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瑜伽体位导引 |
| 作者 | 荣明 |
| 定价 | 28.00元 |
| 出版社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00945840 |
| 出版日期 | 2014-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瑜伽体位导引》根据瑜伽体位法指导的需要和瑜伽练习的要求进行编写,共八章,着重对瑜伽体位指导的技能和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包括体位指导的重点提示、体位示范与引导语、体位辅助与纠错方法,帮助从事瑜伽指导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体位的内涵和提高瑜伽指导的技巧;同时根据瑜伽的特点,从理论知识上对瑜伽的指导和练习进行介绍,包括瑜伽唱诵、瑜伽经、瑜伽呼吸法、瑜伽清洁法、瑜伽解剖和瑜伽体位编排,帮助从事瑜伽的工作者加强专业能力。本书体位示范由瑜伽导师范炎炎老师、荣明老师和杨红老师完成,由摄影师赵书松老师拍摄。 |
| 作者简介 | |
| 荣明,男,1979年出生,湖北武汉人,宁波大学体育学院教师,本科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苏州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亚洲运动及体适能学院(AASFP)高级私人教练、*健身指导员。师从多位国内外*瑜伽大师,系统学习了节奏瑜伽、流瑜伽、瑜伽呼吸控制法、艾扬格瑜伽、热瑜伽等,宁波力尚健身连锁机构和宁波静缘瑜伽连锁机构创始人之一,创建力尚yoga培训体系和静缘瑜伽教练培训体系,是首批热瑜伽在宁波的推广者。著有《体适能健身图谱》、参编教材《阳光下的韵律(瑜伽)》。 |
| 目录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这本书的结构松散得让人抓狂,完全没有传统书籍那种清晰的章节划分和逻辑递进。它更像是一系列围绕着“呼吸”、“能量”、“空间”这几个核心概念展开的片段集合。有时候,前一页还在讨论如何在体式中释放肩膀的重压,下一页可能就跳跃到了对月相变化的哲思,然后紧接着又用几段话描述了作者在某个清晨练习时看到的一只飞过的鸟。这种跳跃性思维,对于习惯了线性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会造成很大的阅读障碍,我需要不断地翻回前面的内容来试图建立某种内在的联系。它似乎不太在乎读者的阅读体验是否“顺畅”,而更在乎是否能捕捉到意识流动的真实轨迹。读到后半部分,我开始尝试接受这种不确定性,不再试图去“整理”作者的思路,而是任由文字带着我走,像是在一片迷雾中摸索。正是这种不设防的、近乎原始的叙述方式,反而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真实感,仿佛我窥视到了一个修行者内心最私密的角落,而不是在阅读一本经过精心修饰的出版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给人的感觉是那种非常朴实、甚至有点老派的风格,米白色的封底,配上几个深绿色的、手绘感的植物图案,中间是比较传统的宋体加粗字体。我本来是冲着名字里那个“导引”二字来的,以为会是一本非常系统、像教科书一样深入讲解每一个体式细节的工具书。结果翻开内页,我的预期被彻底颠覆了。它更像是一本旅途日记,或者说是某种精神探索的随笔集。文字的密度非常高,几乎没有大面积的留白,排版也比较紧凑,初次阅读需要非常专注。作者在描述体式时,很少直接给出“吸气时抬高,呼气时下沉”这种明确的指令。相反,他似乎更热衷于探讨体式背后的情绪波动和身体意识的细微变化。比如,描述一个看似简单的下犬式,他能写上整整一页篇幅,从脚后跟与地面的接触感,到肩膀与耳廓之间的空间关系,再到呼吸如何像潮汐一样影响脊柱的延展性。读到某个段落时,我甚至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瑜伽书,而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冥想,文字引导着我的思绪去观察身体内部正在发生的一切,那种细腻的观察和捕捉,是以前读过的任何一本强调“标准动作”的书籍里都未曾体验过的。
评分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这本书显然不是以市场畅销书的定位来制作的。纸张选择了略带粗糙感的再生纸,这赋予了它一种“慢生活”的质感,闻起来有种淡淡的书卷气,而不是刺鼻的油墨味。内页的插图,如果能称之为插图的话,大多是寥寥几笔的铅笔速写,线条非常潦草,甚至有些地方都看不出它到底想表达的是哪一个身体部位。这再次印证了它强调“内在体验”而非“外部模仿”的核心理念。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静止的力量”,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在长时间的静坐后,身体的麻木感是如何转化为一种清晰的震动,以及这种震动如何打破了日常感知的时间维度。这种对身体微观反应的捕捉,精确到令人咋舌,仿佛作者的身体就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生物传感器。它迫使读者慢下来,去感受那些通常被我们忽略的、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涌现的细微的、转瞬即逝的感觉流。这种对“当下”的极致关注,使得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练习。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个人化,读起来感觉像是作者在耳边轻声诉说他的修行感悟,非常具有感染力,但也因此导致它的实用性打了一些折扣。比如,当我试图寻找某个特定体式的进阶调整方法时,我几乎找不到清晰的图示或者步骤分解。书中更多的是对“状态”的描摹,而不是对“动作”的拆解。举例来说,当谈到如何保持树式中的平衡时,作者着墨于如何“放下对落地的执念”,如何将意识的焦点从摇晃的身体转移到呼吸的稳定上,而不是教你如何调整支撑腿的发力角度或是骨盆的位置。这种描述带来的好处是,它会促使你去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体式”,它在你身心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但坏处也很明显,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可能完全无法提供足够的入门指导,它更像是为那些已经对基础体式了如指掌,正在寻求更深层次哲学或心理连接的练习者准备的“精神食粮”。我几次尝试在练习时对照书中的描述来调整自己,结果常常因为过于沉浸于文字描绘的意境中,反而忘记了身体的平衡,导致练习中断,这让我对它的定位产生了疑问。
评分这本书的后记部分尤其耐人寻味,它没有感谢任何人,也没有对未来做出任何展望,只是留下了一段关于“放下书本”的文字。作者写道:“当你合上这本书时,真正的练习才刚刚开始,因为书本的边界是死的,而你的呼吸是活的。” 这句话总结了全书的精髓,也解释了为什么书中缺乏明确的指导。它不是一本让你用来“查询”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或者说是“催化剂”。它通过文字描绘出一种理想化的、高度觉察的状态,然后让你带着这种想象和体会,回到自己的垫子上,自己去探索和实现。这种“反指导”的倾向,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参与到一场与自身身体、心灵的深度对话中。我发现,这本书最适合的阅读场景,不是在嘈杂的咖啡馆,而是独处时,最好是在练习前后,带着刚被身体激活的敏锐感去品味。它带来的改变不是立竿见影的体式改进,而是对“练习”这件事本身的重新定义和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