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八路军 回忆史料(2)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八路军 回忆史料(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委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八路军
  • 军事史料
  • 回忆录
  • 历史
  • 战争史
  • 中国近代史
  • 红色历史
  • 口述历史
  • 史料汇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泰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1265
商品编码:3017415148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八路军 回忆史料(2)

定价:55.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委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2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写的《八路军回忆史料(2)(精)/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一书除少数系选编过去发表的文章和回忆录外,均为这次编辑本书时约请当年八路军的旅以上干部和少数团以下干部撰写。这些文章通过作者亲身经历,力求将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战役、战斗和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事件真实再现。本册收录有陈赓的《抗战的回顾》、杨得志的《出师大捷——回忆平型关之战》、陈锡联的《夜袭阳明堡飞机场》、贺炳炎的《神兵巧伏雁门关》等。

目录


抗战的回顾

出师大捷——回忆平型关之战

首战平型关

夜袭阳明堡飞机场

神兵巧伏雁门关

山东人民武装起义与山东纵队的建立和发展

革命熔炉——回忆抗日军政大学的优良传统作风

雁门关外怒火燃

威震广阳

巧妙设伏出奇制胜——忆七亘村大捷

东进冀南

红色铁骑下太行

徂徕山起义

两战长生口

午城、井沟之战

神头扬威

动地军歌唱凯旋——忆响堂铺伏击战

“青年抗日义勇军团”的新生

回民支队征战记

冀东人民抗日武装大起义

町店奇袭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

滑石片歼灭战

吕梁三捷

激战方太口

邵家庄伏击战

夜战三井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的描述中未包含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约1500字。 --- 《中国抗日战争史纲:局部抗战的艰难历程》 作者: 张伟、李明 出版社: 历史文库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装帧: 精装,附赠高清地图集与重要史料图册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填补当前抗日战争研究领域中对于抗战初期及中期,国民政府领导下的正面战场及其战略布局的系统性梳理与深入分析。它并非对某一特定部队或侧面战役的微观记录,而是从宏观战略、军事思想演变、外交斡旋与后勤保障等多个维度,构建起一部全景式的、注重史料考证与学术辨析的抗战通史性著作。 第一部分:危局与初战:从卢沟桥事变到台儿庄的战略抉择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初,重点剖析了国民政府在面对日本全面侵略时的初始战略判断与资源评估。我们详细审视了蒋介石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如何从“速战速决”的乐观预期,迅速转向“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战方针。 1. 战略思想的转向与军事部署: 详细梳理了淞沪会战前夕,国民革命军在华北、华中地区的兵力部署、指挥体系的建立与调整。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对德式装备的依赖性与在实战中暴露出的局限性。通过解密档案,我们还原了高层关于南京保卫战的争议,以及在战略撤退中的组织与执行细节。 2. 局部战役的得失: 本卷着重分析了淞沪会战中的“血肉磨坊”效应,并非简单罗列伤亡数字,而是聚焦于战术层面的得失,例如中央军各主力师团在面对日军机械化优势时的战术应对,以及如何通过“以阵地换取时间”的战略目标来实现其政治意图。随后,对徐州会战,特别是台儿庄大捷的分析,不再局限于胜利的欢呼,而是深入探讨了李宗仁指挥下如何利用地形、情报与部队的协同作战,成功地在战役层面遏制了日军的攻势,为后续的战略调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第二部分:战略相持与后方建设:军事工业与战时经济的重塑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战场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书将重点转向国民政府在后方进行的艰难转型。 1. 战时工业的迁移与重建: 抗战不仅是军事的较量,更是工业和经济的持久战。本部分详尽记录了兵工厂、钢铁厂、机械制造企业等关键工业设施,如何自东部沿海向西南、西北地区进行千里大撤迁。我们考察了这一庞大工程在物资匮乏、交通阻碍下的组织难度,并评估了迁建后的生产能力与对前线的供应效率。特别是对“工业走廊”的建立过程及其面临的日机轰炸威胁,进行了详尽的军事地理分析。 2. 财政金融体系的维系: 面对战争的巨大开销,国民政府如何通过法币改革、发行公债以及争取国际援助(如“驼峰航线”的早期运作),来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后方民生。这部分内容侧重于经济史与军事史的交叉研究,揭示了支撑前线浴血奋战的经济基础是如何在极端压力下被维持的。 3. 外交斡旋与国际援助的争取: 本部分细致考察了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外交努力,从不抵抗到寻求国际联盟的干预,再到最终促成美英的对华援助。重点分析了中美英三国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后对华战略态度的微妙变化,以及陈纳德“飞虎队”组建背后的政治与军事博弈过程。 第三部分:正面战场的关键战役与战略消耗战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国民政府在战略相持阶段所主导的大规模战役,尤其侧重于对日军“以战养战”战略的消耗与反制。 1. 枣宜会战与长沙保卫战的战略意义: 详细分析了枣宜会战中,中国军队如何利用对长江中游地貌的熟悉,成功伏击并重创日军精锐部队,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有效阻止了日军对川渝地区的直接威胁。对长沙保卫战(三次)的分析,则侧重于战役的防御体系构建、情报的有效利用以及对日军进攻节奏的成功打乱,证明了中国军队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依托坚固防御体系实现对优势敌人的有效牵制。 2. 缅甸远征军的组建与初战的教训: 远征军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抗战开始向外输出力量。本部分详细梳理了远征军的组建背景、武器装备的国际来源,以及其在缅甸复杂的丛林环境下的作战经验。重点剖析了第一次远征军进入缅甸时,因军事、政治、后勤等多方面准备不足而导致的挫折,并以此为鉴,探讨了中国军队如何逐步适应国际化协同作战的需求。 3. 战役中的指挥艺术与情报战: 本书特别设置章节,探讨了国民革命军中涌现出的优秀指挥官,如薛岳、白崇禧等人的军事思想与指挥特点,并结合战役后期的电报往来与作战命令,分析了中央与战区之间信息传递的效率与准确性。同时,我们对国民政府的情报系统(如军统、中统在战区的情报获取与分析工作)在战略预警中的作用进行了客观评估。 结语:持久战的代价与历史的启示 全书的结论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如何维持一个庞大战争机器的运转,以及正面战场在牵制日军主力,为太平洋战场创造有利条件方面所做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展示中国人民在蒋介石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与世界和平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与战略智慧。 本书特点: 强调战略而非战术的宏观叙事: 重点关注最高层决策、资源调配与国家意志的体现。 史料的跨学科运用: 结合军事史、经济史、外交史等多重档案进行论证。 客观评价体系: 避免简单化的功过评判,力求呈现战时决策的复杂性与历史的必然性。 地图与图表丰富: 附录包含详尽的战区划分图、兵力部署图及工业迁移路线图,辅助理解复杂战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不错,它不像某些官方文献那样刻板僵硬,反而充满了鲜活的战斗气息。那些回忆录的选取角度很刁钻,很多是从基层指挥员甚至是普通战士的视角切入的,这让宏大的战争叙事多了很多“人味儿”。比如,其中一段描述某次伏击战的细节,作者着重写了大家如何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一边啃着冻硬的窝窝头,一边等待命令的场景,那种对体力和精神极限的描绘,比单纯的战役复盘要震撼得多。这种生活化的描写,让读者能更真切地理解当时八路军面临的困境和他们坚韧的意志力。当然,这种风格也带来了一点小小的困扰,那就是不同回忆者之间的口吻差异较大,有时需要读者自行切换思维模式去适应,但瑕不掩瑜,这种多元化的声音恰恰是史料的宝贵之处。

评分

作为一本史料丛书,其考证工作的严谨性是读者最关心的部分。从我粗略翻阅的这几章来看,资料来源标注得相当清晰,很多重要的数字和时间点都有明确的引证出处,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比如在涉及某次重要物资运输线的保护战时,书中不仅引用了当事人的回忆,还交叉比对了同期根据地的党报资料,这种相互印证的做法,无疑提升了其学术价值。相比于一些泛泛而谈的战争史著作,这套书的细致入微让人印象深刻,它不是在“歌颂”,而是在“记录”和“还原”。唯一的遗憾是,对于一些跨区域、多部队协同作战的复杂场景,如果能附带更详细的行动路线图,或许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梳理错综复杂的战局,毕竟口述史料在空间逻辑上偶尔会出现跳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扉页上的那些老照片,虽然有些已经泛黄,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一页页翻下去。特别是那些手绘的地图和部队编制图,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对于研究军事战略的人来说,这些图表比纯文字更有说服力。装订也很结实,放在书架上显得非常庄重。不过,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在一些关键战役的插页部分增加一些高清的彩色照片或者当时的官方文件扫描件,那就更完美了,纯粹的文字描述有时候还是略显单调,毕竟是史料汇编,视觉冲击力也很重要。总体来说,从实体角度来看,这是一套值得收藏的书,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血本的,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能感受到一份敬意。

评分

阅读这套书,给我最深的触动是它对战争复杂性的揭示。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胜利者史观”的汇编,它坦诚地记录了战时策略的反复斟酌、战术执行中的失误,乃至一些非战斗减员的残酷现实。读到一些关于后勤保障极为困难,甚至不得不采取“以战养战”某些特定手段的描述时,读者能感受到那种在极端环境下做出艰难抉择的沉重。这种对历史的“去神化”处理,反而让那些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真实可敬。它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并非由少数英雄人物的“神来之笔”决定,而是由无数个普通人在极限压力下做出的无数个“正确”或“不那么正确”的瞬间累积而成。这种深层次的思考空间,是其他同类书籍较少能提供的。

评分

这套回忆史料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特定时期军事思想演变的侧面反映上。通过阅读不同时期、不同战区指挥员的作战总结和复盘记录,可以清晰地看到八路军在长期游击战和运动战实践中,如何逐步吸收、改造和创新其军事理论体系的过程。例如,从早期的防御反击模式,到后来针对日军“扫荡”的灵活应对策略,这种理论的动态发展轨迹,在这些鲜活的案例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相比于枯燥的理论教科书,这些亲历者的文字更像是“实战的脚注”,为理解当时环境下的军事智慧提供了绝佳的窗口。它让我意识到,军事史研究不能脱离当时的政治、社会和物资条件去空谈战术,这本书在这方面的结合做得非常出色,是深入研究那段历史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