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龙音乐作品选中国民歌三首周龙上海音乐出版社考研大专全新9787552313260

周龙音乐作品选中国民歌三首周龙上海音乐出版社考研大专全新978755231326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龙 著
图书标签:
  • 周龙
  • 中国民歌
  • 音乐作品选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考研
  • 大专
  • 乐谱
  • 声乐
  • 艺术类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552313260
商品编码:29859842497
页数:10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周龙音乐作品选:中国民歌三首
丛书名:  
作者/主编:  周龙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号:  9787552313260
出版年份:  2017年9月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10页
开本:  16
图书定价:  14元
实际重量:  141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周龙,作曲家,1953年出生于中国北京。1973年开始向罗忠镕、黎英海、樊祖荫学习作曲,向严良垄学习指挥。1983年毕业于音乐学院,师从苏夏。曾任中国广播艺术团驻团作曲家。1985年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美学习,师从周文中、达维多夫斯基和爱德华兹。1993年获音乐艺术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音乐舞蹈学院作曲教授及天津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周龙的作品汇集了东西方审美观念和音乐元素。2011年,周龙以他的部歌剧《白蛇传》成为获得普利策音乐奖的首位美籍华裔作曲家(波士顿歌剧院与北京音乐节联合委约)。他获得的奖项还包括美国文学艺术院终身成就奖、纽约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颁发的斯托格大奖、美国巴罗基金会作曲比赛首奖、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奖金。他曾多次受到美国国会图书馆库茨维斯基音乐基金会、哈佛大学弗朗姆音乐基金会、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委约创作。此外,周龙和陈怡的交响乐《虎门1839》唱片专辑被提名2016年格莱美奖,同年周龙被授予纽约艺术基金会名人堂荣誉称号。

近年来,周龙完成了由青岛交响乐团委约的《琴岛》序曲(获得中国国家艺术基金);由北京交响乐团委约的交响组曲《京华风韵》;由新加坡交响乐团与BBc逍遥音乐节联合委约的钢琴协奏曲《态势》(2014音乐季首演);由北京音乐节委约的大型交响史诗《九歌》(2013年首演)。这些作品均由世界各大音乐团体委约演出并录制唱片,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及牛津大学出版社各自出版中英语乐谱。






正文




 中国民歌历史悠久,流传于民间,是人们日常生活及当地风土人情的生动写照。《诗经》就是远古民歌的经典。

  各地区的民歌多以其方言和日常用语,形成具有地方特定语音的音调和节奏风格。民歌的三种主要形式:带长颤音的山歌、节奏鲜明的号子及委婉抒情的小调。
  1998年,挑选了八首不同地区、风格各异的民歌为上海弦乐四重奏团编写弦乐四重奏,并录制相关的专辑唱片。《中国民歌三首/周龙音乐作品选》(为笛子,琵琶,筝,二胡,打击乐而作)首演于华盛顿菲利普斯博物馆作曲名家系列音乐会(2016年12月8日),是在原弦乐四重奏版本的基础上改编的三首民乐小合奏,包括陕北民歌《走西口》、陕北民歌《蓝花花》和陕北民歌《赶牲灵》,由纽约长风中乐团演奏。


《声之律动: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的演进与风格流变》 导言:时代的回响与音乐的脉搏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在时代洪流中的复杂发展轨迹、多元风格的形成及其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刻映照。我们聚焦于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家们如何在全球化冲击与本土文化自觉的张力中,探索出一条既植根于传统又面向未来的独特艺术之路。全书以时间为轴,以流派与体裁为纲,力求构建一个立体、精密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图景,探讨音乐本体语言的创新与时代语境的交互作用。 第一章:晚清至民国初期的西方音乐引介与本土化尝试(1890-1927) 本章追溯西方古典音乐体系初次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情境。重点分析“雅乐西化”的初步阶段,包括教会学校音乐教育的兴起,以及早期音乐人才赴日、赴欧学习的经历。我们详述了早期音乐作品中,如何将西方记谱法、和声学体系与中国传统戏曲、民歌的音调、节奏进行初步嫁接的尝试。特别是对早期新式学堂乐歌的文本分析,揭示了其在启蒙教育和民族意识建构中的双重功能。本章还将考察如《江城子》(早期版本)等作品中,所体现的“中体西用”思潮在音乐领域的早期表现。 第二章:新音乐的萌芽与民族音乐学的奠基(1927-1949) 国难深重的年代,音乐成为唤醒民众、凝聚力量的重要工具。本章聚焦于“左翼”音乐思潮的兴起及其对工农群众音乐的深刻影响。详尽考察了如冼星海、聂耳等音乐家在城市与民间进行深入采风、创作革命歌曲的实践。同时,本章深入探讨了早期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先驱工作,如考察黄友倸、卫仲和等人在田野调查中对不同地域音乐文化形态的记录与分类,为日后音乐的“民族化”创作提供了理论和材料基础。作品风格上,这一时期呈现出强烈的叙事性和功能性,如大型合唱作品的兴起与普及。 第三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导下的音乐规范构建(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初期,音乐创作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建设热情。本章分析了苏联音乐模式的借鉴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确定过程。重点剖析了交响乐、大型歌剧、民族管弦乐队等西方与中国体裁的融合实践。我们将细致分析以《白毛女》等作品为代表的“民族歌剧”的结构特征,探讨其如何成功地将中国传统声腔艺术与西方戏剧结构相结合。同时,本章也探讨了在这一规范化过程中,对民间音乐材料的筛选、提炼与“净化”的内在逻辑。 第四章:音乐的转型与探索——从“文革”边缘到改革开放前夜(1966-1978) 这一特殊时期,音乐创作受到严格控制,但同时催生了一些独特的艺术现象。本章梳理了“样板戏”在音乐语言上的高度成熟与极致化,分析其在有限的音乐语汇中如何追求表现力的最大化。此外,我们也将考察在主流叙事之外,部分音乐家在私下或非正式场合进行的对西方现代音乐(如序列主义、十二音体系的零星接触)的内部研究和尝试,这些“地下”探索为后来的思想解放埋下了伏笔。 第五章:改革开放后的音乐思潮涌动与多元化发展(1978-2000) 随着政策的松动,中国音乐迎来了空前的思想解放和风格的“大爆炸”。本章重点探讨了“新写实主义”的兴起,以及对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全面接轨。我们将分析从早期对德彪西、拉威尔等印象派的模仿,到对后结构主义、极简主义等思潮的吸收与本土化。在民族音乐领域,本章详细考察了作曲家们如何大规模地、系统地运用“五声性”与“七声音阶”的变体,进行更深层次的“民族交响化”探索,涌现出如陈其钢、郭文景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曲家。流行音乐的崛起及其对传统音乐生态的冲击与渗透,也是本章的重要议题。 第六章:全球化语境下的风格交融与未来走向(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音乐的创作生态更加去中心化。本章分析了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对音乐传播和创作观念的颠覆性影响。我们将考察在国家文化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当代音乐如何在全球音乐舞台上展现其独特性。研究的重点包括对非西方传统音乐(如巴厘岛甘美兰、印度拉格)的借鉴与融合,以及当代作曲家如何处理传统戏曲的“腔体”与现代和声的张力。最终,本章对中国音乐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如何在坚守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实现更深层次的跨文化对话——提出开放性的思考与展望。 结语:未竟的交响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个审视中国音乐过去一百年艺术实践的综合框架,强调音乐创作既是个人的情感表达,也是时代精神的物质载体。我们相信,理解这些作品的诞生背景、技术选择和文化意图,才能真正把握中国音乐“声之律动”的独特魅力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试着弹奏了其中几首曲目,对编曲的适应性和演奏的流畅性有了切身的体会。这部作品集在处理民间音乐的改编上,展现出了一种既尊重原作神韵,又融入了现代音乐语汇的精妙平衡。初看谱面,你可能会觉得它似乎没有采用过于炫技的写作手法,但真正上手后,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功力。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旋律线条,在特定的和声背景和织体变化下,焕发出了令人惊艳的色彩。尤其是在处理力度变化和速度控制时,作者对呼吸感的把握令人叹服。它不是那种死板的“照本宣科”,而是引导演奏者去挖掘旋律背后的故事和情绪流动。我发现,即便是业余爱好者,也能比较快地进入到音乐的情境中去,这得益于其科学合理的指法标记和节奏分解。这套谱子非常适合作为提升演奏技巧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审美理解的教材。它不仅仅是让你学会“弹奏”,更是教你如何“歌唱”——用乐器去模仿人声最细腻的情感表达。这种对“歌唱性”的强调,在我接触过的许多西方作品改编中都难以找到如此纯粹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乐谱集拿到手,首先就被它精美的装帧吸引了。封面设计典雅而不失现代感,纸张的质地摸上去手感极佳,印刷清晰,对于乐谱这种对细节要求极高的书籍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常年与五线谱打交道的学习者,我深知清晰的排版能够极大地提升练习的效率和愉悦感。这一次的体验确实是顶级的。特别是那些复杂的节奏型和和声标记,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没有出现任何模糊不清的情况。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页眉页脚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不显得单调,又不会干扰视线。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曲目在演奏提示上做了非常详尽的标注,这对于初学者或者想要深入钻研作品风格的演奏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仅仅是一本“把音符搬上纸面”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旁边耳提面命,指导你如何去理解和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张力。对于那些追求高品质学习材料的音乐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乐谱的物理质量本身就值回票价了。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时不时拿出来翻阅,都能带来心旷神怡的享受,这种对物质载体的尊重,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我的印象是,出版方在选择收录曲目时,显然是做了大量的筛选工作,确保了选材的广度和深度兼备。里面似乎包含了一些地域风格迥异的作品,从北方的豪迈到南方的婉约,都有所涉猎。这使得学习者可以借此机会,进行跨地域的音乐风格对比研究。比如,某首作品的旋律线条可能倾向于五声音阶的极致运用,而另一首则大胆引入了半音进行来增强戏剧冲突。这种对比训练,对于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至关重要。它避免了学习者陷入单一风格的窠臼。而且,从教材的实用性角度出发,它的难度跨度也做得非常人性化。有些曲目适合作为热身或基础练习,而另一些则明显是为更高阶的演奏技巧准备的“攻坚战”。这种梯度设计,让不同水平的学习者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并设定明确的进步目标。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让人望而却步的“大师曲集”,而是鼓励人一步步攀登的学习伙伴。

评分

翻阅过程中,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早些年学习民族音乐时,资料匮乏的窘境。那时候,能找到一本像这样内容扎实、排版精良的专业乐谱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这本《周龙音乐作品选》的出现,无疑是为当前的音乐教育和演奏界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周龙”这位音乐家的心血结晶,更是对中国民族音乐现代演绎的一次重要文献整理。从一个普通使用者的角度来说,它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可靠的、能够长期依赖的学习资源。它的价值远超其标价,因为它承载了大量的学术研究信息和演奏实践指导。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投资”,是对自己音乐素养未来提升的一种有效投入。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用心制作的音乐书籍面市,让学习者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探索和传承我们宝贵的民族音乐财富。这本乐谱的出版,本身就是对中国音乐教育领域的一种贡献,值得所有关注民族音乐发展的同仁们珍视。

评分

从考研和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这套选集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精选的作品,往往能代表特定时期或特定地域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高度。对于备考者来说,熟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构建扎实曲目库和理解民族音乐发展脉络的关键一步。我个人尤其关注其在和声运用上的创新点。虽然根植于传统民歌的土壤,但其中不乏对现代和声语言的巧妙嫁接,这些处理手法,对于探讨民族音乐的当代转型非常有启发性。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展示了如何在高雅艺术的框架内,保持民间音乐的质朴与生命力。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研究而言,这些改编的细节——例如对特定音阶的变音处理、对传统伴奏织体的现代化重构——都是值得深入分析的文本。相比于一些过于学院派或过于商业化的乐谱,这本更像是一份经过深思熟虑的“学术与实践并重”的结晶,能切实地帮助学生搭建起从基础演奏到理论分析的桥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