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近代海军史例 杨志本

中国古代近代海军史例 杨志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志本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海军史
  • 海军军事
  • 古代军事
  • 近代军事
  • 军事史
  • 杨志本
  • 清朝海军
  • 民国海军
  • 海战史
  • 中国军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87378
商品编码:3016845161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近代海军史例

定价:32.00元

作者:杨志本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03487378

字数:

页码:23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近代海军史例》主要论证了中国自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曾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海上入侵,包括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这些战争,大多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为终结。这些国耻之所以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国势衰落,除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科学技术缺失外,国家没有海权观念,没有足以掌握海权的海上力量则是致命的弱点。接受历史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振兴中国海权,加强建设能够在海洋上打胜仗、掌握海权的强大的海军,把海军舰队锻炼成为具有在海战场上(水面、水下、空中)机动攻击歼敌致胜能力的海上军。

目录


作者介绍


杨志本,原名智本,1922年11月出生,原籍山东泰安,现居北京。1940年任小学教师、校长。1946年调县教育科。1948年转入军队。在26军78师司令部、海军司令部、海军百科全书编辑部历任作战参谋、处长、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副主编兼门类主编。主编《清末海军史料》《中华民国海军史料》;参加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海军百科全书》《军事大辞典》《海军大辞典》等,阐明中国海权理论。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与近代海军史的概述性著作的简介,重点在于梳理和分析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海洋防御体系、造船技术、海战策略及其社会文化影响。 --- 《沧海雄风:中国古代及近代海防变迁史纲》 书籍简介 《沧海雄风:中国古代及近代海防变迁史纲》是一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华民族自远古萌芽至近现代转型期,在广阔的海洋空间中,如何建立、发展、衰落并试图重塑其海防力量的宏大历史叙事。本书不仅关注于军事技术和具体战役,更着力于揭示海洋观念、造船工艺、制度变迁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全书以时间为轴,串联起不同历史阶段的海洋实践,力求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蓝色中国”的兴衰图景。 第一编:远古与萌芽——海洋的初探与早期防御(先秦至隋唐) 本书开篇追溯了中国古代对海洋的认知历程。早期文明对海洋的畏惧与依赖并存,沿海聚落的生存活动逐渐催生了早期的船舶雏形和渔猎技术。 先秦时期的海洋边缘: 重点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等南方邦国在长江口和东海进行的早期海战,如著名的泚之战。讨论了这一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在造船中应用的局限性,以及水军在国家战略中的从属地位。 汉代的拓海之路: 汉代对海上贸易和军事威慑的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如楼船的改进)和航海知识(如指南针的萌芽应用)的发展。书中详细阐述了汉武帝时期对南越、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中,水师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对南海岛屿的初步管辖。 魏晋南北朝的南北对峙与水战: 这是一个水军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长江成为主要的军事分界线,催生了对大型战舰的需求。重点分析了如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因水军指挥失误而导致的惨败,以及南朝发展出的“斗舰”和“楼船”的构造特点。 隋唐的盛世气象与海洋控制: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海洋对外交往空前活跃。本书分析了隋炀帝为征高句丽而组织的大规模海军集结,虽然结果不尽人意,却展示了国家动员能力。唐代在对靺鞨、日本的交流中,海军扮演了重要的保障角色。重点介绍了唐宋之际,沿海的巡防体制和早期的海关制度。 第二编:铁与火的较量——宋元时期的技术革命与海洋冲突(宋、辽、金、元) 这一时期是中国海军史上技术与规模的双重飞跃期。 宋代的“水利”与“水军”: 宋代重文抑武的国策使得陆军相对衰弱,但由于面临辽、金、西夏等强大的陆权对手,南宋不得不将海洋防御提升到战略高度。书中详尽分析了宋代在火器方面的巨大成就,如“突火枪”、“震天雷”等早期火药武器被广泛应用于水战。同时,探讨了宋代造船业的精细化,如引入水密隔舱技术(虽然其成熟应用在后世更为明显),以及建立更为严密的沿海烽火与讯息传递系统。重点研究了宋金之间的长江防御战,如采石矶之战中,宋军如何利用水利工程和新型火器打破金兵的攻势。 元代的征服与全球视野: 蒙古的铁骑未能完全征服海岛,但其在南宋的灭亡过程中,展示了庞大水师的动员能力。书中专门辟章讨论了元朝两次远征日本(元日之役)的详细过程,分析了元代大型战舰的结构、远洋航行能力、以及应对恶劣天气的挑战,并反思了其失败的原因——不仅是技术和指挥,更是文化与地理的隔阂。 第三编:海疆的收缩与重塑——明代的辉煌与困境(明初至中叶) 明朝初期,对海洋的态度经历了剧烈的摇摆,从积极的开拓到严厉的海禁。 洪武永乐的“海上丝绸之路”: 详细回顾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本书不将郑和视为单纯的“探险家”,而是将其视为明朝在初期基于政治目的和国家意志所实施的“海上外交与武力展示”项目。分析了郑和宝船在结构、规模、导航技术(如星盘的使用)上的巅峰成就,以及其在当时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领先地位。 倭患与海禁的矛盾: 随着国力由盛转衰,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日益严重。书中深入剖析了明代海禁政策的形成及其对沿海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并探讨了海禁政策在实际执行中的漏洞与矛盾。重点分析了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所建立的“鸳鸯阵”在水战中的应用,以及他们对火器战术的改进。 明末的“海上防御体系”的瓦解: 分析了明末小冰期对航海活动的影响,以及东林党与非主流海洋派的政策争论。重点讨论了荷兰、葡萄牙等西方势力开始系统性渗透对明朝传统海防体系造成的冲击,为清初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第四编:帝国的黄昏与迟来的觉醒——清代的守成与转型(清初至晚清) 清朝建立伊始,继承了明代的遗留问题,并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经历了痛苦的转型期。 康乾盛世的内向性海防: 清朝在巩固对台湾的控制后,长期奉行消极的“守势”海防战略,对海洋的认识主要集中在“防范海盗”和“禁止私商”的层面。本书分析了清代海军(水师营)的组织结构,其在制度和技术上相对于西方日益落后的现状。 鸦片战争的沉重教训: 详细对比了清朝的传统水师(如福建船、广东船)与英国的蒸汽铁甲舰在技术代差上的巨大鸿沟。通过对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海战的战术复盘,揭示了清廷在战略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方面的系统性失误。 洋务运动的艰难起步: 晚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尝试是本书的重点之一。分析了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等近代造船企业的建立过程,江南制造局所生产的第一代近代军舰的特点。探讨了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在推行海军建设中所面临的政治阻力、资金短缺和技术引进的困境。重点剖析了北洋水师的组建过程、管理体制(文人治军的弊端),以及甲午战争前夕海军在战略部署、战术演练和装备维护上的致命缺陷,直至黄海海战的最终悲剧。 结语:历史的回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及近代海军史的几个核心主题:海洋观念的滞后性、技术引进的断裂性、制度建设的反复性。强调了地理环境、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全球化进程对一个国家海洋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并对中国近代海军在屈辱中艰难重生的历史意义进行了评价。 --- 本书特色: 技术与制度并重: 细致描绘了从木帆船到蒸汽轮机、从火药箭到先进火炮的演变,同时深度解析了不同朝代海防体制的优劣得失。 战略视野宏大: 不局限于单一朝代,力图展现一部贯穿数千年的海洋战略思想的演化史。 史料扎实严谨: 综合运用了官方史志、地方志、档案记录及考古发现,确保叙述的可靠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海上力量演变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市面上很多相关书籍往往过于偏重某一方的视角,或者在技术细节上过于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罕见的平衡与公正。它没有回避技术层面的复杂性,但在阐述时,总是能够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和最简洁的语言去解释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造船学或火炮原理。更难得的是,它成功地将军事史、社会史和技术史这几条线索编织在一起,让你明白,海军力量的发展绝不仅仅是船只和武器的简单升级,它背后牵动着整个国家的财政、工业基础乃至文化观念的变革。读完后,我对那个时期各个势力在海洋上的博弈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谁赢了谁输了”,而是“为什么会这样演变”的哲学式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出色了,厚实的封面泛着一种沉静的历史感,仿佛一触摸就能感受到海风的咸湿和岁月留下的痕迹。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印刷清晰,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历史的尊重。我特别喜欢那种老照片和手绘图的穿插运用,黑白的影像凝练了旧时的风云变幻,而那些精细的舰船草图则直观地展现了技术演进的脉络。光是捧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搜集资料时付出的巨大心血,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整个阅读体验都变得扎实而充实。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翻阅时,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古朴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铁与火交织的时代,去亲眼见证那些艨艟巨舰的雄姿。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一些“失落的辉煌”的细致描摹。很多我们以为已经被历史彻底淹没的细节,作者都能凭借扎实的考据重新挖掘出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比如对某些特定船型的设计缺陷、一次差点改变历史走向的战术失误,或是某位被历史低估的工程师的贡献,这些内容在其他通史中是绝无仅有的。这让我体会到,历史研究的深度,往往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边角料”里。每一次翻阅到这样的细节描写时,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一次深度的田野考古工作。它让那些尘封的档案活了过来,为我们重建了一段更为真实、更为复杂的海上史诗,而非仅仅是教科书上的简化版本。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愉悦度上来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如江河奔涌,描写海战的激烈场面时,笔力遒劲,气势磅礴,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能听到炮火的轰鸣和桅杆的断裂声。而转到对幕后政治博弈的分析时,文字又变得沉稳内敛,逻辑缜密,如同一张精密铺设的棋局,充满了智力上的张力。这种文风的切换自然流畅,毫不突兀,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常见的僵硬感。这证明了即便是严肃的历史研究,也可以通过精湛的文字驾驭能力,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同时又不失其应有的学术严谨性,实属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处理得极为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叙事,而是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案例分析法。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张力和可读性。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宏大的时代主题,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部微型的历史纪录片,聚焦于某个关键的战役、某项重大的技术革新或是某位关键人物的决策。通过对这些鲜活案例的剖析,读者可以非常立体地感受到古代和近代海军发展所面临的复杂困境与突破。它不是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逻辑的严谨性,让人在享受故事性的同时,也能领悟到历史背后的深层驱动力,这种叙事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把宏大叙事“碎片化”了,却又通过精妙的线索将所有“碎片”完美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完整而富有层次感的历史画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