭特殊的理解角度。原作書名中的Gräben其實是“戰壕”,這想來是隱指作者在一路上看到的種種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分斷體製,無論是熱戰、冷戰還還是斷層綫戰爭,還遠不像歐洲那樣已消弭瞭內部邊界、阻礙和對峙,邊境綫兩邊的深刻差異到處可見。反觀東亞,其實也是一樣,在這個意義上,跨邊界的旅行是可以打破邊界對話的一種努力,書中這句話尤為題眼:“邊界必須被打開,否則人們根本無法瞭解這些差異,也無法瞭解自己。”譯者的誤譯是其對全書主旨的誤解所緻。
評分##太猶瞭……
評分##人還是骨子裏會熱愛傢鄉和自己民族的 作者從德國一路迴到伊朗 感覺前麵怎麼寫都是外來者那種點評式的 一旦到瞭伊朗就特彆流暢瞭 雖然還是在吐槽 但是就藏不住那種特彆熟特彆愛這個“國傢”的感覺
評分##這位……很小就從第三世界跟全傢移民歐洲,這種新移民的左,真是對我的胃口。當然他是真·古老國傢新移民·左,無論其深刻度,還是久在入籍國,染上的新國籍國味道(對自己身份、視角的認識也好,黃右眼裏的”白左“氣息也罷),我都比不瞭。從外高加索開始,他的旅程後半段,我算是斷斷續續也跟下來瞭,感覺尤其親切——不過他筆下的伊朗之旅,更容易看齣來,跟前麵的旅程關係不大。篇幅長,但文風,思路,都對不上。非要跟前麵一樣,章節名稱都冠以連續的”第XX天“,就很彆扭。然後……當然就該輪到吐槽譯者,校對,編輯瞭!反正我把第一遍通讀能挑齣來的錯,都寫瞭筆記~~~
評分##也不過這兩年剛寫成的書,現在看來就已經略有些滄海桑田的感覺瞭
評分##翻譯真是敗筆。
評分##翻譯和校對應該推墓裏埋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