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近代海军史例
定价:32.00元
作者:杨志本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03487378
字数:
页码:23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近代海军史例》主要论证了中国自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曾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海上入侵,包括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这些战争,大多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为终结。这些国耻之所以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国势衰落,除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科学技术缺失外,国家没有海权观念,没有足以掌握海权的海上力量则是致命的弱点。接受历史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振兴中国海权,加强建设能够在海洋上打胜仗、掌握海权的强大的海军,把海军舰队锻炼成为具有在海战场上(水面、水下、空中)机动攻击歼敌致胜能力的海上军。
目录
作者介绍
杨志本,原名智本,1922年11月出生,原籍山东泰安,现居北京。1940年任小学教师、校长。1946年调县教育科。1948年转入军队。在26军78师司令部、海军司令部、海军百科全书编辑部历任作战参谋、处长、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副主编兼门类主编。主编《清末海军史料》《中华民国海军史料》;参加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海军百科全书》《军事大辞典》《海军大辞典》等,阐明中国海权理论。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海上力量演变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市面上很多相关书籍往往过于偏重某一方的视角,或者在技术细节上过于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罕见的平衡与公正。它没有回避技术层面的复杂性,但在阐述时,总是能够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和最简洁的语言去解释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造船学或火炮原理。更难得的是,它成功地将军事史、社会史和技术史这几条线索编织在一起,让你明白,海军力量的发展绝不仅仅是船只和武器的简单升级,它背后牵动着整个国家的财政、工业基础乃至文化观念的变革。读完后,我对那个时期各个势力在海洋上的博弈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谁赢了谁输了”,而是“为什么会这样演变”的哲学式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出色了,厚实的封面泛着一种沉静的历史感,仿佛一触摸就能感受到海风的咸湿和岁月留下的痕迹。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印刷清晰,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历史的尊重。我特别喜欢那种老照片和手绘图的穿插运用,黑白的影像凝练了旧时的风云变幻,而那些精细的舰船草图则直观地展现了技术演进的脉络。光是捧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搜集资料时付出的巨大心血,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整个阅读体验都变得扎实而充实。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翻阅时,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古朴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铁与火交织的时代,去亲眼见证那些艨艟巨舰的雄姿。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一些“失落的辉煌”的细致描摹。很多我们以为已经被历史彻底淹没的细节,作者都能凭借扎实的考据重新挖掘出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比如对某些特定船型的设计缺陷、一次差点改变历史走向的战术失误,或是某位被历史低估的工程师的贡献,这些内容在其他通史中是绝无仅有的。这让我体会到,历史研究的深度,往往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边角料”里。每一次翻阅到这样的细节描写时,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一次深度的田野考古工作。它让那些尘封的档案活了过来,为我们重建了一段更为真实、更为复杂的海上史诗,而非仅仅是教科书上的简化版本。
评分从纯粹的阅读愉悦度上来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如江河奔涌,描写海战的激烈场面时,笔力遒劲,气势磅礴,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能听到炮火的轰鸣和桅杆的断裂声。而转到对幕后政治博弈的分析时,文字又变得沉稳内敛,逻辑缜密,如同一张精密铺设的棋局,充满了智力上的张力。这种文风的切换自然流畅,毫不突兀,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常见的僵硬感。这证明了即便是严肃的历史研究,也可以通过精湛的文字驾驭能力,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同时又不失其应有的学术严谨性,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处理得极为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叙事,而是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案例分析法。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张力和可读性。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宏大的时代主题,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部微型的历史纪录片,聚焦于某个关键的战役、某项重大的技术革新或是某位关键人物的决策。通过对这些鲜活案例的剖析,读者可以非常立体地感受到古代和近代海军发展所面临的复杂困境与突破。它不是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逻辑的严谨性,让人在享受故事性的同时,也能领悟到历史背后的深层驱动力,这种叙事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把宏大叙事“碎片化”了,却又通过精妙的线索将所有“碎片”完美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完整而富有层次感的历史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