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国学典藏·线装书系:国语·战国策 共4册
:299.00元
作者:(春秋)左丘明 ,(西汉)刘向著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12008908
版次:1
装帧:线装
开本:16开
End_Of_Item_Desc
国语
周语上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密康公母论小丑备物终必亡
邵公谏厉王弭谤
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
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
仲山父谏宣王立戏
仲山父谏宣王料民
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
郑厉公与虢叔杀子颓纳惠王
内史过论神
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
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
周语中
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
襄王拒晋文公请隧
襄王拒杀卫成公
王孙满观秦师
定王论不用全烝之故
单襄公论陈必亡
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
王孙说请勿赐叔孙侨如
单襄公论郤至佻天之功
周语下
单襄公论晋将有乱
单襄公论晋周将得晋国
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
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
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钟
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
鲁语上
曹刿论战
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
臧文仲如齐告籴
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
臧文仲说僖公请免卫成公
展禽论祭爰居非政之宜
里革更书逐莒太子仆
里革断宣公罟而弃之
子叔声伯辞邑
里革论君之过
季文子论妾马
鲁语下
诸侯伐秦鲁人以莒人先济
叔孙穆子不以货私免
公父文伯之母对季康子问
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
孔丘论大骨
闵马父笑子服景伯
齐语
管仲对桓公以霸术
晋语一
武公伐翼止栾共子无死
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
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优施教骊姬远太子
优施教骊姬谮申生
晋语二
骊姬谮杀太子申生
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
晋语三
惠公杀丕郑
秦侵晋止惠公于秦
吕甥逆惠公于秦
晋语四
重耳自狄适齐
齐姜劝重耳勿怀安
齐姜与子犯谋遣重耳
楚成王以周礼享重耳
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
寺人勃鞮求见文公
文公遽见竖头须
文公修内政纳襄王
文公出阳人
文公伐原
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
箕郑对文公问
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文公学读书于臼季
郭偃论治国之难易
胥臣论教诲之力
文公称霸
晋语五
臼季举冀缺
赵宣子论比与党
灵公使鉏麑杀赵宣子
张侯御郤献子
郤献子等各推功于下
车者论梁山崩
晋语六
赵文子冠
范文子不欲伐郑
范文子论胜楚必有内忧
范文子论德为福之基
范文子论私难必作
栾书发郤至之罪
韩献子不从栾中行召
晋语七
栾武子立悼公
悼公即位
悼公始合诸侯
祁奚荐子午以自代
魏绛谏悼公伐诸戎
悼公使韩穆子掌公族大夫
悼公使魏绛佐新军
悼公赐魏绛女乐歌钟
司马侯荐叔向
晋语八
阳毕教平公灭栾氏
辛俞从栾氏出奔
叔孙穆子论死而不朽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
訾祏死范宣子勉范献子
叔向谏杀竖襄
叔向论比而不别
叔向与子朱不心竞而力争
叔向论忠信而本固
叔向论务德无争先
赵文子请免叔孙穆子
赵文子为室张老谓应从礼
赵文子称贤随武子
秦后子谓赵孟将死
医和视平公疾
叔向均秦楚二公子之禄
叔向论忧德不忧贫
晋语九
中行穆子帅师伐狄围鼓
董叔欲为系援
赵简子欲有斗臣
阎没叔宽谏魏献子无受贿
赵简子以晋阳为保障
邮无正谏赵简子无杀尹铎
少室周知贤而让
史黯论良臣
赵简子问贤于壮驰兹
窦犨谓君子哀无人
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
智果论智瑶必灭宗
士茁谓土木胜惧其不安人
晋阳之围
郑 语
史伯为桓公论兴衰
楚语上
申叔时论傅太子之道
蔡声子论楚材晋用
伍举论台美而楚殆
左史倚相儆申公子亹
白公子张讽灵王宜纳谏
楚语下
观射父论绝地天通
子常问蓄货聚马斗且论其必亡
王孙圉论国之宝
吴 语
夫差伐齐不听申胥之谏
越语上
句践灭吴
越语下
范蠡进谏句践持盈定倾节事
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
战国策
卷一 东周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东周欲为稻
温人之周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昌他亡西周
卷二 西周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苏厉谓周君
司寇布为周谓周君
秦欲攻周
卷三 秦一
卫鞅亡魏入秦
苏秦始将连横
秦惠王谓寒泉子
张仪说秦王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陈轸去楚之秦
卷四 秦二
齐助楚攻秦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医扁鹊见秦武王
秦武王谓甘茂
甘茂亡秦且之齐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卷五 秦三
秦客卿造谓穰侯
范子因王稽入秦
范睢至秦
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秦攻邯郸
蔡泽见逐于赵
卷六 秦四
秦昭王谓左右
秦王欲见顿弱
顷襄王二十年
或为六国说秦王
卷七 秦五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
卷八 齐一
靖郭君将城薛
靖郭君善齐貌辨
邹忌事宣王
邹忌修八尺有余
秦伐魏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卷九 齐二
昭阳为楚伐魏
秦攻赵长平
卷十 齐三
楚王死
孟尝君将入秦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
齐欲伐魏
卷十一 齐四
齐人有冯谖者
齐宣王见颜斶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齐人见田骈
管燕得罪齐王
苏秦自燕之齐
苏秦谓齐王
卷十二 齐五
苏秦说齐闵王
卷十三 齐六
齐负郭之民有(孤)狐咺者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燕攻齐,齐破
貂勃常恶田单
田单将攻狄
齐闵王之遇杀
齐王建入朝于秦
卷十四 楚一
荆宣王问群臣
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
江乙说于安陵君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
卷十五 楚二
楚怀王拘张仪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卷十六 楚三
苏子谓楚王
苏秦之楚
张仪逐惠施于魏
卷十七 楚四
魏王遗楚王美人
庄辛谓楚襄王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客说春申君
天下合从
汗明见春申君
楚考烈王无子
卷十八 赵一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
晋毕阳之孙豫让
苏秦说李兑
卷十九 赵二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
武灵王平昼闲居
王破原阳
卷二十 赵三
赵惠文王三十年
秦围赵之邯郸
郑同北见赵王
卷二十一 赵四
五国伐秦无功
冯忌请见赵王
客见赵王
赵太后新用事
卷二十二 魏一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西门豹为邺令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魏公叔痤为魏将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
卷二十三 魏二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卷二十四 魏三
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
华阳之战
卷二十五 魏四
魏王问张旄
魏王欲攻邯郸
信陵君杀晋鄙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卷二十六 韩一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秦韩战于浊泽
卷二十七 韩二
谓公叔曰乘舟
齐令周使郑
史疾为韩使楚
韩傀相韩
卷二十八 韩三
或谓韩公仲
秦大国
赵魏攻华阳
段干越人谓新城君
卷二十九 燕一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燕文公时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燕王哙既立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
苏代谓燕昭王
燕王谓苏代
卷三十 燕二
苏代为燕说齐
燕饥,赵将伐之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或献书燕王
赵且伐燕
卷三十一 燕三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卷三十二 宋卫
公输般为楚设机
宋康王之时,有雀生生
智伯欲伐卫
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
卫人迎新妇
卷三十三 中山
阴姬与江姬争为后
中山君飨都士
昭王既息民缮兵
《国语》是中国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高,影响大的著作之一。
我一直对古代的“说客”文化抱有极大的好奇心,那些纵横捭阖、舌灿莲花的谋士,是如何在一个又一个残酷的政治棋局中找到生机的?这套《战国策》的精装本(暂且这么称呼它,因为质感确实对得起这个词)让我有了一种重温经典的激动。不同于我之前读过的某些版本,这套书的注释和引文的考据似乎下足了功夫。你知道,战国时期的地名、官职变动频繁,如果没有扎实的注释,很容易就陷入一头雾水之中。这套书在处理那些复杂的亲属关系和地理划分时,处理得相当到位,既不过于冗长地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又能在关键节点给出点睛之笔的解释。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有一位博学的老师在你身边,随时为你解开历史的迷雾。尤其是在描述到楚国和吴国之间的恩怨情仇时,那种跨越地域的文化冲突,在文字的张力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让我体会到,春秋战国绝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兼并,更是不同政治哲学和文化理念的激烈碰撞。这种深度和广度,让人读完后会对“士”这个群体的价值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前对“双色套装”有些疑虑,担心这只是一个营销噱头,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套书的排版逻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不仅仅是让文字“好看”那么简单,更是优化了阅读的认知负荷。在处理诸如“合纵连横”这类复杂概念时,关键的动词和目标国名被特殊标记出来,大大减少了我们回溯上下文的时间。对于像我这种需要经常参考不同篇章的读者来说,这种设计简直是效率神器。我最近正在研究秦国是如何一步步蚕食六国的策略,这套书里对于秦国使臣的犀利言辞和对其他诸侯国弱点的精准拿捏,描述得极其到位。你会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国家,无论是强大的齐国还是偏安一隅的鲁国,都有其致命的结构性缺陷。这套书,就像是一套精密的解剖工具,把战国时代这个复杂有机体,细致入微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提供的视角是多维度的,让你既能看到宏大的战略布局,也能触摸到策士们内心的微澜。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它的收藏价值去的,但没想到,它的实用性也出乎意料地高。现在的书籍设计越来越趋于扁平化和电子化,但对于这种需要反复翻阅、圈点批注的经典著作来说,实体书的质感是无可替代的。这四册的设计,厚度适中,便于携带,而且装帧的接缝处理得非常牢固,翻开来阅读时,书页不会有那种“快要散架”的焦虑感。我试着在空白处写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疑问,纸张的吸墨性非常好,不会洇开。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周王室”衰微后诸侯国如何各自为政的描写,非常细致入微。鲁国的迂腐、齐国的变法尝试、晋国的“三家分晋”后的权力真空,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这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中央权威崩塌后,地方势力是如何野蛮生长、互相倾轧的“自然法则”。这套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用来对比后世中央集权建立的过程,那种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交织,让人深思。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最近沉迷于先秦时期的纷繁复杂的政治角力之中,尤其对“战国策”这部经典倾注了不少心力。拿到手之后,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心旷神怡。我尤其欣赏这套书的双色印刷设计,这可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简单套色,而是真正花心思在排版和阅读体验上。你看那些关键人物的名字、那些重要的策士的对白,用另一种颜色标注出来,使得阅读节奏一下子就清晰了。在阅读那些绕口令一样的外交辞令时,眼睛不容易疲劳,逻辑链条也更容易抓住。左丘明和刘向的这些记载,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和权谋的智慧,现在通过这种精心的排版呈现出来,简直如同品尝一壶陈年的美酒,每一口都有不同的层次感。它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像是一部部舞台剧的剧本,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如果我是那个国君,面对如此高明的游说之士,我该如何抉择?那份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很多普通印刷本无法给予的。对于想要深入研究那个时代思想交锋的读者来说,这种注重细节的装帧,本身就是一种尊重。
评分我对史书的阅读,通常追求的是那种“信、达、雅”的境界,而这套《战国策》在“雅”的层面上做得尤为突出。它的装帧风格,透露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不落入俗套,不像是那些过度追求仿古而显得笨拙的版本。配色上的选择,特别是那双色设计,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文本的严肃性,却又避免了纯黑白带来的压抑感。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坐在稷下学宫的讲堂之下,聆听着各国使者的雄辩。例如,关于郑国夹在强国之间求生存的那些记载,读起来真是让人捏一把汗。如何周旋于晋、楚之间,如何利用地理优势,那种“走钢丝”般的政治智慧,跃然纸上。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细节的保留,比如某些策士在游说失败后所受到的屈辱,或者成功后得到的短暂荣耀,这些都不是冰冷的史实记录,而是充满人性挣扎的生动片段。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文献,转化为了一场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