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火线感悟-朝鲜战争赢之密 | 作者 | 毛文戎 |
| 定价 | 39.80元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50275997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部壮丽的英雄史诗。志愿军第60军的战斗经历是这部史诗中悲壮而又辉煌的英雄篇章。尤其是该军的180师孤师殿后、遭敌合围、杀出绝境、打翻身仗的经历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中,这个军将3500人潜伏于敌人眼皮下一昼夜,神不知鬼不觉,惊心动魄,令人震撼。 本书作者通过自己的亲历、见闻,用一系列真实的故事,报道了我军高级将领的雄才大略,广大指战员的大智大勇,难以想象的自觉纪律。揭示了在军力敌强我弱、装备敌优我劣的条件下,我军打赢之密。对关于志愿军180师种种讹传作了明确的回答。 |
| 作者简介 | |
| 毛文戎,1933年8月8日生于湖北省房县。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入朝参战。朝鲜停战后回国。 1966年春被调到解放军报社,历任记者、编辑、编辑组长。1984年参与创办《中国民兵》杂志,任副主编。1993年参与创办《中国国防报》,任副总编辑。1990年获高级编辑(记者)职称。1993年获颁发的专家津贴。1993年底退休后,先后被聘为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和平树下》节目主编、《国防时报》顾问。 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新闻、文学作品获全国全军性奖励19项。担任军事科技系列片《世纪兵戈》总撰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表彰为“建国以来有突出成绩的国防科普作家和编辑家”。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一个志愿军老兵跨越生死的战地报告 从战士视角,讲述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的过程 以自身经历,澄清关于180师在朝鲜战争中失利的不实传 大场面和小细节结合,讲述朝鲜战场上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史料的搜集和交叉验证上,投入的精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它不像某些历史作品那样,只采信单一方面的资料,而是广泛地参照了多方阵营的解密文件、回忆录,甚至是战后进行的学术访谈资料。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书中对某些争议性事件的阐释,显得格外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每当作者提出一个不同于主流的观点时,他总能清晰地给出支撑这个观点的“证据链条”,让你不得不信服于他推导出的结论。这种基于扎实史料基础上的论证,构建起了一种强大的逻辑支撑体系,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被高质量信息喂养的满足感。它不仅仅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详尽地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为什么那样发生才是最有可能的”,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历史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对历史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每一个事件的发生、每一个决策的制定,都被置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军事背景下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剖析。我特别欣赏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史书的冷峻笔调,而是通过穿插一些鲜活的个体经历和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博弈,让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顿时有了温度和层次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被拉入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亲身感受着前线战士的抉择与挣扎,以及后方决策者们在重压下的权衡取舍。尤其是对几次关键战役的战术复盘,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军事理论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赢”的要素绝不仅仅是兵力或者装备的简单堆砌,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从情报的准确性到后勤的保障能力,再到领导层对战争形态的深刻洞察,缺一不可。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现代战争复杂性的理解,远超一般历史读物所能提供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令人赞叹,它在保持历史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文学性的光辉。那种老派的、韵味十足的中文表达,在描述那些残酷的场景时,反而带有一种克制的张力,不渲染、不煽情,但其力量却直击人心。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章节转换时所采用的意象和比喻,它们像是给沉重的历史蒙上了一层深邃的思考光泽。这不是一本让你一口气读完就扔到一边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壶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老酒,每一页都值得反复咀觎、咂摸其中的滋味。读完之后,你不会仅仅记住某个时间点或某个将军的名字,而是会留下关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展现”、“战略选择的艺术”以及“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等诸多深刻的哲学思考。这本书成功地在“史实记录”和“思想探讨”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使得阅读体验既充实又充满回味无穷的智力挑战。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对“局外人视角”的引入和运用。很多关于这场冲突的论述往往将焦点集中在交战的双方,但本书却巧妙地将笔墨延伸到了那些站在边缘、却又深切影响着局势走向的第三方力量的考量与行动。作者没有将这些第三方视为简单的背景板,而是将其复杂、摇摆不定的立场和策略变化,视为驱动整个战争走向的关键变量之一。通过对这些“灰色地带”的深入挖掘,我深刻地体会到,历史往往不是由两条清晰的对立线构成的,而是在无数条若隐若现的、充满变数的势力交织下形成的动态平衡。这种“全景式”的观察角度,极大地提升了对整个历史事件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让原本的认知框架被彻底颠覆和重塑,读完之后,只觉得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为谦卑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非常晦涩难懂的军事专著,因为题材的严肃性摆在那里。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采用了非常巧妙的“点状切入,网状铺陈”的手法。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一个具体的战壕里的对话或者一份被解密的电报入手,然后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地揭示出隐藏在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和外交博弈。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控堪称一绝,它能牢牢抓住读者的好奇心,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带入到了高层指挥部的气氛之中。对于非军事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用最易懂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军事术语和地缘政治逻辑进行了“翻译”,让普通人也能窥见决定国家命运的那些关键瞬间是如何形成的,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普适性和亲近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