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 参考资料(3)

新四军 参考资料(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新四军
  • 抗日战争
  • 历史
  • 军事
  • 红色文化
  • 参考资料
  • 史料
  • 解放战争
  • 中国近现代史
  • 革命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泰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1388
商品编码:3017415521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四军 参考资料(3)

定价:53.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388

字数:

页码:25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四军·参考资料(3)》客观全面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旨在反映中国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人民武装英勇抗战的辉煌历程、宝贵经验和贡献,深刻揭示中国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目录


六、新四军是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新四军印象记
(1938年11月9日)
新四军中的教导营与战地服务团
(1938年11月9日)
江南好的部队是新四军
(1939年1月1日)
《全民抗战》报道活泼紧张的新四军战士生活
(1939年1月14日)
新四军的救护工作
(1939年1月15日)
新四军的的伤兵医院
(1939年1月26日)
《华美》杂志报道新四军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1939年1月)
新型的人民军队
(1939年1月)
《每日译报》报道新四军的政治工作和日常生活
(1939年1月)
苏联《消息报》报道大江南北的游击队
(1939年3月3日)
《大美晚报》报道新四军打胜仗的法宝
(1939年4月7日)
《密勒氏评论报》报道南京近郊的新四军
(1939年5月16日)
新四军给人民带来了新的觉醒
(1939年10月)
新四军
(1939年)
我在新四军后方医院
(1939年)
一个青年
(1940年1月5日)
新四军是中国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1940年4月)
新四军的医疗工作
(1941年5月)
人民的军队
(1941年)
新四军是民众的救星
(1942年6月)
新四军真可比汤武
(1943年8月21日)
挺进纵队和盐矿工人
(1943年)
美国《纽约下午报》报道驻华美军的一封家书
(1945年11月14日)

七、新四军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八路军新四军是中国抗战的中坚力量
(1940年10月)
新四军八路军是取得抗战胜利的保证
(1941年5月30日)
八路军新四军是日本侵略者的大障碍
(1941年)
新四军在华中牵制日军六个师团
(1942年3月)
八路军新四军造成日军的伤亡日益增加
(1943年7月14日)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写下了光荣业绩
(1943年8月8日)
修建新四军殉国烈士纪念塔感言
(1943年9月)
作为反攻基地的中国游击区
(1944年1月7日)
胜利须在中国争取
(1944年2月20日)
中国的未来
(1944年4月)
六千万被忘掉了的同盟者
(1944年6月10日)
中国的防御是能够加强的
(1944年6月29日)
八路军新四军的功勋人人称赞
(1944年6月30日)
长兴县士绅代表关于团结一切力量才能实现抗战胜利致电
(1944年7月7日)
八路军新四军牵制侵华日军大部
(1944年7月7日)
八路军新四军能给日军巨大打击
(1944年7月7日)
进一步准备反攻,进一步建设边区
(1944年7月10日)
中国党已建立十五个抗日根据地
(1944年7月13日)
八路军新四军在战略反攻中具有重要地位
(1944年7月28日)
华北华中解放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944年7月)
八路军新四军七年抗战的战绩
(1944年7月)
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至为显著
(1944年8月14日)
坚持对日作战的主要是八路军新四军
(1944年10月7日)
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的报告
(1944年10月12日)
在战争的现阶段中的中国
(1944年12月1日)
论中国的形势
(1944年12月2日)
正面战场危机严重,敌后战场不断胜利
(1944年12月23日)
中国政治状况
(1945年2月13日)
远东民主的种子
(1945年2月20日)
八路军新四军是对日战争中具有极大价值的军事因素
(1945年3月8日)
制止中国的内战危机
(1945年8月27日)
的战斗力
(1945年)
新四军是抗击日伪军的正规军
(1946年2月)
美国干涉与中争
(1946年6月2日)
抗战的后阶段
(1947年)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烽火年代: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作者: 历史研究组 出版社: 革命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5年 字数: 约1500字 --- 内容概要 《烽火年代: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是一部深度聚焦于抗日战争时期江苏南部地区(苏南)敌后抗日斗争历史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本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细致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在极其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如何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和巩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全过程。全书摒弃了宏大叙事的一般性描述,转而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战略决策、军事行动、政权建设、经济维持以及社会动员等关键议题。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十章,辅以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地图和文献摘录。 上卷:创建与初创(1937年末—1940年初) 上卷主要围绕新四军一支队及后续部队进入苏南,在日军“扫荡”、国民党顽固派“摩擦”的双重压力下,艰难求生的初期阶段展开。 第一章:临危受命与战略进入 详细记述了皖南事变爆发前夕,新四军主力部队奉命挺进苏南的历史背景、战略意图及其面临的最初困境。重点分析了部队如何克服交通阻碍、地方势力的不理解甚至敌对,利用苏南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开辟游击战争的初始区域。本章特别关注了早期党组织在苏南城市和乡村建立秘密联络点和情报网络的努力。 第二章:武装斗争的萌芽与局部胜利 聚焦于新四军初次与日军交锋的几次重要战役。不同于以往侧重于大兵团会战的叙事,本书详细描绘了游击战的战术运用,如伏击、袭扰和“麻雀战”。通过对具体战斗的复盘,揭示了新四军如何以少胜多,如何在小规模冲突中积累战斗经验,并借此树立军民威信。 第三章:政权建设的探索与地方动员 本章深入探讨了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复杂性。苏南地区基层社会结构根深蒂固,国民党的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本书详述了共产党如何通过减租减息政策、组织农民协会、建立抗日救亡团体等方式,逐步赢得民众支持,建立起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抗日民主政权雏形。其中关于如何平衡地主、富农与贫苦农民之间的利益诉求,是本章的重点分析内容。 第四章:艰苦的后勤与经济维持 抗日根据地长期处于被日军和伪军封锁的态势。本章专门剖析了苏南军民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如何依靠自力更生开展生产。详细介绍了军区兵工厂的简陋运作、军民合作的纺织与医药自制,以及通过“秘密交通线”进行物资交换的复杂运作模式。这部分内容揭示了根据地生存的韧性。 第五章:文化与思想的渗透——宣传鼓动工作 分析了根据地如何通过地方剧团、流动宣传队、墙报和地下印刷所等形式,向民众普及抗战知识,统一思想认识。本章特别关注了对知识分子和文化名人的争取工作,探讨了如何将抽象的抗战口号转化为苏南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效激发了全民抗战的热情。 下卷:发展与巩固(1940年—1945年) 下卷着重描述了苏南根据地在站稳脚跟后,如何应对日军更残酷的“清乡”与“扫荡”,以及在战略相持阶段,如何实现根据地的持续发展和组织体系的成熟化。 第六章:日军“清乡”的挑战与反“清乡”斗争 集中研究了1941年起日军在苏南推行的“清乡”运动及其对根据地的毁灭性影响。本书通过对比日方的内部指令与新四军的应对策略,展示了根据地领导层在情报战、反特工和地下交通网络保护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重点分析了“地道战”和“破袭战”在反“清乡”中的核心地位。 第七章:部队的整训与军事体系的完善 论述了新四军在苏南根据地内部,如何从游击队逐步向正规化、模范化建设迈进。涵盖了从班排级战术训练、军政素质的提升,到后勤保障体系的规范化管理。本章还分析了新四军如何与地方武装(如民兵、地方抗日武装)建立起有效的协同作战机制。 第八章:与友军的复杂关系——“摩擦”的演变与应对 深入探讨了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对新四军在苏南的摩擦活动如何从零星冲突升级为有组织的军事压力。本书力图还原事件的细节,分析了双方的政治动机,并重点阐述了共产党方面如何在坚持抗日大局的前提下,采取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必加还击”的灵活应对策略,维护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名义稳定。 第九章:根据地的社会治理与民生保障 本章探讨了在战争高压下,苏南根据地如何实施有效的社会治理。内容包括司法审判(如何处理汉奸和投机分子)、医疗卫生体系(如赤脚医生的培养和防疫工作),以及教育普及(建立抗日小学)。这部分突出了根据地在残酷环境中维护社会秩序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努力。 第十章:抗战的胜利与历史遗产的总结 总结了苏南根据地在抗战八年中取得的战略成果,特别是对保卫江南腹地、牵制日军主力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本章最后对苏南抗日斗争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系统性的历史评价,强调了其在中共党史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独特地位。 --- 学术价值与特点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微观史学的视角。它避免了以往抗战史著作中常见的对全局战役的概述,而是聚焦于一个特定区域(苏南)的局部、具体、日常的抗争。研究者查阅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基层党组织档案以及国民党方面对苏南局势的秘密报告,力求还原出历史细节的真实性。 本书对于研究根据地的“生存哲学”具有重要价值,它详尽地描绘了在敌后“三光政策”威胁下,一个政权如何利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手段,将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区域转化为坚固的抗日堡垒。其对游击战术的精细分析、对基层社会动员模式的深入剖析,为当代军事史和政治史研究提供了翔实而鲜活的案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简直可以用“绵里藏针”来形容。它没有采用那种浮夸或过于煽情的笔调,而是用一种克制、内敛,却又极富张力的语言,将那个时代的残酷与希望娓娓道来。很多关键的转折点,作者处理得非常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但其蕴含的情感冲击力却远超那些铺陈冗长的段落。我尤其喜欢那些富有地方色彩的词汇和场景描写,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点缀在灰色的历史背景上,为这段沉重的历史增添了一抹亮色和烟火气。比如对江南水乡在战争影响下的生活场景的描绘,那种宁静与动荡交织的美感,被作者捕捉得十分到位。读起来,节奏感非常强,仿佛作者的笔尖在历史的经纬线上跳跃,时而轻描淡写,时而重墨渲染,高低起伏,引人入胜,让人完全沉浸在文字构建的世界中,不知不觉间,数小时便已过去。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题材的书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会陷入某种刻板的宣传叙事窠臼,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叙述视角非常灵活多变,时常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切入点来展开情节,比如通过一个普通乡绅的视角去看待部队的到来,或是从一个敌方俘虏的心理变化来反衬我军的政策。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画卷的立体感,让读者得以从不同的侧面去审视那个复杂的历史时期。作者在人物塑造上更是下足了功夫,那些军官们的形象不再是高大全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矛盾、有成长的鲜活个体。他们会犯错,会犹豫,会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抉择,正是这些“不完美”之处,才使得他们的伟大显得如此真实可信,更具说服力。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坦诚书写,是这本书最让我拍案叫绝的地方,它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既定结论,而是值得反复品味的人生课题。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文献考证工作表示由衷的敬佩。可以看出,作者在动笔之前,做了海量的案头工作,这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关键情节和人物背景的扎实程度上。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部队编制的描述,或是对某一战役后伤亡数字的引用,都显得极为审慎和精准,让人感到极度的可靠。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这些冰冷的史实数据,巧妙地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中,做到了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可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去查阅一些交叉引用的资料,结果发现书中的内容都有据可循,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作者观点的信任度。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样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并且坚持实事求是的著作,无疑是案头必备的良品。它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石,让读者在了解历史脉络的同时,也能获得知识上的满足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朴实的字体选择,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初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材上的精雕细琢,仿佛每一页都浸透着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时而如江河奔流般一泻千里,将宏大的战役背景描摹得淋漓尽致;时而又像山涧溪流般迂回婉转,细腻地勾勒出基层战士的日常点滴和内心挣扎。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化身为一名当时的见证者,亲身感受着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如何用信念支撑起民族的希望。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尤其是一些侧面描写,比如对后勤保障的描述,那种在物资匮乏中迸发出的民间智慧和团结互助的力量,着实让人动容,这些细节的捕捉,让整个故事不再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这本书的深度,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复述上,更在于它对“新四军精神”内核的挖掘和诠释,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深思良久。

评分

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它并非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环形叙事和交叉对比的手法,将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域的事件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得读者能够更宏观地把握新四军在抗战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作用。作者似乎很擅长设置“伏笔”和“呼应”,早先看似不经意间提到的人物或事件,在后续的章节中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浮现,并揭示出更深层的意义。这种精巧的结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愉悦感,鼓励读者进行思考和联结,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合上书本时,留给我的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充满思辨空间的问号,促使我继续去探究那个时代更复杂的议题。这本书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地图,指引着我们去探索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每一个角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