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八路军 回忆史料(2)
定价:55.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委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2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写的《八路军回忆史料(2)(精)/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一书除少数系选编过去发表的文章和回忆录外,均为这次编辑本书时约请当年八路军的旅以上干部和少数团以下干部撰写。这些文章通过作者亲身经历,力求将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战役、战斗和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事件真实再现。本册收录有陈赓的《抗战的回顾》、杨得志的《出师大捷——回忆平型关之战》、陈锡联的《夜袭阳明堡飞机场》、贺炳炎的《神兵巧伏雁门关》等。
目录
抗战的回顾
出师大捷——回忆平型关之战
首战平型关
夜袭阳明堡飞机场
神兵巧伏雁门关
山东人民武装起义与山东纵队的建立和发展
革命熔炉——回忆抗日军政大学的优良传统作风
雁门关外怒火燃
威震广阳
巧妙设伏出奇制胜——忆七亘村大捷
东进冀南
红色铁骑下太行
徂徕山起义
两战长生口
午城、井沟之战
神头扬威
动地军歌唱凯旋——忆响堂铺伏击战
“青年抗日义勇军团”的新生
回民支队征战记
冀东人民抗日武装大起义
町店奇袭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
滑石片歼灭战
吕梁三捷
激战方太口
邵家庄伏击战
夜战三井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不错,它不像某些官方文献那样刻板僵硬,反而充满了鲜活的战斗气息。那些回忆录的选取角度很刁钻,很多是从基层指挥员甚至是普通战士的视角切入的,这让宏大的战争叙事多了很多“人味儿”。比如,其中一段描述某次伏击战的细节,作者着重写了大家如何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一边啃着冻硬的窝窝头,一边等待命令的场景,那种对体力和精神极限的描绘,比单纯的战役复盘要震撼得多。这种生活化的描写,让读者能更真切地理解当时八路军面临的困境和他们坚韧的意志力。当然,这种风格也带来了一点小小的困扰,那就是不同回忆者之间的口吻差异较大,有时需要读者自行切换思维模式去适应,但瑕不掩瑜,这种多元化的声音恰恰是史料的宝贵之处。
评分作为一本史料丛书,其考证工作的严谨性是读者最关心的部分。从我粗略翻阅的这几章来看,资料来源标注得相当清晰,很多重要的数字和时间点都有明确的引证出处,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比如在涉及某次重要物资运输线的保护战时,书中不仅引用了当事人的回忆,还交叉比对了同期根据地的党报资料,这种相互印证的做法,无疑提升了其学术价值。相比于一些泛泛而谈的战争史著作,这套书的细致入微让人印象深刻,它不是在“歌颂”,而是在“记录”和“还原”。唯一的遗憾是,对于一些跨区域、多部队协同作战的复杂场景,如果能附带更详细的行动路线图,或许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梳理错综复杂的战局,毕竟口述史料在空间逻辑上偶尔会出现跳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扉页上的那些老照片,虽然有些已经泛黄,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一页页翻下去。特别是那些手绘的地图和部队编制图,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对于研究军事战略的人来说,这些图表比纯文字更有说服力。装订也很结实,放在书架上显得非常庄重。不过,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在一些关键战役的插页部分增加一些高清的彩色照片或者当时的官方文件扫描件,那就更完美了,纯粹的文字描述有时候还是略显单调,毕竟是史料汇编,视觉冲击力也很重要。总体来说,从实体角度来看,这是一套值得收藏的书,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血本的,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能感受到一份敬意。
评分阅读这套书,给我最深的触动是它对战争复杂性的揭示。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胜利者史观”的汇编,它坦诚地记录了战时策略的反复斟酌、战术执行中的失误,乃至一些非战斗减员的残酷现实。读到一些关于后勤保障极为困难,甚至不得不采取“以战养战”某些特定手段的描述时,读者能感受到那种在极端环境下做出艰难抉择的沉重。这种对历史的“去神化”处理,反而让那些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真实可敬。它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并非由少数英雄人物的“神来之笔”决定,而是由无数个普通人在极限压力下做出的无数个“正确”或“不那么正确”的瞬间累积而成。这种深层次的思考空间,是其他同类书籍较少能提供的。
评分这套回忆史料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特定时期军事思想演变的侧面反映上。通过阅读不同时期、不同战区指挥员的作战总结和复盘记录,可以清晰地看到八路军在长期游击战和运动战实践中,如何逐步吸收、改造和创新其军事理论体系的过程。例如,从早期的防御反击模式,到后来针对日军“扫荡”的灵活应对策略,这种理论的动态发展轨迹,在这些鲜活的案例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相比于枯燥的理论教科书,这些亲历者的文字更像是“实战的脚注”,为理解当时环境下的军事智慧提供了绝佳的窗口。它让我意识到,军事史研究不能脱离当时的政治、社会和物资条件去空谈战术,这本书在这方面的结合做得非常出色,是深入研究那段历史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