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相機傳奇

徠卡相機傳奇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伍振榮鬍民煒黎韶琪... 編
圖書標籤:
  • 徠卡
  • 相機
  • 攝影
  • 曆史
  • 傳奇
  • 經典
  • 德國
  • 光學
  • 器材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尚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攝影
ISBN:9787802363762
商品編碼:29969191718
開本:16
齣版時間:2009-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徠卡相機傳奇
  • 作者:伍振榮//鬍民煒//黎韶琪
  • 定價:48
  • 齣版社:中國攝影
  • ISBN號:9787802363762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09-11-01
  • 印刷時間:2009-11-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119
  • 字數:80韆字

編輯推薦語

《徠卡相機傳奇》是100%原創中文Leica相機手冊,由**部Leica相機掀起135片幅普及化的序幕說起,簡述至今的M係相機發展曆程,從而瞭解Leica的連動測距式(RangeFinder)相機為何屹立不倒。全書詳細介紹瞭LEICA M8/M8.2性能及M係統頭評測。

內容提要

《徠卡相機傳奇》是100%原創中文Leica相機手冊,由**部Leica相 機掀起135片幅普及化的序幕說起,簡述至今的M係相機發展曆程,從而瞭 解Leica的連動測距式(RangeFinder)相機為何屹立不倒。本書除詳細的 M8、M8.2選單及操作說明外,為瞭重溫昔日攝影大師拿著Leica相機在繁忙 街道上獵攝的體驗,本書編輯*親赴法國巴黎街頭以M8、M8.2將路上的人 生百態記錄下來。*對14支超高光學質量的Leica M係鏡頭進行實際評測, 當中不乏Noctilux—M 50mm f/0.95鏡皇,加上各閃光燈及配件介紹,實為 一冊全麵的Leica M8/M8 2指導工具書,亦是Leica迷的重要參考書!

作者簡介

黎韶琪(Dennis Lai),畢業於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係,有10年從事報導攝影及文字工作經驗,目前是香港《攝影雜誌》及《DCPhoto數碼攝影》的**編輯,從事攝影齣版及攝影培訓教育工作多年,目前進行中的影像計劃包括【REDISOVER:沙龍大師再發現】,曾參與香港多冊暢銷攝影書刊的製作,負責編輯、攝影及撰寫工作,包括《數碼攝影實用攻略》、《Photoshop CS2專業影像處理手冊》等,並長時間研究色彩管理,並主講多個色彩管理講座。其攝影風格以社會紀實影像為主,近年則開始嘗試以長時間曝光及紅外綫攝影錶達另類的都市視覺,作品主要發錶於《攝影雜誌》發錶,曾參與的攝影展覽有2008年的【SALUTE——嚮自強不息的媽媽緻敬】,2008年的中國山西平遙**攝影大展,曾多次作為重要攝影比賽評委,包括香港各界婦女聯閤協進會(香港婦協)2008【香港市民心中的傢國情】攝影比賽評委。令人攝影作品【虛幻都市】獲得2008年濟南當代**攝影雙年展的**作品奬及齊魯**攝影奬。 伍振榮(Alex Ng):視覺傳播碩士,是**的雜誌總編輯、大學**講師及影像作傢。除瞭主編《攝影雜誌》及《DC Photo數碼攝影》外,並正在香港樹仁學院新聞與傳播學係任教新聞攝影及基礎攝影課程,以及擔任中國高教攝影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 鬍民煒(Raymond Wu):1996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理學院,是《攝影雜誌》及《DC Photo》的**主編,曾參與多冊暢銷攝影書刊的拍攝、寫作及編輯工作,主攻數碼影像及色彩管理,曾編寫香港首冊的《彩色數碼攝影攝影師色彩管理手冊》及《數碼攝影易學手冊》等。

目錄

徠卡專訪
徠卡要員Stefan Daniel揭開徠卡相機的秘密

前言
重溫昔日大師用徠卡的體驗

徠卡簡史
傳奇的徠卡永遠的哲學
徠卡相機的起始徠卡原型相機
由零說起步入市場的徠卡

M係傢族
不朽的徠卡相機新紀元
M係相機族譜

徠卡工藝
一貫的徠卡承傳精湛工藝
品質屹立相機界
望遠鏡印證**光學技術
匠心獨運的徠卡品味

拍攝瞬間
巴黎人徠卡相機的人間定格
決定性瞬間
寜靜·直覺·融入
快速·**·美感

性能與特點
傳統的延續數碼時代的經典
堅固耐用的機身
度身訂製的影像感應器
高度光亮的取景器
獨特的測光係統
寜靜的快門設計
承傳高品質光!
快拍模式
M8與M8.2主要分彆
升級服務M8經得起時間考驗
M8/M8.2特彆版展現M係恒久價值
M8/M8.2各部份

選單設定
直接而快速地運作選單
【MENU】主選
【SET】照片設定選
【PLAY】播放照片選單

鏡頭評測
Leica徠卡十四支**鏡頭測試
LElCA SUMMARIT-M 35mm f/2.5
LEICA SUMMARIT-M 50mm f/2.5
LEICA SUMMARIT-M 75mm f/2.5
LEICA SUMMARIT-M 90mm f/2.5
LEICA SUPER-ELMAR-M 18mm f/3.8 ASPH.
LEICA SUMMARIT-M 21mm f/1.4ASPH.
LEICA SUMMILUX-M 24mm f/1.4 ASPH.
LEICA ELMAR-M 24mm f/3.8 ASPH.
LEICA ELMARIT-M 28mm f/2.8 ASPH.
LEICA SUMMICRON-M 28mm f/2 ASPH.
LEICA NOCTlLUX-M 50mm f/0.95 ASPH.
LEICA APO-SUMMICRON-M 90mm f/2 ASPH.
LEICA APO-TELYT-M 135mm f/3.4
LEICA TRI-ELMAR-M 16-18-21mm f/4 ASPH.

處理軟件
照片*佳化影像處理流程

閃燈配件
豐富的閃燈配件優化攝影生活
LEICA SF 24D小型閃光燈
LEICA SF 58專業級閃光燈
其他配件
LEICA M8/M8.2規格


戰火中的光影:《萊卡相機傳奇》之外的世界 導言 當我們凝視那些凝固在曆史瞬間的影像時,我們往往會聚焦於相機本身——那精密的機械構造、那標誌性的紅色“點”。《徠卡相機傳奇》為我們描繪瞭奧斯卡·巴納剋(Oskar Barnack)如何以驚人的智慧,將電影膠片縮小,創造齣革命性的M型係統,以及它如何成為新聞攝影、藝術創作和紀實文學的無冕之王。然而,曆史的宏大敘事總是傾嚮於聚焦於成功者。如果我們將鏡頭從那光彩奪目的德國精密工業移開,轉嚮那些同樣在時代洪流中掙紮、創造、卻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這部旨在描繪的“非萊卡”圖景,將深入探索與徠卡崛起並行或交叉的攝影世界,那些同樣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技術革新、風格流派以及那些在不同地域土壤中生根發芽的攝影師群像。我們將目光投嚮戰後歐洲的重建,冷戰前沿的諜影幢幢,以及新興的色彩革命,所有這些,都發生在徠卡尚未完全壟斷專業市場的背景下,或是在特定的攝影領域中,形成瞭獨特的替代方案。 第一部分:德意誌的另一極——祿來與哈蘇的競爭 在德國乃至全球的中畫幅市場,徠卡M係列的35mm全畫幅係統是便攜與速度的象徵,但對於需要更高分辨率和更精確控製的大師而言,方畫幅的魅力難以抗拒。 一、祿來福來(Rolleiflex):雙反鏡頭的優雅與哲學 祿來福來(Rolleiflex),特彆是經典的“雙反”設計,是與徠卡並行不悖的另一座德國工業豐碑。它並非小型機,而是攜帶者莊重感的中畫幅相機。 設計哲學差異: 祿來的優勢在於其腰平取景器——一個讓攝影師能夠蹲下身,與拍攝對象保持平等視角的獨特設計。這培養瞭一種更為沉思、更具儀式感的拍攝習慣。相比徠卡那需要仰視取景的快速捕捉,祿來更適閤於布光嚴謹的人像棚拍,以及對構圖有近乎建築學般要求的靜物攝影。 戰後重塑: 戰後,隨著德國經濟的恢復,祿來迅速占據瞭時尚攝影和藝術肖像領域的主導地位。我們必須研究那些使用祿來拍攝齣優雅、層次豐富的戰後歐洲女性群像的攝影師。他們的作品強調柔和的光綫過渡和景深的細膩處理,這與徠卡在街頭抓拍中追求的銳利對比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二、哈蘇(Hasselblad):來自北歐的精確與宏大 如果說徠卡是“小提琴”,那麼瑞典的哈蘇(Hasselblad)則無疑是“交響樂團的指揮”。雖然哈蘇在高端商業和太空攝影領域後來居上,但在徠卡稱霸的年代,哈蘇的早期型號已然在肖像和建築領域展示齣其不容小覷的潛力。 中畫幅的“黃金標準”: 介紹哈蘇的模塊化設計,如何允許攝影師根據需要更換取景器、對焦屏和後背。這種高度可定製性,吸引瞭那些對精度有極緻要求的商業攝影師。 太空中的見證者: 重點描繪哈蘇相機如何超越地球上的藝術範疇,成為美國宇航局(NASA)執行阿波羅計劃的指定設備。那些從月球拍攝迴來的、沒有徠卡身影的經典地球全景照片,構成瞭攝影史中不同維度的輝煌。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人類探索精神的體現。 第二部分:美洲大陸的興起——大畫幅的堅守與彩色革命 在歐洲精密機械占主導地位的同時,廣闊的美洲大陸正醞釀著一場技術與美學的雙重革命。 一、柯達與申剋(Sinar):景深控製的藝術 在大畫幅(View Camera)的世界裏,品牌和技術路徑與35mm係統截然不同。 大畫幅的物理學: 探討申剋(Sinar)等品牌如何將“搖攝定律”(Scheimpflug Principle)商業化和普及化。這不是關於速度,而是關於掌控景深與平麵聚焦的終極權力。我們將分析建築師和風景攝影師如何利用這種可以獨立移動的鏡頭和片盒,實現不可能的清晰度,這是小型相機望塵莫及的。 柯達彩色膠片的技術突破: 徠卡是銀鹽黑白攝影的代名詞,但彩色攝影的普及離不開柯達的努力。深入研究柯達Ektachrome和Kodachrome膠片在戰後數十年間如何逐漸成熟,它們如何改變瞭紀實攝影的調性——從嚴肅的記錄轉嚮更加豐富、更具情感張力的色彩錶達。這種轉變並非徠卡體係所主導,而是依托於更為復雜的化學工藝。 三、日本的崛起:從模仿到創新 在國際攝影界尚未完全接受日本相機之前,他們已在國內市場發展齣成熟的技術體係。 尼康(Nikon)與測距儀係統的早期探索: 在徠卡M係統成熟的同時,尼康在戰後初期基於其測距儀相機(Rangefinder Cameras)進行瞭大量創新,特彆是光學設計上的突破,為它們日後進入單反領域奠定瞭基礎。探討尼康如何通過其獨特的光學視野,開始挑戰徠卡在新聞領域的既有地位。 佳能(Canon)的早期努力: 分析佳能在早期如何通過對鏡頭製造工藝的精進,試圖在小畫幅領域建立自己的聲音,即使它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視為更具性價比的選擇,而非終極的專業工具。 第三部分:攝影流派的多元化——超越“決定性瞬間” 《徠卡相機傳奇》通常聚焦於亨利·卡蒂埃-布列鬆式的“決定性瞬間”。然而,在其他領域,攝影師們正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定義他們的“瞬間”。 一、環境肖像與沉浸式報道 許多重要的社會議題報道,需要攝影師花費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融入拍攝對象的生活,這不適閤輕便的徠卡。 慢節奏的田野調查: 研究那些使用中畫幅甚至大畫幅,進行深度社會人類學式拍攝的攝影師。他們的作品強調環境的復雜性、被攝者與背景的互動關係,其成果是紮實的、帶有學術深度的“環境肖像”,而非瞬間的爆發。 二、後現代主義的色彩衝擊 在20世紀70年代之後,攝影開始走嚮更具主觀性、更依賴色彩和印刷質量的領域。 先鋒色彩的探索: 探討那些利用高飽和度的彩色膠片,專注於都市景觀和人造光綫的攝影師。他們的美學追求與徠卡黑白攝影追求的永恒感和普世性形成瞭反差,更關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視覺衝擊力與人工痕跡。 結語:多重鏡頭的曆史 攝影史絕非由單一的光學設備所書寫。徠卡的確是35mm領域的王者,但它所處的曆史舞颱,是由祿來的精密、哈蘇的宏大、申剋的嚴謹以及柯達的色彩共同構築的。理解攝影的“傳奇”,需要我們跳齣單一品牌的敘事,去傾聽那些使用其他工具,在不同光綫下,以各自獨特方式記錄人類文明的其他重要聲音。這些“非萊卡”的經驗,共同繪製瞭20世紀影像藝術的全貌。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是個對機械美學和復古工藝有著濃厚興趣的人,而徠卡相機無疑是這種美學理念的集大成者。偶然的機會,我讀到瞭《徠卡相機傳奇》這本書,立刻被它的內容所吸引。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深入剖析瞭徠卡相機之所以能成為傳奇的深層原因。它不僅僅是羅列瞭徠卡相機的發展史,更重要的是,它挖掘瞭徠卡相機背後所蘊含的哲學和文化。從維爾納·法爾夫(Oskar Barnack)的創新理念,到Ernst Leitz公司的精益求精,再到無數攝影大師對徠卡的青睞,這本書將這些元素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勾勒齣一幅徠卡相機波瀾壯闊的畫捲。我被書中關於徠卡光學設計理念的闡述深深打動,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對成像質量的近乎偏執的要求,讓我對這個品牌肅然起敬。書中還穿插瞭許多徠卡相機在曆史性時刻的身影,那些照片,那些故事,都讓冰冷的機械器材煥發齣瞭獨特的生命力。它讓我明白,徠卡相機不僅僅是一個拍照的工具,它更是一種態度,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對攝影藝術的理解和錶達。這本書的文字流暢而富有感染力,讓我讀起來愛不釋手,仿佛與那位作者一同經曆著徠卡的輝煌歲月。

评分

最近我正在探索攝影的奧秘,在朋友的推薦下,我接觸瞭《徠卡相機傳奇》這本書。一開始,我對於“傳奇”這個詞有些模糊,覺得相機不過是工具,何談傳奇?然而,當我深入閱讀這本書後,我纔真正理解瞭徠卡相機的獨特魅力。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徠卡相機的發展曆程娓娓道來。它不僅僅介紹瞭徠卡相機在技術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徠卡相機如何影響瞭攝影藝術的發展,以及它在攝影師心中扮演的特殊角色。書中的許多篇章都詳細描述瞭徠卡相機在新聞攝影、紀實攝影、藝術攝影等領域的傑齣貢獻,那些震撼人心的畫麵,背後都離不開徠卡相機的身影。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時代徠卡機型的詳細介紹,每一款相機都有其獨特的曆史背景和設計理念,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印記。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品牌如何通過對品質的執著追求,對細節的極緻打磨,以及對藝術的深刻理解,最終成就瞭一個經久不衰的傳奇。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攝影史,特彆是對經典相機有著濃厚興趣的初學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極具啓發的入門讀物。

评分

坦白說,我一直對徠卡相機抱著一種“隻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態度,總覺得它高高在上,與我這樣的普通愛好者有些距離。直到我讀瞭《徠卡相機傳奇》這本書,我的看法纔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本書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講述瞭徠卡相機的故事,讓我看到瞭這個品牌背後的人情味和匠心獨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徠卡工程師和設計師的描繪,他們對待每一個零件的態度,對每一個細節的精益求精,都讓我深受感動。這本書讓我明白,徠卡之所以成為傳奇,並非偶然,而是源於對卓越品質的永恒追求。書中的一些章節,講述瞭徠卡相機在戰爭年代、在艱苦環境下依然發揮齣色錶現的故事,這些真實的案例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徠卡相機的可靠性和堅固性。同時,這本書也穿插瞭不少攝影大師使用徠卡相機進行創作的趣聞軼事,這些故事讓原本嚴肅的技術內容變得生動有趣,也讓我更加渴望去體驗徠卡相機帶來的獨特拍攝感受。它讓我認識到,徠卡相機並非遙不可及,而是一種對攝影熱愛的極緻體現,一種對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评分

作為一名對攝影器材有著深度研究的愛好者,我一直以來都對徠卡相機充滿瞭好奇與敬畏。最近,我有幸拜讀瞭《徠卡相機傳奇》這本書,它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視角,讓我對這個品牌有瞭更為全麵和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並非簡單地陳列徠卡相機的發展脈絡,而是深入挖掘瞭徠卡相機在攝影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獨特價值。它以一種宏大的敘事格局,展現瞭徠卡相機如何從最初的概念萌芽,一步步發展成為行業標杆,並在攝影藝術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尤其贊賞書中對徠卡光學技術的精闢分析,那些關於鏡頭設計、鍍膜工藝、成像特性的講解,都充滿瞭專業性和前瞻性。同時,書中還穿插瞭許多徠卡相機與重要曆史事件、藝術運動的緊密聯係,這些內容為徠卡相機賦予瞭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它讓我看到,徠卡相機不僅僅是一個精密的機械製造品,更是一個承載著攝影師的視野、思想和情感的載體。這本書的論述嚴謹而富有洞察力,讓我能夠更理性地看待徠卡相機的價值,也更加堅定瞭我在攝影道路上繼續探索的決心。

评分

作為一名資深攝影愛好者,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曆史、技術與美學精神的相機品牌情有獨鍾。最近,我入手瞭一本名為《徠卡相機傳奇》的書,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當我翻開這本書時,瞬間就被其精美的排版和豐富的圖片所吸引。這本書並非那種枯燥乏味的技術手冊,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瞭徠卡相機從誕生之初到如今,如何在光影的世界中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書中的內容詳實,從初代徠卡相機35毫米格式的革命性突破,到後期型號在設計、光學、製造工藝上的不斷創新,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介紹。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標誌性徠卡鏡頭的解讀,每一個鏡頭都仿佛擁有生命,講述著它陪伴攝影師們捕捉到的那些決定性瞬間。那些泛黃的老照片,配閤著相機背後的故事,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膠片攝影的黃金時代,讓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一颱徠卡相機所蘊含的溫度和情感。這本書讓我對徠卡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它高昂的價格,而是看到瞭它背後所代錶的對攝影藝術的極緻追求和對工匠精神的堅守。對於所有熱愛攝影,特彆是對經典相機有著情懷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相機的書,更是一段關於光影、關於時間、關於藝術的精彩旅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