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 参考资料2

新四军 参考资料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新四军
  • 抗战
  • 历史
  • 军事
  • 参考书
  • 红色文化
  • 革命
  • 资料
  • 中国近现代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泰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1371
商品编码:3017415521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四军 参考资料2

定价:52.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371

字数:

页码:23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四军·参考资料2》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内容提要


《新四军·参考资料2》是抗日民主团体、爱国进步人士、海外华侨、国际友人和外新闻机构关于新四军的函电和文章。收入《新四军·参考资料2》的资料主要选自抗日战争时期的外报刊,还有少量被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扣留未曾发表的电讯稿,也有一些摘自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出版的书刊。根据资料的内容分为2个专题,即“新四军维护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斗争”,“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战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版权页:



向长江行进的第二天,当新四军穿越国民党军防地,行至四面环山的狭道中时,被迫停止前进,并被命令缴械投降。这时,埋伏在周围的机枪及其他武器一起对准新四军。这支小规模的部队拒绝放下武器,随即遭到隐蔽在四周山顶上的伏兵的袭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新四军被迫进行战斗,坚持了八昼夜。在弹尽粮绝和后撤路线被切断的情况下,终于被八万国民党军包围,它被“取缔”了一按照重庆简洁的说法。
只有数百名强壮的士兵突出了重围。然而项英将军这次失运,他英勇负伤,随后被。这支军队的军长叶挺将军亦身负重伤,但出于某些原因,他未被,而被押往重庆,被指控为“反叛”罪候审。攻击部队俘获了另外二千新四军,其中包括一些尚未痊愈的伤员,约二千名随军非武装人员负伤,三千至四千士兵和政工人员被击毙或重伤。
从所有反映出来的情况看,这场战斗是事先经过极为周密策划的大规模伏击战。尽管参战的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但战斗似乎持续了很长时间,仅因为在这次战斗中,国民党军队从未与新四军面对面地交锋,他们从山峰上的隐蔽阵地中,居高临下地向红军扫射,直至抵抗停止,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官们显然对这一点极为满意。这使得党关于国民党的军队被欺,误以为他们正在打击日军或汪伪军队的说法是合乎情理的。
参加战斗的国民党部队有:第七、十、五十二、七十九、一〇八和一四四师,以及第九军一部。这些部队均由上官云相将军指挥。这次战斗是自一九三七年以来,上官云相参加的大的一次战斗。从伤亡和俘虏数量角度看,这次消灭新四军后卫部队的战斗,是自一九三八年台儿庄战役以来所取得的大一次军事胜利。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内容中不包含关于《新四军 参考资料2》的任何信息: --- 《解放区军民抗战史纲:1937-1945》 作者: 历史研究组 编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年10月 字数: 约 65 万字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年至1945年)所经历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主要阶段的历史专著。它聚焦于在日军占领区内建立、巩固和发展起来的各个解放区,详尽描绘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构建新型抗日政权,推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及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进行自我发展和壮大的光辉历程。 全书以时间为轴线,以地域为经纬,梳理了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山东抗日根据地等主要根据地的发展脉络,力求呈现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如何从战略上的弱势地位,逐步转变为支撑整个抗战全局的战略支点。 核心章节与重点研究 第一部分: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1937.7—1939.12) 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开赴敌后,依托山区和交通线薄弱地带,迅速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过程。详细阐述了“平型关大捷”后,部队如何从单一的军事力量转变为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抗日政治实体。特别关注了根据地“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初步实践,以及在国民党顽固派压力下,如何坚持统一战线政策并有效维护自身独立性。研究深入探讨了根据地初期物资匮乏的背景下,如何组织军民进行大生产运动,以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 第二部分:敌后的战略相持与斗争复杂化(1940—1943) 这是全书篇幅最为宏大的部分。面对日军残酷的“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根据地军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本书详细剖析了以“百团大战”为代表的局部反“扫荡”斗争的战略意义,揭示了游击战术的创新与发展,包括地雷战、麻雀战等民间智慧与军事策略的结合。同时,本部分对国民党军队在敌后对八路军的摩擦事件进行了客观梳理,分析了共产党方面如何坚持斗争的艺术,既坚决回击又不致使抗日阵线彻底分裂的复杂政治手腕。对1941年至1942年间的“三三制”政权内部矛盾的调整、整风运动在根据地的开展及其对统一思想认识的深远影响,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第三部分:战略反攻与抗战的胜利(1944—1945.9)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好转,本书转入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如何抓住机遇,从防御转向局部反攻的阶段。重点分析了“一二〇团挺进太行”、“晋察冀军区春季攻势”等一系列旨在扩大解放区、收复失地的军事行动。全书详尽记录了抗战后期,根据地人民为配合盟军作战,在交通线上对日军进行的破袭活动。最后,本书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节点,描绘了根据地军民如何迅速接收沦陷区,清算汉奸,并为迎接随之而来的解放战争做组织和物质准备的历史瞬间。 学术特色与价值 1. 史料的全面性: 本书充分挖掘了建国以来解密的党史文献、各根据地政府档案、军事报告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的回忆录,形成了多维度的史料支撑体系。 2. 区域平衡性: 摆脱了以往研究中对单一根据地的过度聚焦,对晋察冀、山东、陕甘宁以及华南抗日根据地等进行了相对平衡的比较研究。 3. 政策执行的细致考察: 不仅关注军事胜利,更深入剖析了根据地在经济(如纺织、盐业)、文化教育(如识字运动)和司法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展现了共产党在治理能力上的初次大规模实践。 《解放区军民抗战史纲:1937-1945》是理解中国抗战胜利的另一条重要战线、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领导力形成的关键性著作,对于研究现代中国史、军事史及政治史的学者和普通读者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透露出一种朴素到近乎刻板的严谨感,这本身或许就预示了其内容的风格。我拿到手的这本“参考资料2”,纸张偏黄,字体是标准的宋体,没有任何花哨的图片或地图插页来辅助理解。这种朴实的风格,理论上应该能让读者专注于文字本身的力量,但实际上,它带来的却是阅读上的疲劳。书中大量使用了一种非常学术化的表达方式来描述原本应该充满激情和血性的事件。举个例子,描述某次突围行动时,作者没有用紧张的语汇去渲染那种生死攸关的氛围,而是用诸如“根据既定战略部署,部队进行了有序的向外区域性机动”之类的表述。这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笔触,虽然保证了信息的客观性,却极大地削弱了历史的感染力。我试图去想象那些战士们在黑夜中穿行、在泥泞中跋涉的场景,但书中的文字总像是一层薄薄的、透明的玻璃罩,将情感和现场感隔绝在外。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脊背发凉、心潮澎湃的细节,是能让我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压抑与抗争的文字力量。可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高度抽象和理论化的知识灌输,它更像是对历史事件的“去情绪化”处理。读完某一章节,我感觉自己掌握了一些新的知识点,但内心里却少了一丝对那个群体深深的敬意和感同身受。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像是在攀登一座没有明确标记的陡峭山峰。我期望的是沿着清晰的路径,一步步登上顶峰,饱览“新四军”波澜壮阔的画卷。结果呢,它提供给我的更像是各种零散的攀岩工具和一些似乎不相干的地图碎片。书中对新四军创建初期与各路地方武装,尤其是南方游击队之间的关系梳理,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高难度的“连连看”游戏。每一章节似乎都独立成章,相互间的逻辑跳跃性极大,仿佛作者是按照收集资料的先后顺序而非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来编排的。例如,前一页还在详细记录某次物资短缺的报告,下一页就跳跃到了关于根据地教育方针的讨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需要读者自己去费力挖掘和构建。我尝试着按照时间线索去串联这些信息,但很快就被那些夹杂其中的、关于当时苏南地区经济结构变动的冗长论述打断了思路。读到后半部分,我开始怀疑,这本书的“参考资料”三个字是否意味着它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原始数据仓库,而非一个经过精心提炼和组织的历史叙事。这种叙事方式对于初次接触新四军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其不友好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对历史背景的熟悉,还要具备极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连贯的故事框架。我更像是在做一篇开放性的历史论文,而不是阅读一本讲述英雄事迹的传记。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一条布满迷雾的历史长廊,你以为自己能看清前方的路标,结果每走一步,周围的景象都在变幻。我手里拿着的这本书,标题上写着“新四军 参考资料2”,我本想从中寻觅一些关于那段峥嵘岁月里具体战役的部署细节或是鲜为人知的将领轶事。然而,当我翻开首页,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篇篇关于当时国民政府内部权力结构的分析,以及对地方豪绅阶层在抗战初期心态的侧写。这倒不是说这些内容不重要,它们无疑是理解全局的基石,但对于一个期待深入了解新四军具体军事行动的读者来说,这种宏观叙事的铺陈显得有些失焦。我花了很大力气去辨认那些复杂的政治术语和错综的人物关系网,感觉自己更像是在研读一份厚重的档案汇编,而不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战史读物。书中对几次关键的外围摩擦战的描述,也多是侧重于其政治影响而非战术层面的得失。比如,关于某次“反扫荡”的叙述,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去分析地方党组织如何与士绅阶层进行博弈,却对前线部队如何利用地形地貌进行反击的战术细节一带而过。这让我感到有些意犹未尽,仿佛在吃一桌精致的宴席,主菜迟迟未上,只剩下一盘盘配菜,虽然精美,却不能满足对主旨的渴求。或许,这本书的定位本就不是给普通军迷看的,它更像是一份给高级研究人员准备的资料索引,需要读者具备极强的历史背景知识和耐心去解码其中隐藏的深意。我合上书页时,脑海里浮现的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一张张严肃的会议记录和密密麻麻的统计图表。

评分

这本书的侧重点,让我对它所归属的“参考资料”这一类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似乎将重点放在了“参考”二字上,而非“故事性”或“可读性”。我发现,书中花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去引用和对比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内部报告数据,比如兵员构成、武器装备的物资消耗比例、甚至不同时期根据地税收政策的微小调整。这些数据无疑是严谨的,它们构筑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定量分析基础,对于研究新四军后勤保障体系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宝藏。然而,作为一名希望了解新四军战士如何“活下去、打胜仗”的普通读者,我却迷失在了数字的海洋里。每一次尝试去寻找一个具体的、鲜活的战斗场景时,我总会被拉回到对某个财政报告的解析中。比如,书中对某次重大战役的描述,与其说是描述战斗本身,不如说是对这次战役的“成本效益分析”报告。这种分析方法的深度令人印象深刻,但它也使得全书的阅读节奏变得极其缓慢和沉闷。它要求读者必须具备极强的专注力和对细节的执着,否则很容易在那些密集的数字和专业术语中迷失方向,无法提炼出那些闪烁在数据背后的、属于那个时代的英雄群像。

评分

翻阅此书,我感受到的最大特点是其极强的“内部性”和“封闭性”。它似乎是写给那些已经对新四军历史有着相当了解的内部人士或专业学者看的,而非面向广大历史爱好者。书中频繁使用的行话、缩写和特定圈子内才流通的背景知识,如果没有事先做足功课,阅读起来会非常吃力。很多关键人物的介绍,都只是简单地用一个代号或职位带过,假定读者已经知道这个人是谁,他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这使得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人会感到极大的信息断裂感。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去查阅其他资料来补充理解这些“跳过”的背景信息。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想加入一个正在激烈讨论的派对,却发现自己错过了开头最重要的那段对话。这本书没有试图去引导我入门,它直接将我置于了讨论的中心。因此,这本书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作为二次研究的佐证材料上,它提供了大量可供交叉验证的第一手信息(或至少是基于第一手信息的整理),但其作为一本独立的、具有完整叙事性的历史读物,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它的价值是深层的、专业的,但其呈现方式是晦涩的、需要解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