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四军 参考资料(3)
定价:53.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388
字数:
页码:25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四军·参考资料(3)》客观全面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旨在反映中国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人民武装英勇抗战的辉煌历程、宝贵经验和贡献,深刻揭示中国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目录
六、新四军是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新四军印象记
(1938年11月9日)
新四军中的教导营与战地服务团
(1938年11月9日)
江南好的部队是新四军
(1939年1月1日)
《全民抗战》报道活泼紧张的新四军战士生活
(1939年1月14日)
新四军的救护工作
(1939年1月15日)
新四军的的伤兵医院
(1939年1月26日)
《华美》杂志报道新四军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1939年1月)
新型的人民军队
(1939年1月)
《每日译报》报道新四军的政治工作和日常生活
(1939年1月)
苏联《消息报》报道大江南北的游击队
(1939年3月3日)
《大美晚报》报道新四军打胜仗的法宝
(1939年4月7日)
《密勒氏评论报》报道南京近郊的新四军
(1939年5月16日)
新四军给人民带来了新的觉醒
(1939年10月)
新四军
(1939年)
我在新四军后方医院
(1939年)
一个青年
(1940年1月5日)
新四军是中国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1940年4月)
新四军的医疗工作
(1941年5月)
人民的军队
(1941年)
新四军是民众的救星
(1942年6月)
新四军真可比汤武
(1943年8月21日)
挺进纵队和盐矿工人
(1943年)
美国《纽约下午报》报道驻华美军的一封家书
(1945年11月14日)
七、新四军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八路军新四军是中国抗战的中坚力量
(1940年10月)
新四军八路军是取得抗战胜利的保证
(1941年5月30日)
八路军新四军是日本侵略者的大障碍
(1941年)
新四军在华中牵制日军六个师团
(1942年3月)
八路军新四军造成日军的伤亡日益增加
(1943年7月14日)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写下了光荣业绩
(1943年8月8日)
修建新四军殉国烈士纪念塔感言
(1943年9月)
作为反攻基地的中国游击区
(1944年1月7日)
胜利须在中国争取
(1944年2月20日)
中国的未来
(1944年4月)
六千万被忘掉了的同盟者
(1944年6月10日)
中国的防御是能够加强的
(1944年6月29日)
八路军新四军的功勋人人称赞
(1944年6月30日)
长兴县士绅代表关于团结一切力量才能实现抗战胜利致电
(1944年7月7日)
八路军新四军牵制侵华日军大部
(1944年7月7日)
八路军新四军能给日军巨大打击
(1944年7月7日)
进一步准备反攻,进一步建设边区
(1944年7月10日)
中国党已建立十五个抗日根据地
(1944年7月13日)
八路军新四军在战略反攻中具有重要地位
(1944年7月28日)
华北华中解放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944年7月)
八路军新四军七年抗战的战绩
(1944年7月)
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至为显著
(1944年8月14日)
坚持对日作战的主要是八路军新四军
(1944年10月7日)
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的报告
(1944年10月12日)
在战争的现阶段中的中国
(1944年12月1日)
论中国的形势
(1944年12月2日)
正面战场危机严重,敌后战场不断胜利
(1944年12月23日)
中国政治状况
(1945年2月13日)
远东民主的种子
(1945年2月20日)
八路军新四军是对日战争中具有极大价值的军事因素
(1945年3月8日)
制止中国的内战危机
(1945年8月27日)
的战斗力
(1945年)
新四军是抗击日伪军的正规军
(1946年2月)
美国干涉与中争
(1946年6月2日)
抗战的后阶段
(1947年)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简直可以用“绵里藏针”来形容。它没有采用那种浮夸或过于煽情的笔调,而是用一种克制、内敛,却又极富张力的语言,将那个时代的残酷与希望娓娓道来。很多关键的转折点,作者处理得非常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但其蕴含的情感冲击力却远超那些铺陈冗长的段落。我尤其喜欢那些富有地方色彩的词汇和场景描写,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点缀在灰色的历史背景上,为这段沉重的历史增添了一抹亮色和烟火气。比如对江南水乡在战争影响下的生活场景的描绘,那种宁静与动荡交织的美感,被作者捕捉得十分到位。读起来,节奏感非常强,仿佛作者的笔尖在历史的经纬线上跳跃,时而轻描淡写,时而重墨渲染,高低起伏,引人入胜,让人完全沉浸在文字构建的世界中,不知不觉间,数小时便已过去。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题材的书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会陷入某种刻板的宣传叙事窠臼,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叙述视角非常灵活多变,时常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切入点来展开情节,比如通过一个普通乡绅的视角去看待部队的到来,或是从一个敌方俘虏的心理变化来反衬我军的政策。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画卷的立体感,让读者得以从不同的侧面去审视那个复杂的历史时期。作者在人物塑造上更是下足了功夫,那些军官们的形象不再是高大全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矛盾、有成长的鲜活个体。他们会犯错,会犹豫,会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抉择,正是这些“不完美”之处,才使得他们的伟大显得如此真实可信,更具说服力。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坦诚书写,是这本书最让我拍案叫绝的地方,它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既定结论,而是值得反复品味的人生课题。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文献考证工作表示由衷的敬佩。可以看出,作者在动笔之前,做了海量的案头工作,这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关键情节和人物背景的扎实程度上。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部队编制的描述,或是对某一战役后伤亡数字的引用,都显得极为审慎和精准,让人感到极度的可靠。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这些冰冷的史实数据,巧妙地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中,做到了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可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去查阅一些交叉引用的资料,结果发现书中的内容都有据可循,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作者观点的信任度。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样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并且坚持实事求是的著作,无疑是案头必备的良品。它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石,让读者在了解历史脉络的同时,也能获得知识上的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朴实的字体选择,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初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材上的精雕细琢,仿佛每一页都浸透着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时而如江河奔流般一泻千里,将宏大的战役背景描摹得淋漓尽致;时而又像山涧溪流般迂回婉转,细腻地勾勒出基层战士的日常点滴和内心挣扎。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化身为一名当时的见证者,亲身感受着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如何用信念支撑起民族的希望。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尤其是一些侧面描写,比如对后勤保障的描述,那种在物资匮乏中迸发出的民间智慧和团结互助的力量,着实让人动容,这些细节的捕捉,让整个故事不再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这本书的深度,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复述上,更在于它对“新四军精神”内核的挖掘和诠释,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深思良久。
评分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它并非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环形叙事和交叉对比的手法,将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域的事件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得读者能够更宏观地把握新四军在抗战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作用。作者似乎很擅长设置“伏笔”和“呼应”,早先看似不经意间提到的人物或事件,在后续的章节中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浮现,并揭示出更深层的意义。这种精巧的结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愉悦感,鼓励读者进行思考和联结,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合上书本时,留给我的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充满思辨空间的问号,促使我继续去探究那个时代更复杂的议题。这本书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地图,指引着我们去探索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每一个角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