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定价:79元
作者:许书明;徐海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030495532
字数:
页码:2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5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者、管理者和广大师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适合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本、专科学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的硕士研究生阅读。
内容提要
本书为'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的新研究成果,从十个层面全面而细致地展示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的研究成果:章:古代语文教育分期论,第二章:古代语文教育本体论,第三章:古代语文教育方法论,第四章:古代语文教育内容论,第五章:古代语文教育文化论,第六章:古代语文教育教材论,第七章:古代语文教育名家思想论,第八章:古代语文教师素养论,第九章:古代语文教育教学论,第十章:古代语文教育发展论。
目录
作者介绍
许书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和“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教学工作。国家精品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主讲,全国新课程国家骨干者培训主讲。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出版著作20多部。发表论文近200篇。教学科研成果曾获四川省人民教学成果一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两次,奖两次;获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
徐海梅,湖北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为湖北民族学院讲师。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多项科研项目;出版专著2部;在《古典文学知识》《江淮论坛》《兰州大学学报》《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文摘
版权页:
《论语·述而》中阐述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诱导点拨是孔子对弟子主要的对话方式,孔子对弟子的教育不是单方面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是对学生进行悉心的教导,并循循善诱,使学生对问题进行了反复而深刻的思考,并有所领悟时,再“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逐渐拨开迷雾,打开弟子们广阔的思路,使他们有所学、有所得。例如,子路问孔子怎样能成为君子,孔子曰:“修己以敬。”(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又追问道:“如斯而已乎?”(这样就够了吗?)孔子又曰:“修己以安人。”(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再一次问道:“如斯而已乎?”孔子再曰:“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扰病诸?”(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这恐怕尧舜都难以做到呢)这种师生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问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而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
2.平等互动,教学相长
孔子的对话教学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双方在平等民主的合作沟通中学习。这种民主与平等表现在知识与情感两个方面。首先,在传授知识方面,孔子虽然被弟子奉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先师圣贤,但他自己却总是谦恭温和,没有显出“吾即真理”,不可逾越的傲慢态度。在与弟子的对话交流中进行自省与提升,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成了师生交流切磋,碰撞思想,教学相长,充满人文精神的学术狂欢局面。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古典与现代交织出的一种独特韵味。它既有古代典籍的凝练和典雅,用词精准到位,绝无拖泥带水之感;同时,在解释复杂理论或进行跨时代对比时,又大量使用了清晰明快的现代学术语言,确保了信息的准确传达,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要点。这种语言的张力,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举个例子,当作者引用一段晦涩难懂的古文进行阐释时,其译文往往不仅忠实于原文的意义,更在音韵和气势上有所呼应,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聆听一场精心编排的国风音乐会。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家语录的引用,其语气和腔调拿捏得极其到位,仿佛那位先贤就坐在你面前低声教诲。这种对语言艺术的精湛驾驭,使得本书在学术深度之外,更添了一层文学性的光彩。
评分读完这册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那近乎偏执的文献考据精神,简直是学术研究的典范。作者似乎不满足于引用二手资料,而是扎根于最原始的史料,对每一个关键概念的演变都进行了拉锯式的追溯。比如,书中对于“六艺”中“礼”的教育内涵的界定,没有采用坊间流行的简单概括,而是深入到先秦诸子对“礼”的不同阐释,并通过对比《周礼》、《仪礼》等文本中的具体教学场景,层层剥茧,最终得出一个极为审慎且富有洞察力的结论。这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态度,让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充满了力量感和说服力。每一次关键转折点,都能看到作者旁征博引的注释,那些引文的精确性和权威性毋庸置疑。对于那些试图在古代教育领域做深入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绝不仅仅是结论,更是一套值得学习和模仿的治学方法论。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学问,是要经得起时间与史料的反复锤炼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淡雅的米白色封皮,配上遒劲有力的魏碑体书名,立刻就将人带入一种沉静而深邃的历史氛围之中。初翻开来,那种带着油墨香的纸张触感,就让人感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我最欣赏的是它在版式上的处理,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不会让人觉得拥挤,又能保证信息的密度。作者在引言部分,就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勾勒出了古代教育的宏大图景,那种对先贤智慧的追慕之情,溢于言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大量的古代文献插图和拓片,高清且考究,为理解文字内容提供了强有力的视觉支撑。比如,关于汉代太学教育的论述旁,配上了气势恢宏的校舍复原图,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纯粹的文字叙述难以企及的。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因为被某一段精妙的注释或考证所折服,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份跨越时空的学养。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本身的愉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完全不同于一般历史著作的平铺直叙,它更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问题引入—历史转折—典型个案分析”的结构,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史实变得引人入胜。特别是书中论及魏晋玄学对儒家教育冲击的那一部分,作者没有直接描述冲突,而是通过描绘几位重要人物(如嵇康、王弼)的教育理念差异,将那个时代的思想碰撞活生生地展现出来。这种“以人为本”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度和温度。读到那些关于古代士人如何在困顿中坚守教育理想的段落时,我不禁心潮澎湃。它让我意识到,教育史远非冷冰冰的制度沿革,而是充满了人性挣扎与光辉的鲜活历史。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情感相结合的笔法,让这本书具备了超越专业圈层的广泛吸引力。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教育理念探讨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概念辨析上的深度是令人震惊的。它成功地揭示了古代教育实践中许多约定俗成的概念背后隐藏的复杂性与歧义。例如,书中对“师道尊严”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的梳理,就打破了许多传统认知。作者细致地分析了从周代“传道受业解惑”到后世儒家将“师”等同于“圣”的过程中的权力结构变化,指出“尊严”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当时的政治体制和宗法观念紧密耦合的。这种解构和重构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启发了我对当代教育权力关系的思考。它让我明白了,任何一种教育形态的建立,都是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并非天然合理。这本书提供的历史参照系,为我们审视眼下教育中的一些顽固现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