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HIV-1:分子生物學和發病學:臨床應用(導讀版)
定價:138.00元
作者:(美)蔣觀德著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03022220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59kg
編輯推薦
《HIV-1:分子生物學和發病學:臨床應用》(第二版)具有以下特色:①是係統綜閤論述抗HIV治療的科學專著,通過大量的臨床試驗,係統論述瞭抗HIV藥物治療、基因治療和疫苗研製的臨床應用、新進展與麵臨的挑戰,為臨床醫生抗HIV治療提供瞭**的科學依據;②全書貫穿一個明顯而突齣的主綫,即通過深入探討HIV-1緻病機製、抗HIV-1藥物作用機理及耐藥産生的分子機製,提齣瞭設計和研製抗HIV新藥的**理念和臨床策略,為抗HIV治療指明瞭方嚮;③隨著對HIV分子生物學和發病機理認識的深入,本書收集瞭大量抗HIV藥物、基因療法的應用及疫苗臨床試驗數據,為讀者提供瞭大量的新資料和新成果,本書實為資料新穎、全麵論述HIV分子緻病機製和HIV治療的性科學專著。
內容提要
2006年,聯閤國統計數據顯示全球HOV感染者為395萬人,其中新發感染430萬,這一年中有29萬人死於。一項聯閤國的預測認為。到2025年,僅在非洲就將纍計奪去8000萬人的生命,HIV-1是研究廣泛的病毒之一。但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本書為《HIV-1:分子生物學和發病學:病毒機製》的姊妹篇,HIV領域的*研究者在此描述瞭關於HIV-1錶達與復製分子機製的*理解,為攻剋此病毒提齣瞭*的臨床策略,27個專傢團隊闡明瞭HIV-1與宿主細胞在結構及功能上的相互作用與病理結局,迴顧瞭現有治療方法,並描述瞭動物模型的開發及預防性用藥方麵的*進展。
目錄
1.HIV全球分子流行病學:AIDS流行的起源
Ⅰ.章節總論
Ⅱ.前言
Ⅲ.HIV基因型的分類
Ⅳ.HIV基因型的全球分布
Ⅴ.HIV基因型的檢測方法
Ⅵ.HIV的來源及HIV-1流行的起源
Ⅶ.HIV-1變異與重組的生物學意義
Ⅷ.結論
參考文獻
2.AIDS臨床治療現狀
Ⅰ.章節總論
Ⅱ.HIV藥物
Ⅲ.HIV治療
Ⅳ.結論
參考文獻
3.HIV-1特異性免疫應答
Ⅰ.前言
Ⅱ.HIV-1特異性體液免疫應答
Ⅲ.HIV-1特異性T細胞免疫應答
參考文獻
4.以HIV吸附及侵入為靶點的治療
Ⅰ.章節總論
Ⅱ.背景
Ⅲ.病毒吸附的抑製
Ⅳ.趨化因子受體在HIV感染中的意義
Ⅴ.共受體結閤的抑製
Ⅵ.融閤抑製劑
Ⅶ.病毒侵入抑製劑的耐受
Ⅷ.侵入抑製劑作為微生物殺滅劑的應用
參考文獻
5.HIV-1逆轉錄酶抑製劑
Ⅰ.章節總論
Ⅱ.前言
Ⅲ.靶標
Ⅳ.核苷類逆轉錄酶抑製劑
Ⅴ.非核苷類逆轉錄酶抑製劑(NNRTI)
Ⅵ.其他HIV-1逆轉錄酶抑製劑
Ⅶ.結論
參考文獻
6.蛋白酶抑製劑的研究進展及抗HIV-1耐藥變異的嘗試
Ⅰ.章節總論
Ⅱ.前言
Ⅲ.針對病毒蛋白酶(PI)的研究
Ⅳ.HARRT、治療中PI的作用和挑戰
Ⅴ.“激動劑”:調整PI臨床有效性的重要策略
Ⅵ.病毒對PI的耐藥性
Ⅶ.拮抗耐藥HIV-1毒株的PI
Ⅷ.結論
參考文獻
7.HIV-1整閤酶抑製劑:新研究和前景
Ⅰ.章節總論
Ⅱ.前言
Ⅲ.整閤:HIV生存周期的重要步驟
Ⅳ.抑製HIV整閤的手段
Ⅴ.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的整閤酶抑製劑
Ⅵ.處於臨床前研究階段的整閤酶抑製劑
Ⅶ.前景
參考文獻
8.微生物殺滅劑:逆轉錄病毒鋅指抑製劑是控製AIDS流行的有效手段
Ⅰ.章節總論
Ⅱ.AIDS流行及微生物殺滅劑的應用
Ⅲ.處於臨床前研究階段的微生物殺滅劑
Ⅳ.理想微生物殺滅劑的特徵
Ⅴ.HIV-1 NCp7的鋅指結構是微生物殺滅劑的潛在靶點
Ⅵ.SAMT、化學型的特徵
Ⅶ.將硫酯用於微生物殺滅劑
Ⅷ.SAMT、NCp7抑製劑的靶嚮特異性
Ⅸ.結論
Ⅹ.附錄
參考文獻
9.病毒的耐藥和適應性
Ⅰ.章節總論
Ⅱ.前言
參考文獻
10.基因療法誘導細胞對:HIV-1感染産生抵抗:來自臨床試驗的經驗
Ⅰ.章節總論
Ⅱ.前言:我們是否需要基因療法
Ⅲ.HIV感染基因療法:來自早期臨床試驗的經驗
Ⅳ.HIV感染基因療法:研究現狀
Ⅴ.HIV感染基因療法: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11.用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方法鑒定潛在藥物靶點:係統方法
Ⅰ.章節總論
Ⅱ.前言
Ⅲ.病毒靶點
Ⅳ.病毒蛋白與細胞蛋白的相互作用
Ⅴ.病毒誘導的胞內改變
Ⅵ.其他手段
Ⅶ.結論
參考文獻
12.從SIV感染猿猴模型中得到的與AIDS疾病快速進展相關的宿主及病毒性因素
Ⅰ.章節總論
Ⅱ.前言
Ⅲ.SIV毒株多樣性
Ⅳ.SIV生物學特性
Ⅴ.猿猴體內SIV的緻病機製
Ⅵ.疾病快速進展獨特的免疫學、病毒學及病理特徵
Ⅶ.影響疾病進展的宿主因素
Ⅷ.病毒基因型/錶型在疾病快速進展中的作用
Ⅸ.總結
參考文獻
13.HIV-1感染的非靈長類模型和緻病機製
Ⅰ.章節總論
Ⅱ.前言
Ⅲ.SCID-Hu Thy/Liv小鼠
Ⅳ.hu-PBL-SCID小鼠
Ⅴ.NOD/LtSz-SCID小鼠
Ⅵ.Rag2-/-γc1/1和NOD-SCID γC-/-小鼠
Ⅶ.具有免疫能力的人源化大鼠和小鼠
Ⅷ.HIV-1 Tg小鼠
Ⅸ.HIV緻病機製的兔模型
Ⅹ.結論
參考文獻
14.HIV-1保護性疫苗的前景
Ⅰ.章節總論
Ⅱ.前言
Ⅲ.目前HIV-1疫苗的開發策略
Ⅳ.結論
參考文獻
15.HIV-1垂直傳播的分子機製和HIV-1在嬰兒中的緻病機製
Ⅰ.章節總論
Ⅱ.前言
Ⅲ.HIV-1垂直傳播的時機和機製
Ⅳ.HIV-1垂直傳播的相關因素
Ⅴ.新生兒及嬰兒HIV-1感染的診斷
Ⅵ.HIV-1垂直傳播的預防
Ⅶ.HIV-1與垂直傳播相關的特徵
Ⅷ.趨化因子受體和HIV-1垂直傳播
Ⅸ.母嬰垂直傳播的HIV-1分子特徵
Ⅹ.與HIV-1垂直傳播相關的基因功能區特徵
Ⅺ.不易産生垂直傳播的HIV-1特徵
Ⅻ.與垂直傳播相關的HIV-1分離株免疫學相關變異分析
Ⅻ.嬰兒HIV-1緻病和疾病進展機製
ⅪⅤ.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16.AIDS相關惡性腫瘤的病毒性病因
Ⅰ.章節總論
Ⅱ.前言
Ⅲ.Kaposi肉瘤
Ⅳ.AIDS相關淋巴瘤
Ⅴ.AIDS相關NHL
Ⅵ.HPV相關腫瘤
Ⅶ.HPV--相關腫瘤的誘因
Ⅷ.結論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一個長期關注傳染病領域的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令人振奮的地方在於它對未來趨勢的把握和前瞻性思考。它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既有知識的總結上,而是對新興的、可能改變未來治療格局的領域進行瞭有深度的展望。比如,在描述下一代基因編輯技術如何應用於功能性治愈研究時,它不僅介紹瞭CRISPR/Cas9的基本原理,還深入探討瞭其在活體與離體細胞中的遞送挑戰,以及相關的倫理考量。這種兼顧技術細節和宏觀視野的寫作風格,讓讀者在學習當下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科學探索的脈搏和方嚮。這本書所構建的知識體係是動態的,它引導讀者去思考“下一步會發生什麼”,而不是僅僅滿足於“現在是什麼樣”。這種激發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引導作用,對於培養下一代病毒學傢和傳染病專傢來說,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張通往前沿研究領域的導航圖。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嚴謹又不失溫度,這對於一本硬核的科學著作來說是相當難得的。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嚮一個求知欲強但尚未精通的同行解釋復雜事物”的藝術。行文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嚴謹的學術錶述,確保科學的準確性,又沒有過度使用生僻的行話來故作高深。每當遇到一個可能引起歧義的術語或理論爭議時,作者都會非常耐心地進行闡述和辨析,常常會引用一些經典的實驗發現作為佐證,而不是直接拋齣結論。我尤其欣賞它在討論病毒變異和耐藥性那幾章的處理方式。它沒有簡單地羅列突變位點,而是詳細描繪瞭這些突變如何影響逆轉錄酶的活性空間和藥物的結閤效率,這種動態的、功能導嚮的描述,讓我對耐藥機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讀起來,就像是有一位經驗豐富、極富耐心的導師在旁邊一步步為你梳理脈絡,而非冷冰冰的知識傾瀉。
评分關於這本書的實用性,我必須強調它的“導讀”定位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像那些動輒上韆頁的百科全書,讀完之後可能依然感到不知從何下手。這本書的篇幅控製得恰到好處,它聚焦於核心的、最具有臨床指導意義的知識點,做到瞭高度的提煉和聚焦。對於臨床醫生和研究生而言,時間成本是極其寶貴的,這本書避免瞭大量冗餘的、目前研究尚未定論的邊緣信息。例如,在探討病毒載量監測與治療方案調整的部分,它提供的決策樹和標準流程清晰明瞭,可以直接參考應用於日常工作。此外,書後附帶的專業術語錶和縮寫索引設計得非常人性化,查詢起來比翻閱附錄方便快捷得多。這錶明編者在編寫時就充分考慮瞭讀者的使用場景,不隻是學術研究者,即便是需要快速掌握HIV-1核心知識的初級臨床工作者,也能從中受益匪淺,它真正做到瞭理論指導實踐,而非理論自娛自樂。
评分深入閱讀後,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內容組織上的匠心獨運,是其最大的亮點之一。它成功地在晦澀難懂的分子生物學細節與實際的臨床應用之間架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通常這類書籍要麼過於側重基礎理論,讓人感覺脫離實際,要麼就是純粹的臨床手冊,缺乏對“為什麼”的深入剖析。然而,這本“導讀版”卻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並沒有因為是“導讀”就流於錶麵,相反,它用一種非常清晰的邏輯鏈條,將HIV-1的逆轉錄機製、整閤過程與隨後的宿主免疫逃逸機製層層遞進地展開。每當介紹完一個關鍵的分子事件,緊接著就會有對應的“臨床意義”小節,用簡潔的語言將這個基礎知識點與當前的抗病毒治療靶點聯係起來。這種結構設計極大地提高瞭學習效率,避免瞭知識點的碎片化。我甚至發現,一些我以前在其他教材中看瞭很多遍仍然感到睏惑的概念,通過這本書的敘述方式,豁然開朗,不得不佩服編者的教學智慧。
评分這本《HIV-1:分子生物學和發病學:臨床應用(導讀版)》的排版和裝幀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首先,紙張的質感非常棒,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很紮實,不像有些教材用那種容易反光的紙張,長時間閱讀眼睛會很纍。封麵設計也很有現代感,雖然是專業書籍,但又不顯得過於死闆。內頁的字體選擇和行距處理得非常考究,即便是復雜的數據圖錶和密集的文字段落,閱讀起來也絲毫沒有擁擠感。更值得稱贊的是,這本書的插圖質量達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那些關於病毒結構、復製周期以及宿主細胞相互作用的示意圖,色彩分明、細節精準,很多專業術語都有配圖輔助理解,這對於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圖注的撰寫上也下瞭大功夫,不像其他書籍隻是簡單標注,這裏的圖注更像是簡短的微型綜述,提供瞭額外的背景信息,讓讀者可以快速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總而言之,從物理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同類書籍中的佼佼者,讓人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也能享受到一種愉悅的感官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