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你为什么非要毁掉自己
定价:26.00元
作者:(美)施莱辛格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502164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畅销书
  ·劳拉·施莱辛格博士,9部《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全美电台**女主持,广播***受欢迎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心理咨询师和大学教师。
  ·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常干的10件蠢事,你做过多少?根源在哪里?——分析鞭辟入里,直击要害。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情感婚姻类的女性读物。作者根据数十年的心理治疗和电台广播节目的实践经验,通过具体翔实的案例,立意鲜明地指出了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经常出现的10种愚蠢行为,并且,为我们指出和提供了出现这些行为的根源及解决办法。
  劳拉博士爱情箴言——
  ·一个糟糕的男人绝不比没有强。
  ·你不顾一切地希望有个男人要你,以至于你根本不在乎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只要他宣称爱她,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折磨她。女人为什么分不清语言和行动的区别?
·  你以为,以你这样愚蠢的付出、委屈、牺牲、依恋、攀附、恐惧、胆怯、消极、顺从、屈服、自卑、纠缠、痛苦,你遇到的会是什么好男人。
·  我很少碰到有哪个女人不承认“他以前就是这副样子”。所以,请不要再想着依靠爱来创造一个让男人改变的奇迹。
·  女性可能已经做了国会议员,但却依然一想到一个男人要抛弃自己就惊慌失措。
·  期待跟一个男人在一起就会发生奇迹,期待结婚之后、有了孩子之后,或者什么之后,一切都会自动好起来,几乎必然是一种妄想。
  ·指望一个男人给你带来你自己的人生,这既不现实,实际上也不公平,因为这压根儿就不是他的责任。
  ·你之所以依附一个男人,把他当作你生活的全部,是因为你根本没有自己的生活。
  ·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一个男人,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那就是——愚蠢。
  ·运用自己的勇气和创造力,使自己成为选择者,而不是乞讨者。
  ·当你选择了一个猫咪,就别抱怨它不是一头大象。
·  所有的改变都让人害怕,但这是通向进步的道路。
·  爱情中的愚蠢行为和智商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就是,聪明的女人偏偏会做出愚蠢的事情。
目录
第1章 愚蠢的依附:女人只是男人的应声虫吗
  学习男人好的一面
  低自尊的高代价
  婚姻并不等于自我价值
  想要自尊吗?那就去赢得它!
  一个糟糕的男人绝不比没有强
  别指望一个男人像你一样“一切为了爱”
  美好的生活需要勇气
  应该禁止浪漫的圈套
  你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从过分担忧到自卑和牺牲
  如果你的人生都用来“寻找自我”,你大概找不到
  女性逃跑路线——将自己逼入死角的捷径
  当你准备改变时,会听见改变的召唤
  结婚生子的权利只属于成年人
  做出改变,享受美好人生
  勇气给予你选择的自由
第2章 愚蠢的求爱:“我总算找到可以依赖的人了”以及其他关于约会的愚蠢想法
  他完全是个蠢货,可他为什么不打电话给我?
  约会应该是你选择别人,而不是被人选择
  要忍过艰难时期
  远离必败之路
  期待不可能的事情——一场赢不了的游戏
  当你想做一件错事时,去做五件对的事
  让一个男人成为判定你个人价值的法官
  把男人当作解决问题的“创可贴”
  不要陷入“受害者陷阱”
  结婚的等待期:至少要相处一年半
  你得学会信任自己
  男人也能感觉到自己被利用了
  没有什么比真相更好
第3章 愚蠢的奉献:“但是我爱他”以及各种愚蠢的浪漫借口
  屈服不是浪漫
  浪漫的梦想可能是危险的
  可恶的双重标准
  女人为何会容忍坏蛋
  否认只会让你一无所获
  真爱的试剂
  你为何不把自己放在位
  过去的伤害不是今天懦弱的借口
  勇气和自尊
  心理治疗是有益的,绝望的依附则无益
  如何熬过失去依赖的艰难期
  把自己卖给出价低的人
  急切地抓住希望,意味着很可能会绝望
  改变自己去适应他——真是蠢透了
  再现童年的痛苦
  女人为何逃避新的挑战
  致命的“但是……”
  怎样才能教会他尊重我
  你是个浪漫的殉道者吗
  为自己而改变他
  用心还是用脑
  真有这样的女人吗
第4章 愚蠢的激情:“快窒息了……这一定就是爱”
  一夜天堂换来之后般的煎熬,值得吗
  将处女进行到底?
  期待着快乐,却坠入了深渊
  亲密和性不是一码事
  性的恶性循环
  醒来时发现枕边是个无法忍受的陌生人
  要敢于检验你的负面自我形象
  性激情和成熟的爱
  对性上瘾
  一切全在于你自己
  “太快上床”会变成无期徒刑
  女人越年轻,就越容易幻想
  归根结底,还是自尊的问题
第5章 愚蠢的同居:女性大的自我欺
  同居是婚姻的死亡之吻吗
  为何要拿自己的人生玩轮盘赌
  只有你能让你自己幸福
  否认现实和同居
  如果他真的爱我,他会不娶我吗
  同居等于屈服
  永远不要勉强或将就
  牢固的基础需要付出时间、努力和牺牲
  好的决定需要客观的心态
  改造对方:一种自我欺的行为
  你并没有真正拥有那个男人
  我觉得同居太棒了——除了那些让人不安的疑虑
  同居与携手走向成熟
第6章 愚蠢的依附:开始你迷恋他,后来你恨他!?
  你的失望不合理,但是没错
  童年的创伤
  男人的依赖性:硬币的另一面
  怎样知道自己正陷入必败无疑的情形
  再现父亲母亲的困境
  对亲密的深深恐惧
  无意识的选择与有意识的需要
  没有通向自尊的捷径
  男性力量的神话
  任何问题都不在话下?
  想通过结婚变得完整,可能会让你破裂成碎片
  感觉是恨,其实是嫉妒
  他是你无法接受的那部分自我
  没有人是完美的,包括你的
  当你恨他的时候,审视一下你自己
第7章 愚蠢的怀孕:出于糟糕的理由而生孩子
  有多少意外真的是意外?
  男人的责任和女人的责任
  “但事情还是发生了……”
  你自己的身体,你要照顾好
  智慧和勇气
  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可以如此草率
  想通过怀孕留住男人是幼稚的想法
  做你自己命运的掌控者!
  让我们不再愚蠢!
  用怀孕逼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恶性循环
第8章 愚蠢的屈从:放任他伤害你的孩子
  当母性本能扭曲的时候
  在受虐和孤独之间无法自拔
  致命的合理化
  大人要做出牺牲,但这不意味着把孩子作为牺牲品
  谁来拯救孩子?
  不要让一个男人决定你如何做母亲
  当施暴者是你的丈夫或父母
  你为什么原谅那些不该原谅的人
  默许犯罪就等于犯罪
  受伤的灰姑娘,邪恶的继父
  不要因为依赖而嫁给一个男人
第9章 愚蠢的无助:“哦,我在该生气的时候总是哭”
  被怒火吓住了
  伤心还是愤怒
  学会按照正当的愤怒行事
  逆来顺受型人格
  绝望的依附
  站在进攻位置
  压抑愤怒会致命
  为什么
  把自己当做平等的一员
  不合理的愤怒
  不该有的伤心
  童年经历为何会自动重演
第10章 愚蠢的原谅:“我知道他对我不忠、控制欲强、冷漠、暴力……但除此之外……”
  对自己有用
  要么改变,要么闭嘴!
  确保不走回头路
  我有离开的权利吗
  “一定是我的错”
  试图逃避注定会发生的事
  我怎样才能再信任他?会找到办法的!
  躲在他身后
  男人治愈不了你的创伤
  害怕放手
  一旦你开始行动
  “我知道自己应该恨他,但是……”
  留下来也可能是正确的选择
  永远跟随你的智慧,而不是你的恐惧
作者介绍
  劳拉·施莱辛格(Dr.Laura Schlessinger)
  全美电台女主持,广播*受欢迎的谈话节目主持人,每周有数以百万计的听众收听她的节目。她还是畅销书作家,在迄今出版的13部成人书、4部童书中,有9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她拥有哥伦比亚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并在南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她拥有婚姻、家庭和儿童心理咨询*,从事了12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劳拉博士还在南加州大学生物系、佩珀代因大学心理学系任教。
  她曾获得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颁发的“杰出公共服务奖”,并且是位、也是一位获得美国广播协会颁发的“马可尼奖”的女性。
  另外,劳拉博士还获得过多座帆船竞赛的奖杯,是跆拳道黑带选手。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不留情面”。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专业术语来构建壁垒,相反,作者选择了最直接、最口语化,甚至有点“扎心”的表达方式。这使得即使是对心理学完全不了解的读者,也能毫无障碍地进入文本的核心。但是,这种直接性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它迫使你剥离掉所有为你自己构建的漂亮外壳和借口。我读到一些段落时,会感到脸颊发烫,因为作者描述的那些自我欺骗的场景,简直就是我日常生活的翻版。这种“被看穿”的感觉,虽然一度让我感到难堪,但很快就转化为一种被理解的释然。它让我意识到,我的这些“毁掉自己”的冲动,不是什么独一无二的怪癖,而是人类在面对不完美、不确定性时可能采取的一种极端应对方式。这种集体性的揭示,反而减轻了个体的孤立感,让自我接纳的道路看起来稍微宽敞了一些。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桌上,光是书名就够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像被人狠狠地在你心口捶了一拳。《你为什么非要毁掉自己》——这标题直白得让人有点招架不住,但又忍不住想翻开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非要”和“毁掉”。我最初抱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开始阅读,一半是出于对这种极端情绪的好奇,另一半则是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剖析这种自我毁灭倾向的。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并非那种故作深沉、晦涩难懂的心理学著作,反而更像一位极其真诚、甚至有点粗粝的朋友,直接将那些我们平时讳莫如深、试图掩盖的内在冲突和矛盾赤裸裸地摊开在阳光下。作者的笔触非常锐利,他/她似乎对人性的幽暗面有着深刻的洞察,总能用最简单却最有力的语言,精准地击中那些自我否定的痛点。它没有提供廉价的鸡汤或者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更像是一面镜子,逼迫着读者直视镜中那个被自己反复折磨的身影。整个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艰苦的自我对话,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深吸一口气,消化掉那些猛然涌上心头的既视感。这本书带来的冲击力是持续且深远的,它让你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对抗外界的压力,实际上最强大的敌人,一直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并且拥有着令人震惊的破坏力。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堆陈旧的、教科书式的心理分析框架,无非是早年创伤、依恋理论之类的老生常谈。可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捕捉能力所震撼。他/她描述的那种“非要”做一些看似荒谬、实则在某种扭曲的逻辑下具有内在合理性的行为模式,简直如同对我本人过去某些经历的精准复盘。那种在取得小小的成功后立刻自我破坏的冲动,那种在关系即将稳定时主动制造混乱的强迫性重复,书中都剖析得入木三分。这种精准度让我感到一丝寒意,因为它意味着,我的挣扎并非独一份的孤例,而是某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精神结构中的“缺陷”。作者的叙事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时而急促如内心奔腾的洪水,时而又戛然而止,留下大段的空白,仿佛在等待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未曾言说的痛苦。我特别欣赏它没有试图为这些行为“洗白”,而是冷峻地指出其背后的驱动力,那种带着敬畏又带着批判的视角,让阅读体验非常饱满,充满了张力。
评分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那就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与我的“破坏者”共处,而不是试图消灭它。很多关于成长的书都强调“战胜”负面情绪或倾向,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更为成熟和富有智慧。作者似乎认为,这种自我毁灭的倾向,往往是内心某个部分在用极端方式发出求救信号,或者是对过往痛苦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因此,与其进行无休止的“战斗”,不如先去倾听和理解它为何如此执着于“毁掉”。书中关于“接纳不确定性”和“允许自己存在瑕疵”的论述,简直是如释重负。它提供了一种更具韧性的心理学视角,即真正的成长不是达到完美无缺,而是在认识到自己拥有这种“非要毁掉自己”的潜能后,依然选择、并且有能力去构建和维护生命的美好。这种深刻的、非对抗性的和解,是这本书给予我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清理和重塑内在认知的过程。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立刻感到“治愈”的书,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诊断”。我发现作者在讨论自我毁灭时,并没有停留在“你做错了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应该’被毁掉”这个核心命题。这种视角上的转换非常关键,它将焦点从行为的表象,转移到了深层的情感结构和认知扭曲上。书中大量的案例和反思,构建了一个复杂却又异常真实的内心地图,让我开始辨认出自己那些根深蒂固的“自我惩罚”机制是如何运作的。我记得有那么一个章节,关于“有条件的自我价值”,读完后我愣了好久,因为我忽然意识到,我人生中很多重大的选择,其实都是在潜意识里试图证明“我不配拥有好结果”的证明题。这种洞察力,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鼓励,而是底层逻辑的修正,非常扎实,也因此更令人信服和震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