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魂断大西洋
定价:26.00元
作者: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132171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德军放弃了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后,德国海军开始了和英国海军的海上较量。由邓尼茨发明的潜艇战没有以往战争的硝烟弥漫,却因为通过对英国商船队的打击,对英国带来了真正的伤害,实际威胁到了英国军民的生活。本书通过讲述潜艇战的开端、发展以及*终结束,向读者介绍通常意义上的战争之外的、真正影响到德英两军、两国之间形势的大西洋海战。
内容提要
二战时期,在放弃了登陆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后,希特勒在大西洋掀起了与英国的海战。为了获胜,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针对相对弱小的德国海军并不是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的对手,发起来针对英国一切船只的潜艇战,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恐慌和损失。然而,由于日本在太平洋地区发起了对美国的太平洋战争,迫使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卷入了二战。终,在英美两大强国的共同攻击下,德国海军终输掉了大西洋战争,为盟军日后实施登陆作战提供了海上安全保障。
目录
章 斯卡帕湾的幽灵
邓尼茨被这一道命令所困扰,在这样的限制下,潜艇还能有什么作为呢?U-29号的告捷,使德国军政要员们认识了潜艇的真正价值。从此,在广袤浩淼的大西洋上,一场空前规模的商船袭击战拉开了帷幕。
No.1 希特勒偏爱巨舰大炮 / 11
No.2 “勇敢”号的灾难 / 13
No.3 “雄牛”征服斯卡帕湾 / 15
第二章 “巡洋战”破产
丘吉尔又坐在过去他坐过的那张旧椅子上,看着1911年他亲自安置的木制地图箱,望着自己让海军情报局标注的北海地图,不禁感慨万千。雷德尔万万没有想到,希特勒竟如此迫不及待地要实现其独霸全球的美梦,在他的海军力量尚在蹒跚学步时,战争就打响了。“海军上将施佩伯爵”号发出了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战列舰像一幢高大的建筑物顷刻塌陷。
No.1 重返海军部 / 22
No.2 “海上巡洋战” / 26
No.3 “海军上将施佩伯爵”沉没 / 30
第三章 “狼群”出没
邓尼茨放出的这些“独狼”,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它们狠毒有余。这些“窝囊的”白白错过了两次机会,功没立成,还差点让他们丢了命。“狼群”一旦发现猎物便紧紧咬住不放,要想甩开它或驱散它都非常困难。
No.1 狠毒的“独狼” / 38
No.2 失灵的 / 41
No.3 “快乐时光” / 46
No.4出击的“狼群” / 52
第四章 向深处进击
法国的魏刚曾预言:“不出3个星期,英国人就会像一只小鸡一样被德国人拧断脖子。”希特勒十分明白,只要美国由罗斯福总统领导一天,他的征服世界、与意大利和日本瓜分地球的计划就一天不得实现。丘吉尔富有煽动力的演说吸引着众多的议员。“我们将面对的是一场比我们刚刚取胜的不列颠之战更加艰苦和漫长的战斗,我们不妨就把它叫做大西洋之战。”
No.1 不列颠告急 / 58
No.2 “狼群”张开大口 / 65
No.3 “大西洋之战” / 71
第五章 “俾斯麦”神话
“雷德尔元帅,你们海军都干了些什么啊?”希特勒终于发怒了,大声地吼道:“你们海军依旧缩手缩脚,没有大的建树,一直进展顺利的潜艇战反倒连受挫折……”超级战列舰“俾斯麦”号一个鲤鱼翻身,希特勒的“”军舰终于卷入了北大西洋冰冷的波涛。
No.1 “快乐时光”转瞬即逝 / 76
No.2 “莱茵演习” / 86
No.3 “俾斯麦”号殒落 / 90
第六章 美洲起狼烟
丘吉尔的内心感到“分外高兴”。日本人的进攻帮了他的大忙,使美国人终于站到了他们的一边。希特勒狠狠地将拳头砸在桌子上,咆哮着嚷道:“这群日本猴子连招呼也不打,就在美国屁股上捅了一刀。这下子,我们不得不和美国开战了。”
No.1 美德两国开战 / 98
No.2 新的“幸运之海” / 103
No.3 哪里还有净土 / 110
第七章 刀光剑影北极线
北大西洋亚索列斯群岛位于直布罗陀海峡的空中警戒圈外,也在以英国本土为基地的空中巡逻机的作战半径以外,故有“黑洞”之称。邓尼茨整日在作战室内坐立不安,焦急地盼望着能尽早收到潜艇群发现护航运输队的报告。如果发出的无线电波不但没唤来“乳牛”,反而把敌方的驱逐舰招引来了,“狼群”就只有自认倒霉,被活活当作“靶标”。
No.1 危险的“黑洞” / 122
No.2 救星般的“乳牛” / 127
No.3 “狼群”望洋兴叹 / 136
第八章 与“狼”共舞
罗斯福听到这里,终于明白英国人的心思了。丘吉尔听完罗斯福的话,会心地笑了。他这才摸清美国人的意图。德国潜艇群像一群群饿狼扑入两支船队,撕咬着孤助无力的“羊羔”。邓尼茨和他的艇员们士气大增,深信大西洋海战,他们已稳操胜券。
No.1 神气活现的丘吉尔 / 140
No.2 偏向德国的钟摆 / 145
No.3 大潜艇群 / 153
第九章 乌鸦啄地洞
邓尼茨很清楚,从现在开始,潜艇战不再是单纯的破交战和吨位战,而是与德国整个的战略形势紧密相连,与德国的命运休戚与共。在盟军的海战记录中,这一段历史以“比斯开湾大屠杀”而著称于世。邓尼茨感到这简直是一种讽刺:潜艇打不到商船,居然打起飞机来了。
No.1 绝不放松潜艇战 / 162
No.2 乌鸦怎样抓住鼹鼠 / 166
No.3 邓尼茨的“诱饵” / 172
第十章 进军比斯开湾
面对改装一新的潜艇,尽管邓尼茨的口气很大,其实心中却并没有多少把握。希特勒一直不动声色地听着与会者连续不断的指责,凯塞林的发言终于使他控制不住了,他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英国的潜艇是能做到这一点的,可是我们的潜艇在直布罗陀海峡却一无所获!”一艘艘德国潜艇浮出水面,就在此时,盟军的无线电侦听部门接收到了大量潜艇的明码通讯信号——“彩虹”。
No.1 后的辉煌 / 176
No.2 杀向诺曼底的“农夫” / 183
No.3 “狼群”在“彩虹”中消失 / 188
作者介绍
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绝,那种深邃的蓝色和隐约可见的轮廓,立刻就让人联想到了无垠的大海和其中隐藏的未知。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有分量,让人感觉手里拿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我翻开扉页,作者寥寥几笔的序言,就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时代背景图,让我还没正式进入正文,就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特别喜欢那种开篇就带着强烈情绪的叙事方式,它不是平铺直叙地告诉你故事的走向,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水手,带着你绕过暗礁,直奔主题。通读下来,我感觉作者对于环境的描绘有着近乎偏执的细致,无论是风暴来临前的海面是如何翻滚、空气中弥漫着怎样的咸湿气息,还是船舱内部幽暗狭小的空间感,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沉浸式的写作手法,让读者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惊心动魄的航程之中,耳边似乎还能听到船帆被撕裂的巨响和海浪拍打船体的轰鸣声。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甚至还有点恍惚,仿佛自己刚刚结束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远洋之旅,带着一身的疲惫和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远的感受,是一种关于“超越”的探讨。它不仅仅记录了一次艰难的航行,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如何面对极限的哲学思辨录。那些船上的角色,他们最终面对的,可能不只是冰冷的海水和无情的风暴,更是对自己生命意义的终极拷问。我欣赏作者没有给出一个廉价的“英雄主义”结局,而是将胜利的定义进行了拓展。真正的胜利,或许不是活着回到岸上,而是在最绝望的时刻,依然能坚守住人性中那一点微弱却不灭的光亮。读完这本书,我脑子里久久回响的,不是具体的灾难场面,而是一种对“坚持”和“信念”的重新定义。它让我开始思考,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愿意为何种信念付出代价,我能承受多大的痛苦而不至彻底崩塌。这无疑是一部能影响读者世界观的力作,它以海难为载体,承载了对生命本质最深刻的关怀与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控制,简直可以用“张弛有度”来形容,高潮迭起却又不失细腻的过渡。它并非那种全程都是惊涛骇浪的读物,如果只是单纯追求刺激,可能会觉得某些段落略显冗长。但正是这些看似“慢”下来的部分,为接下来的风暴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航行途中的寂静、无聊和日常生活的琐碎,来反衬灾难降临时那种突如其来的恐怖。每一次的平静之后,都预示着更猛烈的冲击,这种铺垫的手法,让情绪的积累达到了一个临界点。我记得有一段描写船员们在漫长等待中产生的集体幻觉,那种由极度疲劳和恐惧引发的错觉,被描述得既真实又诡异,读到那里,我忍不住放慢了语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心理波动。这种高超的叙事节奏感,是很多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它懂得什么时候该让你喘口气,什么时候又该毫不留情地把你推向深渊。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种深刻到令人心悸的程度。作者似乎拥有洞察人性的能力,笔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每个人物都背负着各自的挣扎、秘密和无法言说的痛苦。我尤其对那位船长形象的塑造印象深刻,他面对生死抉择时的那种矛盾与坚韧,那种外表冷酷内里却承载着沉重责任感的复杂性,让我反复咀嚼了许久。尤其是当他们在绝境中相互猜疑、又不得不相互依靠的那段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心理刻画。你看,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和最光辉的品质是如何交织碰撞的,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去评判,去反思。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整本书的厚度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冒险故事范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面对巨大压力和未知命运时,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我甚至在某些角色的困境中,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影子,那种无力感和挣扎,真是让人感同身受。
评分从文学技法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语言功底非常扎实,她的遣词造句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却又不失现代叙事的流畅性。她很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使得书中的意象非常丰富。比如,她将“迷雾”描绘成“吞噬一切希望的白色巨兽”,这种充满力量感的表达,一下子就让抽象的情绪具象化了。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背景和虚构情节的融合上拿捏得恰到好处。你能感受到背后深厚的历史考据支撑,但她从不让历史知识成为阻碍阅读的砖块,而是将其自然地编织进人物的命运和对话之中。读起来,你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故事本身的张力。这本书的文字不是用来“炫技”的,而是服务于故事氛围的营造,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在精确地调校着整部作品的情感音阶,让人读后回味无穷,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语言妙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