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歐洲局勢急轉直下,但各國領導人都在極力阻止世界大戰的爆發。英法綏靖主義者一直夢想實現世界爭端“大和解”;就連希特勒也隻想發動對波蘭的局部戰爭,避免一場直麵英法的世界大戰。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雙方領導人為遏製戰爭而進行的頻繁交手,卻最終在無意間把人類推嚮瞭二戰的深淵。
第一迴閤:
德國:希特勒用《蘇德條約》威懾英法,使其放棄援助波蘭
英國:一改對德妥協的政策,同波蘭簽署瞭《互助條約》
結果:希特勒措手不及,被迫取消8月26日對波蘭的進攻
第二迴閤:
英國:主動外交齣擊,授權瑞典商人促成英德和談
德國:瑞典商人産生反效果,希特勒斷定英法不會對德宣戰
結果:9月1日,德國發動波蘭閃擊戰
第三迴閤:
法國:寄希望於墨索裏尼能勸說希特勒重啓和談
英國:用“最後通牒”逼迫德國從波蘭退兵
德國:希特勒自認看破瞭英法的“虛張聲勢”,拒絕“軟硬兼施”
結果:英法對德正式宣戰,二戰爆發
翻開本書,沉浸式感受二戰前夕的驚心動魄與陰差陽錯!
##喜歡那段關於“危機境遇束縛人思維、激發更多非理性”的闡述,曆史人物紛紛跌落神壇,這就是和彆人吵架的時候永遠會死機,吵完瞭以後就後悔自己沒把對方懟死的我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評分##有點混亂
評分##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刹車已不可能。
評分##為瞭波蘭(明麵上),歐洲各方步入二戰,真的不值得!
評分##挺有意思的一本書,聚焦在一個特定時間段,盡可能還原曆史的本來麵目,以及大舞颱上的眾生像。
評分##對曆史細節的描寫挺有意思,但作者的曆史觀還是太唯心瞭,二戰注定無法避免,希特勒發動世界大戰也同樣身不由己,不在1939年的波蘭,也會在不遠的某個時刻。
評分流水賬,感覺是一個不敢錶達觀點的人喋喋不休一定要嘮叨這件事,但又說不齣有價值的內容。
評分##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刹車已不可能。
評分##對曆史細節的描寫挺有意思,但作者的曆史觀還是太唯心瞭,二戰注定無法避免,希特勒發動世界大戰也同樣身不由己,不在1939年的波蘭,也會在不遠的某個時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