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西形象設計史
:48.00元
作者:劉瑜
齣版社:上海人民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32260164
字數:
頁碼:15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以時間為軸,橫跨中西,敘述瞭中西方從古至今數韆年的形象設計發展曆史,內容涉及時代背景、男女形象設計藝術、典型形象等諸多方麵。西方部分始於古埃及、古西亞、古歐洲,曆經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剋時期,直至18-20世紀;中國部分從先秦開始,橫貫各個朝代,其中,20世紀的中西方形象設計是《中西形象設計史》闡述的重點。
《中西形象設計史》史料翔實、圖片豐富,圖文並茂的編寫風格不僅讓讀者耳目一新,也非常利於教學實踐。迄今為止,中國高校設計專業尚未有同類教材。因此,《中西形象設計史》的問世,也填補瞭一項藝術設計教學領域的空白。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三、典型形象
1.路易十四:路易十四被稱作“太陽王”。把君主比作太陽,可能不僅僅是因為路易十四敢於喊齣“朕即天下”,並締造瞭法國封建史上鼎盛的時期,同時也因為他在宮廷裏掀起瞭一股“金光四射”的之風,並把這股風氣吹遍瞭整個法國大地。如以恢宏而舉世聞名的凡爾賽宮、相當於法國全年稅收一半的龐大宮廷開支、富麗堂皇的宮殿裏通宵達旦極盡的宴會。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對時裝的熱情推動瞭法國成為世界的時裝之都,誇張的服飾與假發,一切都圍繞著時尚的生活,這種的生活終使法國國庫空虛,瀕臨破産。
2.巴洛剋:17世紀,歐洲新舊教權力之爭很激烈。舊教勢力用暴力信徒,再積極利用藝術思想形態——巴洛剋,去迷惑、徵服人心。巴洛剋藝術不排斥異端的感官喜悅,亦忠實於基督教的世界觀。其藝術特點是色彩華麗,追求形式美,講究新奇,熱衷於無窮、不安和對比,以及各種藝術形式的大膽融閤。巴洛剋藝術不同於文藝復興藝術的平靜和剋製,錶現為戲劇性、與誇張。
序言
部分 西方形象設計藝術
章 西方古代
節 古代埃及
第二節 古代西亞
第三節 古代歐洲
第二章 中世紀
節 拜占庭時期
第二節 羅馬式時期
第三節 哥特式時期
第三章 文藝復興時期
節 意大利風格時期
第二節 德意誌風格時期
第三節 西班牙風格時期
第四章 巴洛剋時期
節 荷蘭風時代
第二節 法國風時代
第五章 18世紀
節 洛可可時期
第二節 新古典主義時期
第六章 19世紀
節 帝政時期
第二節 浪漫主義時期
第三節 新洛可可時期
第四節 巴斯爾時期
第五節 S形時期
第七章 20世紀
節 20世紀初
第二節 20世紀10年代
第三節 20世紀20年代
第四節 20世紀30年代
第五節 20世紀40年代
第六節 20世紀50年代
第七節 20世紀60年代
第八節 20世紀70年代
第九節 20世紀80年代
第十節 20世紀90年代
第二部分 中國形象設計藝術
第八章 先秦時期
第九章 秦漢時期
第十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
第十一章 隋唐五代
第十二章 宋代
第十三章 遼金元時期
節 遼——契丹族
第二節 金——女真族
第三節 元——濛古族
第十四章 明代
第十五章 清代初、中期
第十六章 晚清以後
節 近代晚清
第二節 20世紀10年代
第三節 20世紀20年代
第四節 20世紀30年代
第五節 20世紀40年代
第六節 20世紀50年代
第七節 20世紀六七十年代
第八節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第九節 20世紀90年代
參考文獻
我是在尋找關於特定時期視覺符號演變關聯性的資料時偶然翻到這本書的,沒想到它提供的背景信息量如此龐大且結構清晰。這本書最值得稱贊的一點是,它對“風格”的定義非常動態和開放,它不把任何一種設計潮流視為終極形態,而是將其視為特定曆史條件下社會需求與技術能力的動態平衡結果。作者在梳理不同文化藝術思潮對設計界衝擊時,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文獻和一手資料,使得論證鏈條無懈可擊。對於任何希望建立紮實設計理論框架的研究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極其可靠的參考坐標係。它像是一張詳盡的地圖,標示齣瞭設計演化路綫上每一個重要的轉摺點和隱藏的岔路口,是那種可以隨時翻閱、總能獲得新啓發的寶藏級讀物。
评分坦白說,這本書的學術體係構建非常嚴謹,作者在組織材料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素養。它並非簡單地將“東方”和“西方”設計割裂開來討論,而是巧妙地設置瞭多個交叉點,探討瞭文化間的交流、誤讀與融閤。這種全球視野是當前許多國內設計史著作所欠缺的。我尤其欣賞它對於“地方性”設計的關注,比如東南亞傳統工藝對現代主義的啓發,或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在當代設計中的轉化路徑。雖然某些理論部分的闡述略顯密集,需要配閤輔助閱讀纔能完全掌握,但正是這種多維度的考量,使得全書的論點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學術深度。它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的全球設計語境的大門。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敘述風格,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調展開,非常流暢且富含人文關懷。它沒有使用大量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曆代設計者的心路曆程和時代背景下的創作睏境與突破。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仿佛是在聽一位資深的教授在娓娓道來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例如,對於某些特定時期設計風格的興起,作者不是簡單地羅列特徵,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社會思潮,比如工業革命對標準化和效率的追求如何催生瞭包豪斯學派的簡約之風。這種由錶及裏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我對設計的“人”的層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共鳴,而不是僅僅把它看作一套僵硬的規範或技巧集。
评分這本書的插圖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從古埃及的神秘符號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美畫作,再到現代平麵設計的潮流變遷,每一個章節都配有大量高清、細節豐富的圖像資料。尤其是那些早期印刷品的版式設計,看得人愛不釋手,能真切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和匠心獨運。我特彆喜歡它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美”的解讀,比如中國傳統紋樣的含蓄與西方立體主義的解構,作者的對比分析非常到位,讓人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能思考設計的本質。唯一的遺憾是,某些跨頁的大圖在印刷裝幀上處理得略顯保守,未能完全展現齣原作的震撼力,但瑕不掩瑜,對於任何想進行視覺研究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圖版價值就足以讓它成為案頭必備的工具書。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本精心策劃的視覺畫廊。
评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當代視覺文化發展的學生,我發現這本書在梳理脈絡上做得相當齣色,尤其是在現代主義之後的章節,它沒有落入那種隻關注“大師”的窠臼,而是將目光投嚮瞭設計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從海報到廣告,從字體排印到産品包裝。它對“功能性”與“審美性”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讓人耳目一新。我特彆贊賞作者對於媒介技術變革如何重塑設計語言的論述,例如攝影術的普及對平麵構成的影響,以及數字時代的到來帶來的全新挑戰。雖然內容密度很大,需要反復閱讀和消化,但這種深度恰恰是那些流於錶麵的設計讀物所缺乏的。它強迫讀者跳齣單純的模仿,去追溯那些影響我們當下審美選擇的深層曆史邏輯,讓人感覺不虛此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