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上小学了,妈妈怎么教:老师开给忙妈妈们的一张小学教养处方
定价:32.00元
作者: 李谞昀,邢青青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68214575
字数:
页码:2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妈妈不知道、只有老师知道的幸福育儿方法,让小学教育变得轻松而甜蜜!
韩国汉阳大学教育学教授、知识生态学者刘永晚鼎力推荐
韩国一线小学教师李谞昀经验+智慧+爱心浓情奉献
给为孩子的小学生活过度担心的父母的教育方案
找到开启轻松育儿之门的魔法钥匙,向孩子传递信赖与关爱,踏上幸福的育儿之旅!
如果想要养育幸福的孩子,请珍惜书中执行性强、易操作的经验之谈吧。
——刘永晚(汉阳大学教育学教授,《思想词典》《想哭时去撒哈拉吧》《Bricoleur》等书的作者)
一本解决父母与孩子烦恼,指明育儿方向的书。——李俊锡(首尔崧谷小学教师)
更多精彩请点击:
href='#' target='_blank'>
内容提要
1. 献给为孩子的小学生活“过度”担心的家长们,不再为孩子的问题伤透脑筋;
2. 家长自信有一套完备的育儿方法,然而仍不免遭遇与孩子的沟通障碍,此时请听一听本书中老师的妙方,轻松快乐地解决亲子沟通问题;
3. 阅读本书,更能听懂孩子内心,更顺畅、更愉快地与孩子交流,使孩子更愉快地度过小学生活,让父母的育儿过程更轻松,也更有收获!
目录
章 孩子听诊器 / 001
01 没多少朋友 / 002
02 被排挤 / 006
03 严重偏食 / 015
04 没有自信,小心翼翼 / 019
05 满嘴谎言 / 024
06 整天只想玩游戏 / 028
07 不想学习 / 031
08 注意力不集中 / 036
09 太害羞,不能当众发言 / 042
10 容易厌倦,没有耐性 / 047
11 没有想做的事 / 052
12 经常顶嘴,反抗父母 / 056
13 没有主见 / 060
14 孩子很自私 / 064
15 不会整理 / 069
16 被指责上课时间态度不端正 / 073
17 经常丢东西 / 077
18 经常和朋友打架 / 080
19 经常骂人 / 084
20 孩子有异性朋友,应该进行性教育吗? / 087
21 固执己见 / 093
22 女孩男孩子气,男孩女孩子气 / 097
★ Tip 在学校与朋友相处友好的孩子的特点 / 013
★ Tip 有效的教育方法 / 040
第2 章 父母听诊器 / 101
01 我是布妈妈,还是铁丝妈妈? / 102
02 耳根子软的父母,没有自己的育儿框架 / 108
03 什么事情都代替孩子去做的“直升机”父母 / 113
04 主义的父母让孩子感到不安 / 119
05 过犹不及、懂得太多的父母 / 124
06 视孩子为所有物的父母 / 129
07 孩子是皇帝,父母是臣子 / 137
08 夫妻关系不和的父母 / 142
09 否定所有事情的父母 / 147
10 不能沟通的父母,能沟通的父母 / 152
11 好妈妈情结 / 157
12 保持中庸的父母 / 162
13 握有幸福钥匙的父母 / 166
★ Tip 称赞的技巧 / 106
★ Tip 训斥的技巧 / 135
第3 章 与孩子沟通的处方笺 / 173
篇 情绪游戏 / 174
01 坦率表达内心 / 175
02 实现梦想的魔术套餐 / 179
03 养植物 / 183
04 开派对(家庭文化意识) / 186
05 每天鼓励及称赞一次以上 / 189
06 想象性发问 / 194
07 熟悉感情表达方式 / 198
08 下载音乐 / 201
09 做志愿活动 / 203
第2 篇 学习游戏 / 206
10 带上“好奇手册”一起去图书馆 / 207
11 去书店买书 / 210
12 一起做作业 / 213
13 与孩子一起制作查对清单 / 216
14 写三种日记(感谢日记,未来日记,疑问日记) / 219
15 制作时间胶囊 / 224
16 一起边看电视或电影,边聊天 / 227
17 Bed Time Story Reading(睡前讲故事) / 230
18 玩拼图游戏 / 232
第3 篇 生活游戏 / 234
19 家庭打工 / 235
20 探险父母 / 238
21 表现爱意 / 241
22 收集贴纸 / 244
23 做饭 / 247
24 购物 / 250
25 旅行 / 252
26 用“照片”制造回忆 / 256
★ Tip 赋予孩子角色 / 258
附 录 / 260
作者介绍
李谞昀,一位相信只有孩子幸福,大韩民国才会幸福的小学老师。毕业于韩国教育大学,曾参加淑明女子大学TESOL(对外英语教学)等多种英语教师进修课程,还在首尔大学终身教育学院进修过高级心理学;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担任过教师,现在在教育大学小学英语教育学院研究小学教育,正在为寻找“真正的教育”不断探索和努力。
在人文学、英语教育、历史教育等多个领域均有涉猎,喜欢与孩子们分享学到的知识,喜欢与家长沟通,是家长的良师益友。曾参与编著育儿书籍《我的孩子的速度》。
文摘
01 没多少朋友
文静的静雅成绩优异,朋友不算多,不过同为数不多的朋友关系不错。静雅的妈妈为静雅性格内向、没多少朋友而担心。因此每当静雅放学回家,她都会问静雅“今天和谁一起玩儿了?”“近跟谁关系好?”,以此来确认静雅的朋友关系。现在静雅回家后,不等妈妈提问,就会主动说道:
“妈妈,我今天和敏智一起玩儿了,和萱智一起说了很多话。”
课间休息时间,孩子们一般都跑出去玩耍。仅仅十分钟的休息时间对孩子们来说无比珍贵。尽管如此,仍有孩子在休息时间不和朋友们一起玩耍,而是拿起书本看书。在休息时间看书的孩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孩子本身喜欢独处,喜欢读书。另一种是想和朋友们一起玩,但受到大家的排挤,不得不看书。
孩子性格内向,喜欢独处,想要一个人看书。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总是希望他能变得活泼,交到许多朋友,成为主导朋友间气氛的人。不过,内向和外向,实际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生活中因孩子性格内向、朋友太少而担忧的父母不在少数。不过,孩子活泼、性格外向也并不全是优点。内向型的孩子喜欢安静地做研究,具有冷静理性的优点。这也是过于外向孩子的父母的羡慕之处。如果静雅过分外向,注意力散漫,成绩不好,妈妈担心的又会是另外的问题了。妈妈在静雅放学回家后肯定会问:“今天好好听课了吗?”“今天学了什么?”
孩子本身不喜欢夹在人多的地方,如果勉强他和朋友们好好相处,反而会给他带来压力。性格内向的孩子,他的父母多数也是性格内向、喜欢独处的人。从这一点看,也许父母更能理解孩子。对于内向的孩子,与其强制要求他交更多的朋友,不如对他说“交朋友慢慢来吧。不是说朋友越多越好,只要跟好朋友好好相处就行啦”。这样孩子就会自己寻找到与自己合拍的朋友,当孩子有想要亲近的朋友时,我们只需鼓励他去靠近朋友即可。
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勉强他去交和自己不合拍的朋友,终只会导致孩子和朋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特别是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否定,如“交朋友有那么难吗?你怎么就是不会和朋友好好相处呢?”会使孩子变得自卑。
朋友关系固然重要,但朋友的质比量更重要。在学校只要交到一个好朋友就可以增加孩子在学校生活的自信。可是一旦被同学们排挤,学校生活就会变得十分苦闷。因此孩子朋友少不是问题,没有朋友才是问题。
当孩子想交朋友遇到困难时,作为父母应该及时给予帮助。不过买好吃的给孩子的朋友们,或者经常抓一把零食让孩子分给其他同学的行为需要慎重考虑。这么做确实在程度上能帮助孩子。但交朋友的过程应该是发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主动地靠近,后成为好朋友。如果没有经历这一过程,别的小伙伴只有孩子分发零食的时候才稍作停留,是无法交到朋友的。
有的孩子天生擅长交朋友,与朋友友好相处。这样的孩子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很高。不过决定朋友关系的重要因素不只是遗传,还要后天的习得。因此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与朋友相处的方法。例如,要用心去关怀朋友,当自己的想法和朋友的想法发生冲突时,应该灵活地寻找解决之道。
如果父母能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并将自己的感情直率地表达给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学到表达感情的方法。父母还应该教给孩子如何去表达难以言说的感情。当孩子与朋友发生矛盾时,如果孩子用发火或者因为小事哭泣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会使朋友们疏远孩子。
总是忍住不发火是不对的,认为只要发火生气就是错误的想法更加不对。孩子应该学会如何用合适的方法表现自己的负面情绪。当孩子与朋友因意见不一致而感到生气的时候,家长应该教孩子通过“我觉得这样做是对的。你不能让步吗?你让步的话我会这样做”等方式与朋友达成一致。
大部分家庭教育中,与朋友关系相比更重视成绩。父母送孩子去补习班,让孩子多做题,并认真教孩子“如何”学习。但是对于朋友关系,家长一般只说一句“和朋友好好相处”。孩子与朋友的关系是否和谐,取决于在家庭中学到的习惯以及父母对此的关心程度。孩子受欢迎是有其原因的,而父母的努力就是原因之一。
如果希望孩子同朋友和谐相处,就认真教孩子亲近朋友的方法,与朋友闹矛盾时的解决方法吧。朋友是孩子上学的动力,也是生活的乐趣所在。同朋友友好相处会让我们的孩子更加享受学校生活。
处方笺
请翻看第3 章“与孩子沟通的处方笺”中的内容。
01. 坦率表达内心(175 页)让孩子多练习表达情感和内心的想法,打造多与父母对话的氛围。
07. 熟悉感情表达方式(198 页)孩子只有正确表达出现在的朋友状况,才能成长为精神健康的孩子。
02 被排挤
美林三年来一直受到班里同学的排挤。现在她上小学三年级,从一年级开始就被同学孤立。受到排挤后,美林就开始讨厌上学。遭遇同学孤立的她还特别依赖班主任。美林产生了受害意识,同学们不经意的话语和动作都被她视为是讨厌自己,于是会放声大哭,向老师告状。美林讨厌自己所处的状况,出现了逃避现实的倾向。不管对方是谁,只要对方说了她不想听的话,她就会捂住耳朵。美林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现在她在上课的时候只听自己想听的内容,课后作业也不去做。美林断定“大
家都不想和我一起玩儿”,放弃了主动靠近朋友。因此,美林也越来越被
排挤和孤立。
美林的妈妈教美林,“大家欺负你是因为你太好欺负了。如果有人欺
负你,就大喊,将对方打一顿。”有时候美林的妈妈甚至会直接把欺负美
林的同学叫过来训斥一顿。这样一来导致情况更加恶化。
“啊——”
“是谁啊?上课时间怎么在教室里大喊大叫呢?”
向大声喊叫的孩子询问后才知道,原来是他不小心摸到了同班的志焕摸过的实验教具。志焕正被同级的孩子们排挤,大家认为志焕摸过的东西、坐过的地方有“病毒”,对志焕十分回避。还有的孩子以为名,将志焕用过的实验教具扔出窗外。到底这些孩子是怎么想的呢?更令人惊讶的是,别的年级,别的班,以及别的地方也有视被排挤的孩子为“病毒”的情况。
电影《帮助》以1963 年美国密西西比州为背景拍摄。当时黑人不能做别的工作,只能去白人家做女佣。歧视黑人的白人认为和黑人共用洗手间会得病,因此为黑人在屋外单独设立了洗手间。影片中,在风雨交加的某一天,无法去露天洗手间的黑人使用了白人主人的洗手间,因此被解雇。
而与此相似的情景竟然发生在了21世纪的韩国小学教室中。被排挤的孩子幼小的心灵会受到伤害。而小时候的心灵创伤会一直持续到成年,引发忧郁不安的病症。看到有孩子因受排挤而自杀的新闻,也使父母们十分关注自己的孩子是否受到了朋友的排挤。实际上被排挤有多种原因,因此解决方法也有多种。
被排挤的原因也许在于被排挤的人身上,也有可能毫无缘由地产生。有可能原因在加害者身上,也有可能加害者没有任何问题。被排挤孤立的形式也有多种。有些孩子通过无事生非、起外号、辱骂等方式排挤他人。也有的孩子通过不搭理、无视对方的间接方式排挤他人。从男女性别差异上看,男孩子一般采用无事生非、起外号、辱骂等让对方感到生气的带有攻击性的方式。女孩子多采用完全不和对方说话,无视对方的冷方式。
有关学者认为,被排挤的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挥拳头、扔掷东西、推搡身体等身体上的排挤;辱骂、起难听的外号、捉弄等语言上的排挤;传播不好的传闻、拒绝一起玩耍、无视对方等间接形式的排挤。
有的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对受害者进行身体上的伤害,自己没有错。孩子的父母也认为孩子的行为只是开玩笑,不必过于敏感。不过大家应该知道,即便没有在身体上伤害对方,而是间接的排挤对方,也是排挤的一种。
到底有没有排挤对方,有发言权的不是施害者,而是受害者。当然,我们也须调查清楚,是受到排挤的孩子反应过度,还是施害者真的通过间接的手段排挤对方。
排挤他人的孩子有以下特点:
对他人有着强烈的支配欲,用力量和威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希望强迫朋友遵从自己的意愿,而且脾气急躁,经常发火,比较冲动,耐性差。喜欢受到大家关注和瞩目,在家庭中没有受到父母的认可或缺爱。想要成为朋友中的,试图通过欺负他人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对于受到排挤的人没有同情心,通过责难他人的方式将自己的行为正当化,没有愧疚感。
父母的严厉攻击性的教育方式可能会使孩子行为带有攻击性。也就是说,过度处罚孩子会让孩子变得暴力,成为欺凌弱小、服从强者的人。不过低年级欺负排挤朋友的孩子,随着年级越高,很多情况下反而会成为受排挤的对象。
以上是排挤他人的孩子有问题,也有的时候是被排挤的孩子自身存在问题。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没有特定的施害者,全班同学都在回避排挤这个孩子。而且孩子“被排挤”的形象一旦深入人心,那么升入高年级也会继续受到排挤,所以好尽快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帮助孩子与朋友友好相处。
一般来说,具有以下特征的孩子会受到排挤:爱自以为是、无视其他人的孩子,经常向老师打小报告的孩子,反应迟钝的孩子,不懂朋友谈话的孩子,自私的孩子,无法说出自己意见的孩子,控制不住情绪、经常发火的孩子,爱哭的孩子,说话结巴、语无伦次的孩子,面容和衣服不整洁、脏兮兮的孩子等。
被排挤的孩子经常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行动。不敢向他人靠近,对于些许的批判也很敏感。学生或教师只对自己不公平的受害意识强烈,经常做出过激反应或向老师打小报告。而且坚信没人想和自己做朋友,没有自信,也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孩子的过激反应和打小报告引发的被排挤现象一直持续下去,会让孩子更加敏感。由于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孩子试图通过打小报告的方式让欺负自己的人被训斥,导致被排挤的现象形成恶性循环。许多被排挤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懂如何同朋友相处。
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找到受排挤的原因,并且改正孩子的缺点。前文所提到的美林属于因为自身的原因被排挤。因此我把美林单独叫过来与她谈话。
“在班里你想和谁亲近呢?”
“恩智。”
“她有什么特点吗?”
“功课好,从不生气。”
“这样啊。美林啊,如果想和朋友好好相处,为什么不像恩智一样呢?
要穿干净整洁的衣服来学校。按时完成作业。想和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你可以说‘×× 啊,我想玩球,所以把球带来了,要和我一起玩儿吗?’
和朋友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不要发火,试试这么说吧,‘我觉得这样是
对的’。”
我也对美林的妈妈提到,在美林和朋友玩耍时不要反应过激,在孩子
做作业和上学准备用品上多费费心。同时,我对排挤美林的学生也进行了
教育。后美林的情况有所好转。
受到排挤的孩子认为会遭到朋友们的拒绝,因此没有想过主动接近朋友。对此,父母应该教会孩子说“一起玩吧,我们好好相处吧”。而且还应该教会孩子有话想对朋友说时,好选择当面说,而不是向老师打小报告。
了解到朋友们不喜欢自己的原因后,就要努力去改正。尽管排挤现象的发生有着各种原因,但这种现象是错误的,所以发起排挤现象的孩子们也应该对被排挤的孩子施以援手,帮助他改正缺点。
现在孩子们的沟通手段是社交网络。如果因为只有我的孩子没有智能手机,无法使用各种社交网络,所以遭到排挤,就有必要为孩子提供相关的帮助。家长管教过于严格,既不让孩子看电视,也不让孩子使用智能手机,更不让孩子同朋友出去玩耍,那么孩子与朋友共有的文化就会消失。当然,身为父母,我们应该在保证孩子的朋友关系正常发展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孩子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但如果孩子因此饱受痛苦,就应该与孩子约定好正确的使用方法后,把手机交给孩子使用。
当孩子被孤立时,父母苦恼是不是该把主使的孩子叫出来训一顿,又担心这样会使孩子受到更为严重的排挤。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这样做,例如美林的妈妈可以对主使的孩子说:“美林好像很想与玄善你好好相处,你要多帮帮她就好了。”在不是发起排挤,而是选择旁观的孩子中肯定有受到班里同学的信任,心胸开阔、体谅他人的孩子。我们可以拜托这样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多多帮助。旁观排挤现象的孩子,害怕自己也受到排挤,所以不敢靠近被排挤的孩子。而如果排挤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发起排挤的孩子,那么接受旁观者的帮助可以有效改善这一
现象。
当孩子因为受到排挤而感到忧郁痛苦时,好寻求父母的帮助。如果孩子因此心灵受到创伤,父母还应该带孩子去专门的心理治疗机构解开心结。受到排挤的孩子会受到严重打击,因此父母还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珍贵之处,并让孩子知道,自己永远站在他的一边,永远支持他。
对于排挤他人的孩子,好还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让他思考自己欺负他人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还要告诉他,无论谁都没有孤立排挤他人的资格,排挤他人总有一天会受到他人的排挤。当发起排挤的孩子父母接到被排挤孩子父母的电话时,请不要说:“孩子们之间玩耍而已,是不是这个孩子太敏感了,我们家孩子一点错都没有。”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因为孩子受到排挤,父母会多么伤心呢。发起排挤的孩子父母应该反思自己对孩子是不是太严厉了,自己的养育方式是不是对的呢。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没错,而应该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排挤他人,通过对话及时改正孩子身上的缺点。
受排挤和排挤人的孩子有共同点。两者自尊心都不高。而且两者角色互换的可能性也很大。排挤如同人类的本性一样发生在各个角落。只有我们承认不同,内心充满爱和感恩时,排挤现象才会消失。
处方笺
请翻看第3 章“与孩子沟通的处方笺”中的内容。
被排挤的孩子
05. 每天鼓励及称赞一次以上(189页)孩子受到称赞之泉的浇灌才会茁壮成长。请用鼓励和称赞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吧!
07. 熟悉感情表达方式(198页)不是发火和骂人等感情表达方法,只有学会正确表达感情的方法,孩子才能与朋友友好相处。
21. 表现爱意(241页)只有勇敢地向喜欢的朋友表达好感,才能收获友谊。
发起排挤的孩子
03. 养植物(183页)只有安静地感知自己的内心,才能了解自己的感情。
05. 每天鼓励及称赞一次以上(189页)发起排挤的孩子有可能缺爱,所以需要称赞。
16. 一起边看电视或电影,边聊天(227页)请提高孩子的感情共鸣能力。
……
序言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我觉得就是它的“处方”属性。它不像市面上很多育儿书,只是泛泛而谈,让你听了之后好像懂了很多,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无从下手。这本书就像医生给病人开的药方一样,精准、实用,而且有针对性。作者非常清楚地知道,我们这些忙碌的妈妈,最需要的是什么——那就是能够立刻解决问题的、立竿见影的方法。她没有把小学教育拔高到“塑造未来精英”的高度,而是回归到“孩子顺利成长”这个根本。她强调的是,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成为学霸,而是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最重要的——一颗自信、快乐的心。我尤其喜欢她关于“学习习惯培养”的部分。她没有说要家长督促孩子每天写多少作业,而是教我们如何让孩子自己对学习产生兴趣,如何引导他们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她分享了一些小故事,说明孩子的好奇心是如何驱动他们学习的,以及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监督者”。读完这部分,我才意识到,我之前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点是不是有点跑偏了,总是盯着分数,却忽略了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本书就像是一剂“强心针”,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孩子教育的认知,并且给了我一些切实可行的“药方”,让我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才能让我的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评分说实话,作为一个职场妈妈,我每天下班回家,感觉脑子都是空的,哪还有心思去琢磨什么高深的教育理念?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为忙妈妈”而写这个定位。这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它没有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干货”。作者非常理解我们的难处,知道我们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所以,她提供的建议,都不是那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相反,她更多地教我们如何利用碎片时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融入教育,甚至是如何在和孩子聊天的时候,不动声色地引导他们思考。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她没有把“家长”和“老师”对立起来,而是强调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并且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教我们如何跟老师有效沟通,如何理解老师的教学理念,以及如何在家里配合老师的工作。这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因为我一直担心自己不懂教育,会耽误孩子。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不需要成为一个全职的教育专家,我只需要成为一个足够好的、有方法的妈妈,就能给孩子提供最有效的支持。它就像我的“随身教育助理”,随时随地都能翻阅,总能找到我需要的答案,让我不再感到孤军奋战。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小学教育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多都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而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痛点——“忙妈妈”。它没有讲那些遥不可及的教育理论,也没有要求我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是把目光聚焦在我们这些普通妈妈最关心、也最容易忽视的细节上。它就像一本“实用主义”的手册,告诉你每天可以做些什么,怎么做,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作者的语言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都透着真诚和经验。她会分享很多小故事,这些故事非常贴近生活,让我读起来很有代入感,仿佛她就在我的身边,和我一起面对孩子的成长难题。我尤其喜欢她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的部分,她没有说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空泛的话,而是教我们如何通过游戏、探索、提问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去学习。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作为妈妈,我最重要的角色不是“老师”,而是“陪伴者”和“引导者”。我不需要懂很多教育理论,我只需要学会如何和孩子沟通,如何理解他们,如何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它就像一本“救急手册”,在我感到迷茫和无助的时候,总能翻到让我感到温暖和有力量的部分,让我坚信,我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有智慧的小学妈妈。
评分刚开始收到这本书,其实内心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孩子要上小学了,这对我这个新手妈妈来说,简直是人生一大挑战。我平时工作就很忙,每天下班回到家,还要伺候孩子吃喝拉撒睡,感觉自己已经筋疲力尽了。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第一反应是:这会不会又是一本空洞的育儿宝典,讲一些我根本没时间实践的大道理?但是,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那种接地气的语气吸引了。作者没有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用非常真诚和理解的口吻,和我分享她作为过来人的体会。她并没有上来就讲什么高深的教育理论,而是从最基本、最日常的生活场景入手,比如孩子刚开学时的焦虑,如何跟老师建立联系,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的学习节奏等等。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她提到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小技巧,比如怎样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怎样利用碎片时间跟孩子沟通学校里的事情。这些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绝招”,但却非常实用,而且能够立刻应用到我的生活里。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张“家庭教育地图”,指引我这个“路痴”妈妈,一步步带领孩子安全又顺利地踏上小学旅程。它没有给我制造额外的压力,反而让我觉得,原来小学教育也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方法得当,我这个忙碌的妈妈,也能做得很好。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小学教育仅仅局限于“学术成绩”的层面,而是更多地关注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格塑造”。作者用非常温和、有爱的方式,提醒我们,小学阶段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时候,更是建立自信、培养独立性、学习如何与人相处的重要时期。她没有回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挫败感、社交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而是提供了非常人性化、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我尤其欣赏她关于“如何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的那一部分。她教我们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共情他们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压制。这让我意识到,我之前有时候对待孩子的情绪,是不是过于简单粗暴了。这本书也给我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比如如何鼓励孩子主动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付出努力才有回报。它就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作为妈妈的迷茫,让我知道,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爱和耐心,以及正确的方法。它让我相信,通过科学的教养方式,我的孩子一定能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有责任感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