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八路军.参考资料-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1 | 作者 |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
| 定价 | 56.00元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
| ISBN | 9787506571289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注意:本书立体封面上的书名为红色,实物图书书名为金色;立体封面颜色为淡粉色,实物图书封面颜色为淡小米色。 本书是在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八路军.参考资料》(1)基础上调整、修订而来。中国抗日战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斗争,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本书就是这一重大史实的部分历史资料。多为八路军及国民党军的文电史料。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国民党军政当局文电一、八路军出师与平型关告捷(一)八路军出师抗日前线何应钦就电复红军参战事致电(1937年7月16日)关于红军部队出师问题的会议记录(1937年8月)林蔚为转军委会委任八路军正副总指挥事致徐永昌等电(1937年8月18日)蒋鼎文关于八路军出师路线等问题致电(1937年8月19日)蒋鼎文关于答复所提问题致电(1937年8月26日)钱大钧关于一五师行军等情给的呈文(1937年9月3日)等关于、彭德怀就任八路军正副总指挥的贺电(1937年9月4日一8日)钱大钧关于八路军各师运输情形给的呈文(1937年9月8日)介景和就等过太原事致黄绍竑电(1937年9月9日)就收复蔚县部署致阎锡山、汤恩伯电(1937年9月13日)钱大钧关于八路军已到前线等情给的呈文(1937年9月21日)(二)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告捷黄绍竑关于一五师与敌接触等情致电(1937年9月20日)介景和关于平型关战前敌我情况致黄绍竑电(1937年9月23日)阎锡山关于八路军骑兵支队与敌激战等情致黄绍竑电(1937年9月25日)阎锡山关于一五师平型关作战告捷致电(1937年9月25日)介景和关于平型关战况致黄绍竑电(1937年9月26日)赞同八路军平型关等地作战部署致、彭德怀电(1937年9月26日)徐永昌、林蔚关于八路军灵邱附近歼敌致等电(1937年9月28日)等祝贺平型关告捷致八路军电(1937年9月28日一10月1日)为祝贺八路军深入敌后袭敌获胜致电(1937年10月6日)为二〇师雁北支队收复井坪等情致、彭德怀电(1937年10月7日)军委会部为八路军伤亡官兵奖恤事致张治中电(1937年10月8日)……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很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不是那种随便印印就完事儿的普通读物。封面设计上,虽然是历史题材,但没有采用那种过于老旧的黑白照片,而是用了一种沉稳的色调搭配上刚劲有力的字体,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分量所在。内页的纸张质量也让人满意,印刷清晰,墨色均匀,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看得出来,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的时候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资料汇编。尤其是一些图片和图表的排版布局,做得非常专业,既能很好地展示史料的原始风貌,又通过现代的排版技术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让冰冷的历史资料有了一种可以亲近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关于“人”的维度。它不仅仅记录了“八路军”这个宏大的组织,更通过侧面的材料,勾勒出了无数基层指挥员和士兵的群像。虽然书中没有太多煽情的个人传记色彩,但从作战命令的措辞变化、物资调配的窘迫记录中,我能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背负着民族希望,却又必须面对残酷现实的群体心理。它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由几个光环笼罩的领袖单方面推动的,而是由无数个在特定岗位上尽职尽责、忍受巨大牺牲的普通个体共同铸就的。这本书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史料整理方式,反而更深刻地彰显了那个时代中国军人的坚韧与智慧,读完之后,心中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敬意,而非简单的热血沸腾。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这本厚厚的书读完,最大的感受是其资料的详实程度超乎想象。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战役名称和伤亡数字,而是深入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八路军在复杂环境下如何进行军事组织、后勤保障以及政工宣传的具体细节。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根据地建设的部分印象深刻,那不仅仅是军事斗争,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实践。书中对不同阶段部队的编制变化、武器装备的获取与自制、乃至基层连队的日常管理都有细致的描绘,这使得整个战争画卷变得立体而丰满,远非教科书上那种高度概括的描述可比。通过这些第一手的、甚至是经过反复交叉印证的资料,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战士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那种既充满理想主义又无比务实的生存状态,这种深度挖掘历史肌理的努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
评分作为一个对军事史有持续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官方叙事那样强调宏大的战略部署,而是将视角更多地放在了战术层面和具体行动的执行细节上。比如,对于某些小型遭遇战的分析,作者似乎引入了相当多的后世军事理论来反刍和解析当时的决策过程,但又小心翼翼地保留了当时条件的局限性,这种“古今对话”式的分析,使得历史事件的解读不再是单向度的,而是充满了思辨的张力。它没有直接给出“对”与“错”的道德审判,而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框架,让读者自己去理解那个时代英雄主义的重量和妥协的必要性。这种克制而深入的分析方法,对我理解抗战的复杂性大有裨益。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说实话,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度。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工具书,而非通俗易懂的畅销读物。大量的表格、清单、时间轴以及人名地名引用,构筑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史料网络。坦率地说,如果你只是想找一本轻松了解历史背景的书,这本可能会让你感到有些吃力。但如果你是希望从事更深入研究的学者,或者是对某一特定历史段落抱有疑问的资深爱好者,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它为你提供了坚实的、可以反复查验的基石。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对原始文件和电文的引用,那种未经修饰的文字,带着历史现场的粗粝感,是任何二手解读都无法替代的珍贵信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