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進口手錶年鑒2012
定價:198.00元
作者:锺泳麟
齣版社:遼寜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3817783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1.36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進口手錶年鑒2012》封麵故事為浮動式陀飛輪三問腕錶:9402MC型工作坊精製機芯。榮獲“日內瓦優質印記”的卡地亞9402MC塑工作坊精製機芯、搭載兩項負盛名的高級復雜功能:三問報時功能和浮動式陀飛輪,隻需輕按側邊按鈕,三問裝置便會啓動錶盤上的兩個音錘、分彆按指針顯示的小時、刻鍾和分鍾報時,此報時功能由設於6時位置的慣性飛輪調節,該飛輪每分鍾鏇轉近1000次。錶盤上無法看到陀飛輪架橋,從而營造齣“C”字形浮動式陀飛輪好似懸浮於腕錶中的奇妙效果。
鈦金屬錶殼,拋光錶冠,鑲嵌一顆凸圓形藍寶石,卡地亞9402MC型工作坊精製手動上鏈機械機芯,搭載三問報時功能以及浮動式陀飛輪,鎸刻“日內瓦優質印記”(45枚紅寶石軸承,447個零件,擺輪振頻:21,600次/小時,雙發條盒,動力儲存:約50小時),三問報時裝置搭載慣性飛輪、錶盤正麵可欣賞到音錘和音簧,“C”字形浮動式陀飛輪框架。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國際視野尤其值得稱道,它遠不止是歐洲製錶中心的視角。我注意到其中有相當大的篇幅用以介紹亞洲,特彆是日本和德國一些專注於高精度機械錶的品牌。這種跨區域的、不帶偏見的評測,使得它真正成為瞭一個“世界年鑒”。比如,它對某款日本品牌嘗試將傳統漆藝融入錶盤的嘗試給予瞭高度評價,這種對工藝美學的包容性,顯示瞭編者群體對“計時藝術”的理解是多維度的,而非固守某幾個傳統中心。書中收錄的海外展會報道,雖然文字為主,但其對現場氛圍和新品發布會重點的捕捉非常到位,仿佛能嗅到巴塞爾錶展現場空氣中彌漫的皮革味和香檳氣泡聲。它成功地將那些遙不可及的、被玻璃櫃保護著的珍品,通過文字和圖解,拉到瞭讀者的麵前,完成瞭一次高效而充實的“雲參觀”。這本書對我而言,是打開全球鍾錶地圖的一把關鍵鑰匙。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和信息密度給我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它顯然是為真正懂行的人準備的,完全沒有“照顧”新手小白的傾嚮。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種配有大麵積模特佩戴圖,或者大段名人推薦的“軟文”風格,那絕對會讓你失望。它的頁麵上充斥著密密麻麻的技術圖錶、復雜的機芯剖視圖、以及帶有詳細參考編號的産品規格錶。為瞭查閱某個特定品牌的某款年度更新,我不得不備著放大鏡,因為有些小字體的技術規格描述實在太過專業和緊湊。但這種“高強度”的知識灌輸,恰恰是其價值所在。它提供的是一種“數據地圖”,讓你能夠在紛繁復雜的市場信息中,迅速定位到那些真正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技術革新點。比如,對於某款計時碼錶的復位機構的細節分析,它甚至會討論到不同潤滑油在不同溫度下的性能差異,這種細緻入微的考量,體現瞭編撰團隊對行業標準的極高要求。它像一本厚重的工程手冊,而不是一本輕鬆的雜誌。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精準地捕捉到瞭2012年那個時間點,全球鍾錶界在“智能”與“傳統”邊緣的微妙張力。那會兒,智能穿戴設備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但傳統製錶業依然抱持著一種近乎固執的浪漫,堅守著純機械的魅力。這本書裏對那一年發布的幾款搭載全新自産機芯的腕錶描述,那種筆觸裏充滿瞭對“人類智慧的微觀體現”的贊美。它不是簡單地報齣參數,而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去描繪齒輪咬閤的精準與寶石軸承的潤滑所帶來的時間計量上的哲學思辨。我記得有一篇關於某瑞士小廠如何在新材料應用上取得突破的報道,作者仿佛親自跑去工廠車間一樣,把那種“手工打磨的溫度”傳遞給瞭屏幕外的我。這種“沉浸式”的報道風格,讓冰冷的工業産品擁有瞭溫度和故事性。對於那些熱衷於探究“為什麼”而非僅僅是“是什麼”的深度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本愛不釋手的“武功秘籍”,它教會你如何去分辨一款錶背後的研發投入和工匠的匠心,遠非徒有其錶的華麗外殼所能比擬。
评分從收藏投資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在2012年那個時間節點的記錄,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那時候的市場環境和後來的幾年有著顯著的區彆,一些新興的獨立製錶品牌在當時正處於蓄力爆發的前夜,而一些老牌巨頭則在堅持自己的經典路綫。這本書恰恰是那個“分水嶺”前的快照。我特彆關注瞭書中對特定復雜功能價格波動的分析部分,它試圖建立一種基於技術難度、稀有度和市場需求的評估模型,雖然這模型在後續的市場變化中可能有所偏差,但它反映瞭當時行業專傢們對價值體係的構建邏輯。閱讀這些分析時,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由資深藏傢和製錶師組成的閉門會議中,大傢正在熱烈討論著“什麼纔是真正的保值潛力”。它沒有直接給齣“買入”或“賣齣”的建議,而是提供瞭決策所需的“工具箱”,讓你自己去衡量風險和迴報。這種中立而深刻的洞察,讓它在眾多良莠不齊的鍾錶齣版物中脫穎而齣。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時間的凝固劑,封麵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觸感上就帶著一股沉甸甸的年代感,仿佛能透過指尖感受到那個特定年份的鍾錶製造業的脈搏。我記得當時拿到手的時候,光是翻閱目錄,就被那種厚重的專業性給鎮住瞭。它不像那些花哨的時尚雜誌,隻是把手錶當成配飾來展示,而是深入到瞭機芯的構造、材質的演變以及品牌背後的曆史淵源。特彆是對某些限量版機械錶的圖解分析,簡直細緻到令人發指,連發條的纏繞方式和擒縱係統的微小調整都能被清晰地呈現齣來。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個橫嚮對比的平颱,它不僅僅羅列數據,更像是在構建一個行業編年史,讓你能清晰地看到2011年底到2012年初這段時間裏,各大腕錶製造商在技術創新上相互較勁的火花。我尤其欣賞它在不同價格區間和技術難度上的平衡,既沒有完全偏嚮奢華復雜的“大復雜功能”,也沒有忽略那些走量但工藝紮實的入門級機械錶款。這種全景式的記錄,讓它超越瞭一般的年鑒範疇,更像是一份專業的行業“體檢報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