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英国时尚先锋 | 作者 | 区青著 |
| 定价 | 8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 ISBN | 9787518002689 | 出版日期 | 2014-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英国时尚先锋》是一本全方位呈现英国时尚产业的“采访手记”。作者结合了时尚与历史的元素去品读当今的英国时尚产业,并从产业链与政策来剖析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背景与原因;与读者一起走进萨维尔街,向英国裁缝们致敬;记录了对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皇家艺术学院等高等学府的教育观察。本书通过十一个案例近距离接触英国大师级设计先锋们,所以从这里,也许你可以读懂英国时尚产业。 |
| 作者简介 | |
| 区青(英文名字:QING OU) 时尚评论员、导演和制片人 2010年毕业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获得影视文化产业(Film and Television: Theory Culture and Industry)硕士学位 主要电视作品: 1995年创办时尚栏目《神采飞扬》 2001年获得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颁发“第四届中国时装文化奖——2001年度*时装评论员”2001年大型系列纪录片《世纪霓裳》是中国首部叙述百年来中国时装业发展的纪录片,该片获得广州电视台“综合节目收视奖” 专题系列片《服装名城广州》和《品牌广州》获得广州市颁发“新闻报道奖”同时,为多家报刊和杂志撰写时尚评论 目前研究的课题:《中、英时尚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的比较》 |
| 目录 | |
| 章.英国时尚:历史与文化的背景 节.英国概况 一、人文、地理和气候 二、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 第二节.英国时尚产业的区域分布 第三节.伦敦形成国际时尚之都的背景 一、18世纪:工业革命与时尚萌芽 二、19世纪:伦敦城市发展计划和英国高级定制 三、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伦敦逐渐成为国际时尚之都 四、20世纪:伦敦是的国际时尚之都 思考题 第二章.产业链、公共管理及相关活动 节.英国时尚产业的定义 第二节.英国时尚产业公共管理机构的作用和相关活动 一、20世纪30~70年代 时尚产业组织机构的产生和作用 二、20世纪80年代 的支持措施 三、20世纪90年代 创意产业与时尚产业的融合 四、21世纪时尚摇滚(Fashion Rocks) 五、其他支持新秀设计师的项目 第三节.概述伦敦时装周(LFW) 一、伦敦时装周的历史转变 二、感悟伦敦时装周 第四节.英国时尚大奖花絮 一、2010年英国时尚大奖的主要获奖点评 二、2011年英国时尚大奖的几个关键人物 思考题 第三章.萨维尔街英国高级定制 节.历史背景 一、定制的定义 二、萨维尔街的起源 第二节.时尚先锋汤米·纳特(TOMMY NUTTER):颠覆传统定制 一、汤米·纳特的传奇故事 二、解读汤米·纳特设计之谜 第三节.萨维尔街现状和未来 一、特立独行的裁缝大师爱德华·塞克斯顿 二、创新型设计师和裁缝蒂莫西·埃佛勒斯(Timothy Everest) 三、萨维尔街男装高级定制的未来 思考题 第四章.英国时尚教育概况 节.英国时尚教育的起源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 一、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英国艺术学校 二、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时尚教育的改革者亨利·科尔 三、19世纪后期:工艺美术运动促进艺术学校的发展 四、20世纪30年代:艺术类院校创建时装设计课程(以艺术为主导) 五、时尚教育重新思考基本技能训练 六、20世纪60~70年代:艺术学院与理工学院合并 七、其他学校课程的演变与当地时尚产业有关 第二节.现代课程设置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1:中央圣马丁(UAL:Central Saint Martins) 二、案例2: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 三、案例3: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第三节.纺织品毕业生面料作品展(Texprint London2011) 第四节.英国毕业生(本科)时装周(Graduate FashionWeek) 一、活动:2010年英国毕业生(本科)时装周 二、活动:2011年英国毕业生(本科)时装周 附:英国时装协会学院理事会介绍(The Colleges Council) 思考题 第五章.时尚先锋和品牌运营 节.基本概述 一、时尚品牌的构成要素 二、时尚品牌的形象及资产 三、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二节.案例分析 一、案例1:英国高级定制女装的先锋 大卫·沙逊(David Sassoon) 二、案例2:位超模简·诗琳普顿(Jean Shrimpton)与“摇摆伦敦”时期重要的时装摄影师大卫·贝利(David Bailey) 三、案例3:英国纺织品设计改革者 桑德拉·罗德斯(Zandra Rhodes) 四、案例4:英国时尚先锋薇薇恩·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 五、案例5:英国时尚先锋 保罗·史密斯爵士(Sir Paul Smith) 六、案例6: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拯救巴黎高级时装的先锋 七、案例7:帽饰设计的先锋—斯蒂芬·琼斯(Stephen Jones) 八、案例8:时装设计的先锋品牌—亚历山大·麦昆 九、案例9:帽子设计的先锋—菲利普·崔西(Philip Trace) 十、案例10:克里斯托弗·贝利(Christopher Bailey)创造巴宝莉(Burberry)神话 十一、案例11:英国设计的先锋—侯赛因·卡拉扬(Hussein Chalayan) 十二、20世纪70年代至当今 英国零售业先锋的案例分析287思考题 结束语:21世纪的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Bibliography) 图片来源(PictureCredits) 致谢(Acknowledgements) |
| 编辑推荐 | |
| 《英国时尚先锋》是一本全方位呈现英国时尚产业的“采访手记”。作者结合了时尚与历史的元素去品读当今的英国时尚产业,并从产业链与政策来剖析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背景与原因;与读者一起走进萨维尔街,向英国裁缝们致敬;记录了对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皇家艺术学院等高等学府的教育观察。本书通过十一个案例近距离接触英国大师级设计先锋们,所以从这里,也许你可以读懂英国时尚产业。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初拿到手时,那硬挺的封面材质和略带磨砂的触感,立刻就给我一种高级感。尤其是那个色彩搭配,大胆却又和谐,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看看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精彩故事。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也让人觉得这本书的分量十足,不像是那些轻飘飘的流行读物。封面上的主视觉元素,虽然我没法说出具体是什么图案,但那种设计语言,仿佛就在预示着里面将要探讨的主题是充满前卫和颠覆性的。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对于一个对设计和文化现象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我甚至花了好一会儿时间,只是对着封面和扉页细细品味,感觉光是欣赏它的外部包装,就已经算是一种享受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往往暗示着作者在内容上也必定是下足了功夫,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相当高明,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记录。更像是一种充满张力的戏剧结构,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论断,然后用一系列详实的案例或观点来层层推进,直到让你拍案叫绝。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某个段落时,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措辞,那种精准而犀利的表达,仿佛能直击事物最核心的脉络。有时候,它会突然转换视角,从宏大的时代背景切换到某个微不足道的个体经历,这种切换显得非常自然流畅,成功地将宏大叙事与人文关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对叙事技巧的娴熟运用,使得即便是对于一个初涉此领域的新手来说,也能毫不费力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并被其强大的逻辑链条所吸引,让人完全沉浸其中,甚至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观点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深度。它没有采取简单地褒贬某一种现象或人物的做法,而是非常老道地展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读下来,你会感觉到作者本人似乎也一直在与不同的思想进行着激烈的对话,他呈现给读者的不是一个预设好的结论,而是一个开放式的探讨空间。这种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态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我开始反思过去对某些事物过于简单化的认知,意识到任何一个重要的文化或思潮的形成,背后必然是无数次碰撞与妥协的结果。这种“不把话说死”的处理方式,反而给予了读者更大的思考空间和解读自由,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持续地进行深入的联想和批判性思考。
评分整本书散发着一股非常独特且强烈的“时代精神”的味道。它捕捉到了那个特定时期最前沿、最不安分的那些气息和能量。不是那种被后世粉饰太平的官方历史叙事,而是带着泥土和汗水、甚至一点点叛逆感的真实记录。书中的许多描述,都精准地勾勒出了一种打破常规、挑战既有审美规范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力量,透过文字的力量被我清晰地感知到了,仿佛我穿越回了那个充满变数和无限可能的年代,亲眼目睹了那些先驱者们是如何在夹缝中开辟出新的道路。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深刻地剖析“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这种精神对现在意味着什么”。这种对文化根源的追溯和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纪实文学范畴。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很多非虚构类书籍,尤其是涉及历史或文化梳理的,常常为了塞进大量信息而牺牲阅读的流畅性,结果就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人望而生畏。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字体的选择非常考究,大小适中,行距和段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关键信息点的处理上,非常懂得利用留白和图文的穿插。虽然我不能具体描述那些插图内容,但那种恰到好处的视觉辅助,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和表现力,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是真正的好书才有的标志,它让读者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在进行一场愉悦的探索之旅。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审美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