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八路军 回忆史料(4)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八路军 回忆史料(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八路军
  • 军事史料
  • 回忆录
  • 历史
  • 战争史
  • 中国近代史
  • 红色历史
  • 口述历史
  • 解放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泰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1241
商品编码:3017415608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八路军 回忆史料(4)

定价:48.00元

作者:本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2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这本《八路军回忆史料(4)》除少数是选编过去发表的文章和回忆录外,均为约请八路军的一些旅以上干部和少数团以下干部撰写。这些文章通过作者亲身经历,反映了中国党领导的八路军将士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发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与日本侵略军进行的英勇斗争及其丰功伟绩。本书选入文章以反映作战方面的内容为主,同时对部队建设、根据地建设、统一战线等也作了相应的反应。本册为1944年5月至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

目录


陕甘宁边区的反摩擦斗争

三打石友三

粉碎国民党顽军朱怀冰部对我军的进攻

“打虎掏心”破敌“囚笼”——忆白晋战役中的南关战斗

挫其锐锋击其惰归——忆晋西北一九四○年夏季反“扫荡”战役

百团大战

忆八路军的后勤工作

依靠人民保障供给

太行兵工

一二○师的医疗卫生工作

我们的靠山是人民——忆冀中平原游击战中收治伤病员的工作

续范亭和山西新军暂一师

筑先纵队

忆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的介绍,但内容聚焦于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战略、战役以及相关人物回忆,与您提到的八路军回忆史料系列无关。 ---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中央军与地方实力派战时实录 丛书总览: 本丛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梳理和呈现中国国民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各路抗日武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即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年)期间,所经历的军事部署、重大战役、后勤保障、战略决策的复杂图景。不同于以往仅侧重某一特定武装力量的研究视角,本丛书力求通过大量一手档案、战时报告、将领往来电文以及参战人员的口述回忆,构建起一个立体、多维度的抗战军事史框架。 核心内容聚焦:国民政府战时军事部署与中央军的浴血奋战 本卷集中探讨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地方实力派部队)在正面战场上的核心作用及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第一部分:战略调整与战役部署(1937-1939) 本部分深入剖析抗战初期至战略相持阶段的军事决策。 一、淞沪抗战的决策与执行: 详细考证国民政府在是否应在上海进行决战的争论,国民革命军各集团军的调动、部署,以及“以空间换取时间”战略的初期实践。重点分析德械师(如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在罗店、嘉定等关键地点的防御部署、伤亡统计及其战斗力对比。通过战役公文,揭示军事委员会对战局的实时判断与调整。 二、徐州会战的得失: 集中分析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的具体部署细节,包括汤恩伯部、孙连仲部的协同作战,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舆论转向。同时,也客观评价了徐州会战后期的战略撤退,对保存有生力量的意义和代价。 三、武汉保卫战与战略后撤: 本部分详述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前夕,在长江中游地区的防御体系构建。特别关注武汉外围的九江战役、瑞昌保卫战等防御战的得失,以及日军“以长江为界”战略意图的挫败。对国民政府如何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确保军事指挥系统的完整性和后勤生命线的安全进行深入阐述。 第二部分:相持阶段的地方实力派与游击战的复杂性 随着战线拉长,正面战场逐渐转入战略防御与局部反攻,地方实力派军队在各自防区内承担了重要的游击作战和牵制任务。 一、西北军与晋绥军的牵制作用: 聚焦阎锡山领导下的山西战区,分析晋绥军在五台山、太行山脉构建的防御体系,以及与日军在交通线上的持续摩擦。同时,考察西北军(如第17集团军)在河南、湖北北部的抗击,及其在物资匮乏条件下的坚守。 二、桂系军与西南防线的构建: 详尽梳理李宗仁、白崇禧指挥的桂军在华南及武汉外围的作战表现。重点分析桂军注重战术机动性、擅长运动防御的特点,以及其在保障长沙、南昌防线上的关键作用。对桂系军事思想的演变亦有专题探讨。 三、川军入川与后方国防建设: 研究四川、云南等西南省份的地方武装——川军、滇军在战争后期的全面动员。这些部队如何从地方武装迅速转型为集团军建制,并在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策源地建设中发挥的保障作用。 第三部分:关键战役的决策与指挥体系 本部分通过大量的军事电报、会议记录,剖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蒋介石)在重大战役中的指挥艺术与权衡。 一、长沙会战(三次): 深入分析薛岳“天炉战法”的战术基础,包括对地形的利用、兵力的预置和反击时机的把握。重点呈现薛岳与军事委员会之间的电报往来,如何确定“打则必胜”的决心,以及对日军战术误判的利用。 二、滇缅印太战役:中国远征军的构建与出征: 此部分是关于国民政府对缅甸战场的战略投入。详细介绍远征军的组建过程(史迪威与陈诚的协调)、装备标准、中印公路的修建,以及首批远征军(新一军、新六军等)在同古、仁安羌等地的英勇战斗实况。特别关注远征军撤退时的艰难行军与保存部队的努力。 三、豫湘桂战役的战略失误与影响: 客观分析1944年日军“一号作战”对国军防御体系的巨大冲击。研究中央军在河南、湖南、广西的重点防御地带如何被日军快速突破,并探讨战役失败后对中美军事合作关系产生的连锁反应。 第四部分:后勤、军工与将领回忆录选粹 本部分从非直接战斗层面,补充描绘抗战的艰辛历程。 一、战时军工与装备来源: 探讨国民政府在四川、湖南深山地区建立的兵工厂(如21厂、24厂)的重建与生产能力。分析美援物资(驼峰空运、租借法案)如何支撑前线弹药和装备的补充,以及对不同兵种(炮兵、装甲兵)的物资倾斜政策。 二、重要将领的战时反思: 精选多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如陈诚、李宗仁、孙立人、卫立煌等)的战后回忆录或私人信件,重点摘录他们对战略得失、友军协同、以及内部协调的深刻见解,力求还原其在历史关键时刻的真实心路历程。 三、特种作战与情报战: 简要介绍由军统局、情报部门组织的情报网络在敌后地区的渗透与破坏活动,以及在主要战役中对日军行动的预警作用。 --- 研究价值: 本丛书汇集了大量的官方史料与亲历者的叙述,旨在为研究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国民政府军事机构运作、以及地方实力派武装在全民族抗战中的贡献,提供一套扎实、详尽、相互印证的史料基础。它全面展示了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国军队为争取民族独立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与展现出的不屈意志。

用户评价

评分

文字的韵味和那种时代特有的语言风格,是这本书最让人难忘的“佐料”。这些回忆录大多出自亲历者之口,自然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和朴实的叙事腔调,与现代文学作品那种打磨过度、追求华丽辞藻的文字截然不同。你会读到很多简洁有力、直击人心的短句,它们不追求文学上的美感,却在真实性上达到了极致。那些战斗口号、老兵之间的俚语,甚至是一些带有浓重地域色彩的表达,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现场感”,仿佛能闻到那种粗粝、艰苦岁月的气息。尤其是当他们描述物资匮乏或面对强大敌人时的那种内心的挣扎与坚韧,那种情感的爆发是经过岁月沉淀后的真情流露,没有任何矫饰,反而更具穿透力。这种未经“净化”的语言,才是历史最真实的底色。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一种历史的“重量感”和“人情味”的完美融合。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战术和战略的记录,它更是关于“人”的故事。其中穿插着许多关于战友情谊、个人牺牲和对未来憧憬的片段。比如,某个老兵回忆起在艰难时刻,战友们如何分享一块仅存的干粮,那种超越生死界限的患难之交,读来让人热泪盈眶。这些细节是教科书里永远不会记载的,它们构成了历史的血肉。我常常在想,这些受访者在讲述这些往事时,内心是经历了一番怎样的挣扎与释然?这种将个体命运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叙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段历史的理解——那不是冰冷的番号和战绩,而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在特定时空下的抉择与付出。这种饱满的人文关怀,让原本严肃的军事史料变得有温度、有血性。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现代军事史,尤其是抗日战争中那段特定历史阶段感兴趣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它的资料的原始性、广度和深度,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一手矿藏”。我可以想象,如果我要撰写关于特定战役中某支部队的战术演变或基层官兵的思想状态,这本书中提供的口述史料将是绕不开的关键参照点。它的存在,极大地弥补了官方文献可能存在的视角局限性。对我个人而言,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书”,读完之后,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那种面对强大侵略者时,以看似劣势的装备和条件,所展现出的非凡意志力,是当代社会非常需要重温和体会的精神财富。这本书已经超越了一般的阅读范畴,它更像是一份需要仔细研读和尊重的历史档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令人赞叹,纸张厚实,触感温润,完全不是那种廉价的平装本能比拟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里面承载着分量十足的历史。封面设计简洁却又不失庄重,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和色调,让人立刻感觉到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严肃的历史记录。从打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那种对历史的敬畏感所包围。特别是那些在回忆录中穿插的黑白照片,虽然清晰度受限于年代,但每一张都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那些模糊的影像里,你能清晰地看到那个年代人们坚毅的眼神和简陋的装备。装帧上的用心,无疑是对先烈们历史功绩的一种尊重,也为我们这些后来的读者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人更加愿意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的重量。我甚至特意挑选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清茶,慢慢翻阅,生怕稍微粗鲁的动作会惊扰了那些尘封的记忆。这种由外而内的品质感,已经让我对接下来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清晰得像是军事地图的布局,层层递进,丝毫不含糊。它没有采用那种简单的流水账叙事方式,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间节点、不同战区的亲历者回忆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宏大的全景图。比如,某一章节可能聚焦于某个局部战斗的细节描写,那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仿佛能听到硝烟弥漫和命令传达的声音;紧接着,下一部分可能就将视角拉远,转而探讨高层决策的战略考量,这种宏观与微观的交替,使得历史的脉络异常分明。我特别欣赏作者(或编者)在处理那些冲突性或不同角度的记忆时所表现出的克制与客观,没有过多的主观臆断,而是将原始的口述材料直接呈现给读者,让历史的真相由事件本身去说话。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着地图来理解那些复杂的行军路线和阵地部署,这种阅读方式虽然略显费力,但带来的历史理解深度却是无可替代的,它强迫你像一个参谋那样去分析战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