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参考资料-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1 9787506571289

八路军.参考资料-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1 978750657128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八路军
  • 抗日战争
  • 军事史
  • 中国现代史
  • 战争史
  • 历史
  • 军事
  • 红色历史
  • 解放战争
  • 抗战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1289
商品编码:3018381280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八路军.参考资料-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1 作者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定价 56.00元 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ISBN 9787506571289 出版日期 2015-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注意:本书立体封面上的书名为红色,实物图书书名为金色;立体封面颜色为淡粉色,实物图书封面颜色为淡小米色。 本书是在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八路军.参考资料》(1)基础上调整、修订而来。中国抗日战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斗争,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本书就是这一重大史实的部分历史资料。多为八路军及国民党军的文电史料。

   作者简介

   目录
国民党军政当局文电一、八路军出师与平型关告捷(一)八路军出师抗日前线何应钦就电复红军参战事致电(1937年7月16日)关于红军部队出师问题的会议记录(1937年8月)林蔚为转军委会委任八路军正副总指挥事致徐永昌等电(1937年8月18日)蒋鼎文关于八路军出师路线等问题致电(1937年8月19日)蒋鼎文关于答复所提问题致电(1937年8月26日)钱大钧关于一五师行军等情给的呈文(1937年9月3日)等关于、彭德怀就任八路军正副总指挥的贺电(1937年9月4日一8日)钱大钧关于八路军各师运输情形给的呈文(1937年9月8日)介景和就等过太原事致黄绍竑电(1937年9月9日)就收复蔚县部署致阎锡山、汤恩伯电(1937年9月13日)钱大钧关于八路军已到前线等情给的呈文(1937年9月21日)(二)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告捷黄绍竑关于一五师与敌接触等情致电(1937年9月20日)介景和关于平型关战前敌我情况致黄绍竑电(1937年9月23日)阎锡山关于八路军骑兵支队与敌激战等情致黄绍竑电(1937年9月25日)阎锡山关于一五师平型关作战告捷致电(1937年9月25日)介景和关于平型关战况致黄绍竑电(1937年9月26日)赞同八路军平型关等地作战部署致、彭德怀电(1937年9月26日)徐永昌、林蔚关于八路军灵邱附近歼敌致等电(1937年9月28日)等祝贺平型关告捷致八路军电(1937年9月28日一10月1日)为祝贺八路军深入敌后袭敌获胜致电(1937年10月6日)为二〇师雁北支队收复井坪等情致、彭德怀电(1937年10月7日)军委会部为八路军伤亡官兵奖恤事致张治中电(1937年10月8日)……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铁血丰碑: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军事史略》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察冀边区的军事斗争历程。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生动的战例叙述相结合,力求全面、深入地展现这块华北抗日根据地创建、巩固和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第一部分:根据地的开辟与初创(1937年夏—1938年冬) 本部分详细梳理了晋察冀边区党组织在抗战爆发之初,如何迅速贯彻“独立自主的积极防御”方针,从零星的游击武装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抗日根据地。重点阐述了八路军第115师主力部队挺进冀南、冀察的战略部署,以及地方武装力量的迅速壮大过程。 一、 敌后战场的选择与战略意义: 分析了晋察冀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山区、平原交错,邻近日军重要交通线)如何成为实施“麻雀战”和“地道战”的理想场所。重点介绍了聂荣臻、贺龙等领导人根据中央指示,制定“开辟根据地、发动群众、建立政权”的“三位一体”方针。 二、 著名的初期战斗: 详述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主力部队在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的初期军事行动。重点剖析了涞源-易县战斗中,如何运用伏击和穿插战术,有效打击日军的“扫荡”行动,并确立了最初的根据地框架。 三、 政权建设与军民关系: 深入探讨了边区政府的建立过程,如何在新旧政权交替的复杂环境中,推行“三三制”政权,稳定民心。特别关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基层的具体落实,以及军队如何通过“三三制”政策保障军队的物资供给和兵员补充。 第二部分:在残酷“扫荡”中求生存与发展(1939年春—1941年秋) 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加大了对华北敌后根据地的“蚕食”和“治安战”力度。本部分着重描绘了晋察冀军区(八路军)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如何运用灵活机动的军事策略,以空间换时间,逐步消耗敌人有生力量。 一、 敌人的“重点进攻”与反“扫荡”: 详细分析了日军在1939年至1941年间对晋察冀边区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治安战”的特点,包括“囚笼政策”和“铁壁合围”。重点叙述了军区领导层如何果断采取“避实击虚,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 二、 经典的破袭战与伏击战: 集中介绍了晋察冀军区在交通线上开展的破袭战术,如扒毁铁轨、炸毁桥梁,极大地迟滞了日军的军事运输。特别引入了“反‘九路围攻’”的战例,展现了晋察冀军区部队在极其不利的态势下,通过多点开花、声东击西,成功粉碎日军企图一举歼灭根据地主力的阴谋。 三、 军事训练与队伍建设: 论述了在持续作战中,边区部队如何坚持政治建军方针,强化政治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确保队伍的战斗意志和专业素养。介绍了新型军事干部的培养模式。 第三部分:坚持、发展与局部反攻(1941年冬—1945年8月) 本部分着眼于抗战进入战略反攻前夕,晋察冀边区如何实现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过渡,并为最终的全面反攻积累力量。 一、 困难时期的坚持: 阐述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紧“三光政策”和“道沟政策”背景下,边区军民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产运动,维持军队和根据地的生存。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坚持,更是根据地生命力的体现。 二、 扩大解放区与“拔点”斗争: 介绍了1943年起,边区部队开始由防御转向局部进攻的尝试。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使根据地面积和人口显著扩大。重点分析了“清乡”斗争的反制策略,即通过建立和巩固基层政权,将日伪军的“清乡”行动转化为打击汉奸、争取中间力量的契机。 三、 迎接抗战胜利的局部反攻: 详细记录了1944年至1945年春季,晋察冀军区部队在全国抗战形势好转的背景下,发起的系列“局部反攻”战役。这些战役旨在收复失地、解放城镇,并为八路军主力部队展开大规模运动战奠定了坚实的地理和群众基础。例如,对一些重要据点的攻克,展现了部队在攻坚战术上的进步。 四、 战后展望: 简要概述了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晋察冀军区如何迅速部署,接收和巩固抗战成果,转入解放战争的准备阶段。 结语 本书通过对晋察冀边区军事史料的细致梳理,不仅展现了人民军队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军事智慧和顽强斗志,更深刻揭示了抗日根据地作为战略后方和战略支点,在中国抗日战争全局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全书旨在为研究华北抗战史提供一份扎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很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不是那种随便印印就完事儿的普通读物。封面设计上,虽然是历史题材,但没有采用那种过于老旧的黑白照片,而是用了一种沉稳的色调搭配上刚劲有力的字体,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分量所在。内页的纸张质量也让人满意,印刷清晰,墨色均匀,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看得出来,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的时候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资料汇编。尤其是一些图片和图表的排版布局,做得非常专业,既能很好地展示史料的原始风貌,又通过现代的排版技术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让冰冷的历史资料有了一种可以亲近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关于“人”的维度。它不仅仅记录了“八路军”这个宏大的组织,更通过侧面的材料,勾勒出了无数基层指挥员和士兵的群像。虽然书中没有太多煽情的个人传记色彩,但从作战命令的措辞变化、物资调配的窘迫记录中,我能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背负着民族希望,却又必须面对残酷现实的群体心理。它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由几个光环笼罩的领袖单方面推动的,而是由无数个在特定岗位上尽职尽责、忍受巨大牺牲的普通个体共同铸就的。这本书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史料整理方式,反而更深刻地彰显了那个时代中国军人的坚韧与智慧,读完之后,心中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敬意,而非简单的热血沸腾。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这本厚厚的书读完,最大的感受是其资料的详实程度超乎想象。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战役名称和伤亡数字,而是深入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八路军在复杂环境下如何进行军事组织、后勤保障以及政工宣传的具体细节。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根据地建设的部分印象深刻,那不仅仅是军事斗争,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实践。书中对不同阶段部队的编制变化、武器装备的获取与自制、乃至基层连队的日常管理都有细致的描绘,这使得整个战争画卷变得立体而丰满,远非教科书上那种高度概括的描述可比。通过这些第一手的、甚至是经过反复交叉印证的资料,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战士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那种既充满理想主义又无比务实的生存状态,这种深度挖掘历史肌理的努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

评分

作为一个对军事史有持续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官方叙事那样强调宏大的战略部署,而是将视角更多地放在了战术层面和具体行动的执行细节上。比如,对于某些小型遭遇战的分析,作者似乎引入了相当多的后世军事理论来反刍和解析当时的决策过程,但又小心翼翼地保留了当时条件的局限性,这种“古今对话”式的分析,使得历史事件的解读不再是单向度的,而是充满了思辨的张力。它没有直接给出“对”与“错”的道德审判,而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框架,让读者自己去理解那个时代英雄主义的重量和妥协的必要性。这种克制而深入的分析方法,对我理解抗战的复杂性大有裨益。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说实话,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度。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工具书,而非通俗易懂的畅销读物。大量的表格、清单、时间轴以及人名地名引用,构筑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史料网络。坦率地说,如果你只是想找一本轻松了解历史背景的书,这本可能会让你感到有些吃力。但如果你是希望从事更深入研究的学者,或者是对某一特定历史段落抱有疑问的资深爱好者,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它为你提供了坚实的、可以反复查验的基石。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对原始文件和电文的引用,那种未经修饰的文字,带着历史现场的粗粝感,是任何二手解读都无法替代的珍贵信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