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周龙音乐作品选:中国民歌三首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周龙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52313260 |
| 出版年份: | 2017年9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0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14元 |
| 实际重量: | 14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周龙,作曲家,1953年出生于中国北京。1973年开始向罗忠镕、黎英海、樊祖荫学习作曲,向严良垄学习指挥。1983年毕业于音乐学院,师从苏夏。曾任中国广播艺术团驻团作曲家。1985年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美学习,师从周文中、达维多夫斯基和爱德华兹。1993年获音乐艺术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音乐舞蹈学院作曲教授及天津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周龙的作品汇集了东西方审美观念和音乐元素。2011年,周龙以他的部歌剧《白蛇传》成为获得普利策音乐奖的首位美籍华裔作曲家(波士顿歌剧院与北京音乐节联合委约)。他获得的奖项还包括美国文学艺术院终身成就奖、纽约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颁发的斯托格大奖、美国巴罗基金会作曲比赛首奖、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奖金。他曾多次受到美国国会图书馆库茨维斯基音乐基金会、哈佛大学弗朗姆音乐基金会、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委约创作。此外,周龙和陈怡的交响乐《虎门1839》唱片专辑被提名2016年格莱美奖,同年周龙被授予纽约艺术基金会名人堂荣誉称号。
近年来,周龙完成了由青岛交响乐团委约的《琴岛》序曲(获得中国国家艺术基金);由北京交响乐团委约的交响组曲《京华风韵》;由新加坡交响乐团与BBc逍遥音乐节联合委约的钢琴协奏曲《态势》(2014音乐季首演);由北京音乐节委约的大型交响史诗《九歌》(2013年首演)。这些作品均由世界各大音乐团体委约演出并录制唱片,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及牛津大学出版社各自出版中英语乐谱。
正文
中国民歌历史悠久,流传于民间,是人们日常生活及当地风土人情的生动写照。《诗经》就是远古民歌的经典。
各地区的民歌多以其方言和日常用语,形成具有地方特定语音的音调和节奏风格。民歌的三种主要形式:带长颤音的山歌、节奏鲜明的号子及委婉抒情的小调。
1998年,挑选了八首不同地区、风格各异的民歌为上海弦乐四重奏团编写弦乐四重奏,并录制相关的专辑唱片。《中国民歌三首/周龙音乐作品选》(为笛子,琵琶,筝,二胡,打击乐而作)首演于华盛顿菲利普斯博物馆作曲名家系列音乐会(2016年12月8日),是在原弦乐四重奏版本的基础上改编的三首民乐小合奏,包括陕北民歌《走西口》、陕北民歌《蓝花花》和陕北民歌《赶牲灵》,由纽约长风中乐团演奏。
我试着弹奏了其中几首曲目,对编曲的适应性和演奏的流畅性有了切身的体会。这部作品集在处理民间音乐的改编上,展现出了一种既尊重原作神韵,又融入了现代音乐语汇的精妙平衡。初看谱面,你可能会觉得它似乎没有采用过于炫技的写作手法,但真正上手后,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功力。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旋律线条,在特定的和声背景和织体变化下,焕发出了令人惊艳的色彩。尤其是在处理力度变化和速度控制时,作者对呼吸感的把握令人叹服。它不是那种死板的“照本宣科”,而是引导演奏者去挖掘旋律背后的故事和情绪流动。我发现,即便是业余爱好者,也能比较快地进入到音乐的情境中去,这得益于其科学合理的指法标记和节奏分解。这套谱子非常适合作为提升演奏技巧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审美理解的教材。它不仅仅是让你学会“弹奏”,更是教你如何“歌唱”——用乐器去模仿人声最细腻的情感表达。这种对“歌唱性”的强调,在我接触过的许多西方作品改编中都难以找到如此纯粹的体现。
评分这本乐谱集拿到手,首先就被它精美的装帧吸引了。封面设计典雅而不失现代感,纸张的质地摸上去手感极佳,印刷清晰,对于乐谱这种对细节要求极高的书籍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常年与五线谱打交道的学习者,我深知清晰的排版能够极大地提升练习的效率和愉悦感。这一次的体验确实是顶级的。特别是那些复杂的节奏型和和声标记,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没有出现任何模糊不清的情况。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页眉页脚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不显得单调,又不会干扰视线。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曲目在演奏提示上做了非常详尽的标注,这对于初学者或者想要深入钻研作品风格的演奏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仅仅是一本“把音符搬上纸面”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旁边耳提面命,指导你如何去理解和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张力。对于那些追求高品质学习材料的音乐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乐谱的物理质量本身就值回票价了。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时不时拿出来翻阅,都能带来心旷神怡的享受,这种对物质载体的尊重,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我的印象是,出版方在选择收录曲目时,显然是做了大量的筛选工作,确保了选材的广度和深度兼备。里面似乎包含了一些地域风格迥异的作品,从北方的豪迈到南方的婉约,都有所涉猎。这使得学习者可以借此机会,进行跨地域的音乐风格对比研究。比如,某首作品的旋律线条可能倾向于五声音阶的极致运用,而另一首则大胆引入了半音进行来增强戏剧冲突。这种对比训练,对于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至关重要。它避免了学习者陷入单一风格的窠臼。而且,从教材的实用性角度出发,它的难度跨度也做得非常人性化。有些曲目适合作为热身或基础练习,而另一些则明显是为更高阶的演奏技巧准备的“攻坚战”。这种梯度设计,让不同水平的学习者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并设定明确的进步目标。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让人望而却步的“大师曲集”,而是鼓励人一步步攀登的学习伙伴。
评分翻阅过程中,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早些年学习民族音乐时,资料匮乏的窘境。那时候,能找到一本像这样内容扎实、排版精良的专业乐谱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这本《周龙音乐作品选》的出现,无疑是为当前的音乐教育和演奏界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周龙”这位音乐家的心血结晶,更是对中国民族音乐现代演绎的一次重要文献整理。从一个普通使用者的角度来说,它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可靠的、能够长期依赖的学习资源。它的价值远超其标价,因为它承载了大量的学术研究信息和演奏实践指导。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投资”,是对自己音乐素养未来提升的一种有效投入。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用心制作的音乐书籍面市,让学习者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探索和传承我们宝贵的民族音乐财富。这本乐谱的出版,本身就是对中国音乐教育领域的一种贡献,值得所有关注民族音乐发展的同仁们珍视。
评分从考研和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这套选集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精选的作品,往往能代表特定时期或特定地域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高度。对于备考者来说,熟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构建扎实曲目库和理解民族音乐发展脉络的关键一步。我个人尤其关注其在和声运用上的创新点。虽然根植于传统民歌的土壤,但其中不乏对现代和声语言的巧妙嫁接,这些处理手法,对于探讨民族音乐的当代转型非常有启发性。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展示了如何在高雅艺术的框架内,保持民间音乐的质朴与生命力。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研究而言,这些改编的细节——例如对特定音阶的变音处理、对传统伴奏织体的现代化重构——都是值得深入分析的文本。相比于一些过于学院派或过于商业化的乐谱,这本更像是一份经过深思熟虑的“学术与实践并重”的结晶,能切实地帮助学生搭建起从基础演奏到理论分析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