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著的《学养(精)/民国大家谈学养》是“民国大家谈学养”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是一本过收录整理民国时期**教育家蔡元培的演讲、文稿等展示蔡元培先生教育理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大众普及读物。文章篇幅短小精悍,涉及面广,对大众读者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可读性强。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章“怎样做学生”,收录蔡元培治学、培养学生的观点以及教育理念;第二章“国民之修养”,收录蔡元培先生提倡节俭、敬老慈幼等良好国民修养的论说著述;第三章“文化之思想”,收录蔡元培先生文化论述随笔。
该书是“民国大家谈学养”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是一本过收录整理民国时期**教育家蔡元培的演讲、文稿等展示蔡元培先生教育理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大众普及读物。文章篇幅短小精悍,涉及面广,对大众读者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可读性强。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章“怎样做学生”,收录蔡元培治学、培养学生的观点以及教育理念;第二章“国民之修养”,收录蔡元培先生提倡节俭、敬老慈幼等良好国民修养的论说著述;第三章“文化之思想”,收录蔡元培先生文化论述随笔。
蔡元培(1868年~1940年),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浙江绍兴人,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也是我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1916年10月,四十八岁的蔡元培因教育总长范源濂电请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高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美学思想对整个思想界和教育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序 倾听民国先生的趣话
第一章 怎样做学生
蔡元培就职演讲
学习亦为适应时代之预备
科学之修养
大学是什么
不可忽视学理
要自己去研究
真正的自由
对教育有三点注意
修学
为什么学生被人爱戴
知识问题
复兴民族与学生
养成宁静而强毅的精神
现代学生的三个标准
我的读书经验
第二章 国民之修养
人生三时期
教与学(节选)
提倡学生自治
义务与权利
教育之高尚理想
读书与救国
学生的幸福
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我们为什么要特别提出妇女节
敬老慈幼
奉行“勤朴公”
朋友是外在的我
文明与**
快乐是道德的效果
第三章 文化之思想
世界观与人生观
思想自由
我的新生活观
真正的近代西洋教育
《国民杂志》序
黑暗与光明的消长
美学观念
《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序
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什么
中华民族与中庸之道
整顿北京大学的经过
为什么要研究学问
编后记
说实话,现在的书名越来越追求华丽和猎奇,像《学养(精)/民国大家谈学养》这样朴实中带着厚重的书名反而吸引了我。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读物。我个人对“精”这个字很敏感,它意味着筛选和提炼,希望这本书能把民国大家关于“学养”的精髓呈现出来,而不是泛泛而谈。我希望看到的,是不同大家之间关于“学养”的碰撞与融合,比如文人、学者、实业家,他们对同一概念的理解是否有差异,又是如何体现在各自的成就中的。如果能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书信、日记片段,那就更好了,那样的文字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真实性情和内在修养。我渴望的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那些触及灵魂深处的微光,照亮我前行的路。
评分近来读了很多关于个人成长的书籍,发现很多都侧重于技能的提升和效率的优化,却鲜少提及内在的涵养。因此,《学养(精)/民国大家谈学养》这个书名像一股清流。它暗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追求——从“术”到“道”的升华。我推测,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学问如何成为人格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比如,一个真正的大家,其学识是如何自然而然地流淌到他的言谈举止中去的?我很好奇,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比如文学、史学、哲学,大家对“学养”的侧重点是否有所不同?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描述,比如他们在书房里的情景,或者与学生交流时的教诲,那将大大增强代入感。我希望通过阅读,能构建起一个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深度、有温度的人”的思维框架,而不只是停留在对民国名人的仰慕上。
评分我总觉得,一个人的“学养”是其内在世界的折射,它不是一朝一夕能炼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自我锤炼。看到这本书聚焦于“民国大家”,我立刻被吸引了,因为那个时代涌现出太多学贯中西、德行兼备的人物。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前辈智者的对话。我最想了解的是,他们的“学养”是如何帮助他们在逆境中保持从容的?比如,在国家命运多舛之时,他们是如何平衡个人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的?这种对“道”的坚守,是现代人最稀缺的品质之一。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让我看到,真正的学问人,是如何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读完之后,我希望自己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能被他们的风范所感染和激励。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挺有意思的,《学养(精)/民国大家谈学养》,光是这名字就让我联想到了一群老先生们在茶馆里,就着一壶热茶,缓缓道来那些关于学问和修养的往事。我记得小时候,家里老一辈人总说,做人要有一份“学养”,那不仅仅是肚子里的墨水多寡,更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度。这本书如果能把我带回到那个时代,听听那些大家们是如何看待“学养”这两个字的,那该是多么享受的事情。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他们对学问和生活的结合有何独到见解,比如,学问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定力。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者感悟,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让我这个现代人也能从中找到一些可供借鉴的智慧。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沉淀下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养以修身”,似乎成了一门更难的学问。这本书,或许能给我指引一二吧。
评分最近读了不少关于民国那段历史的书,总觉得那个时代的人身上有种特别的气质,尤其是在学术和文化领域,那种风骨和坚守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名字《学养(精)/民国大家谈学养》,直击我的兴趣点。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社会动荡、思潮涌动的年代,这些大家是如何构建自己的“学养”体系的?是靠什么来支撑他们的精神世界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吞噬的?我猜想,书中必然会涉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以及他们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浪潮中保持独立的思考。我希望能从他们的文字中,触摸到那种既有深厚底蕴又不失时代锐气的精神风貌。这种对“学养”的探讨,如果能深入到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去,比如他们的读书习惯、待人接物的方式,那将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期待能从中汲取一些力量,让我也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少一些浮躁,多一份沉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