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
定价:68.00元
作者:曾小松,陈小蓉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42340283
字数:200000
页码:2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基于保护和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这一初衷,精选广东南海醒狮、中山醉龙、江门蔡李佛拳、东莞赛龙舟、深圳大船坑舞麒麟、深圳坂田永胜堂舞麒麟、湛江沈塘人龙舞、揭阳青狮等8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佛山叶问咏春拳、揭阳南枝拳、湛江阵式藤牌功班舞、湛江赤坎洪拳、雷州风筝节、佛山九江传统龙舟、中山东凤五人飞艇等7项省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项目起源、历史沿革、道具器材、表演形式、发展现状、传承人信息等方面展开介绍,以期为读者呈现广东的体育文化遗产,为传承和传播广东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绵薄之力。
目录
作者介绍
曾小松,副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现任深圳大学体育部副主任,体育非物质文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体育史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陈小蓉,二级教授,1992年4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培养的一位体育女博士。现任深圳大学体育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共体育组副组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
文摘
序言
这本《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像一本打开了时光隧道的钥匙,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民间体育记忆。书中的内容远不止我最初想象的那些。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广东传统武术门派”的介绍,这部分内容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广东的武术就是咏春拳,但书中详细介绍了洪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这“广东五大名拳”,以及其他许多不为人知的门派。作者的笔触非常严谨,不仅记录了这些门派的拳法套路、招式特点,还深入挖掘了它们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广东社会文化中的影响。我读到关于洪拳的刚猛有力,刘家拳的灵活多变,蔡家拳的步法敏捷,李家拳的实用简洁,莫家拳的巧妙精微,每一个门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哲学。书中的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这些武术大师们如何在街头巷尾,在宗祠庙宇,在练武场上,将武术技艺传授给门徒。我了解到,这些武术门派不仅仅是教授拳脚功夫,更是传承着一种习武精神,一种尊师重道、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理念。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一些武术门派与当地民间信仰、节庆习俗相结合的描写很感兴趣。比如,某些门派会在特定的节日进行武术表演,以此祈求平安、驱邪避灾。这种将体育与民俗文化深度融合的做法,让我看到了体育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它既是健身的手段,也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广东的武术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远超我的想象,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读完《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中关于“广东客家山歌对唱与体育活动”的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文化基因”的含义。我一直对客家人的坚韧与勤劳有所耳闻,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精神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我被书中对“围楼健身操”的详细描述所打动。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健身方式,而是与客家人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紧密结合的产物。我读到,客家人在建造坚固的围楼时,本身就包含了许多肢体运动的元素,而围楼健身操,更是将这种活动形式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化。书中描述了围楼健身操的动作要领、节奏特点,以及它如何根据围楼的结构特点而设计。例如,利用围楼的墙壁进行支撑,利用围楼内的空间进行移动,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动作来模拟围楼内的生活场景。我了解到,这种健身操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更能增强客家人对围楼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将客家山歌对唱与体育活动联系起来。我读到,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人们常常会唱起山歌,歌声与动作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山歌的内容常常围绕着劳动、生活、情感,歌词的起伏与动作的节奏相结合,既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也表达了客家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这种将音乐、舞蹈、体育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体能训练,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生活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体育的另一面——不仅仅是竞技场上的输赢,更是生活中的温情与传承。我读到书中关于“广东醒狮”的篇章时,被那种社区参与感深深吸引。它不是由少数专业人士垄断的技艺,而是融入了村民日常生活,成为他们情感寄托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书中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岭南水乡的某个村落,看到村民们如何倾囊相授,将舞狮的技艺和精神传递给下一代。那种严谨又不失活泼的教学方式,那种师傅对徒弟的殷切期望,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暖的传承力量。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于“龙舟竞渡”的描写,它不仅仅是一场速度的比拼,更是一种集体协作精神的体现。划龙舟需要高度的默契和团队的力量,每一个桨手都必须与其他人同步,才能奏响胜利的凯歌。书中详细介绍了龙舟的构造、不同地区龙舟的特色,以及比赛的规则和仪式。我了解到,许多地方的龙舟文化都与当地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紧密相连,龙舟赛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体育本身,成为一种纪念先贤、祈求丰收、祈福平安的文化活动。我读到那些关于龙舟队伍的组建,关于训练的艰辛,以及比赛时那种全村动员、万人空巷的盛况,都让我深感震撼。作者的笔触细腻,将那些激烈的比赛场面与赛后的温情时刻相结合,既展现了体育的魅力,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我能想象到,在酷热的夏日,划手们挥汗如雨,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自信和喜悦,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荣誉而战,更是为了家乡的荣耀,为了维系这份珍贵的传统。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体育”这个概念,它不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寄托,是文化的根脉,是凝聚人心的纽带。
评分我一直认为,体育的魅力在于其竞技性和观赏性,但《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体育的另一种维度——它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是一种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实践。我被书中关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渔耕体育”的描写深深吸引。潮汕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了与众不同的体育文化。书中详细介绍了“渔舟竞渡”、“耕田拔河”等活动,这些活动都与当地的渔业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我读到,渔舟竞渡不仅仅是为了比赛,更是为了检验船只的性能,锻炼渔民的体能和水上技能。而耕田拔河,则是在农忙时节,一种集体的劳动和娱乐方式,它能够增强村民的凝聚力,也能帮助他们完成繁重的农活。书中对这些活动的描述,既有对技艺本身的解析,更有对活动背后所蕴含的劳动精神、协作意识的解读。我仿佛能看到,在辽阔的田野上,渔民们奋力划桨,与海浪搏击;在金色的稻田里,村民们齐心协力,用拔河的方式,共同耕耘。这些活动,虽然看似朴实无华,但却凝聚着潮汕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我了解到,这些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体能消耗,更是潮汕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它们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体育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如此充满智慧,如此具有地域特色。
评分翻阅《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我最震撼的莫过于书中关于“广东民间杂技与表演艺术”的章节。我一直以为杂技只是街头艺人的表演,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蕴含的惊人智慧和深厚文化底蕴。书中对“南派杂技”的描写,让我对这项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读到,南派杂技以其独特的技巧、丰富的表演形式和浓厚的地域特色而闻名。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蹬技”、“软功”、“变脸”等表演项目,以及它们在广东地区的演变和发展。我了解到,许多杂技技巧都源于生活中的劳动和生产,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和升华,最终成为一种令人惊叹的表演艺术。我特别对书中提到的“腾空转体”、“叠罗汉”等高难度技巧的训练过程进行了细致的阅读。作者的文字仿佛将我带到了昏暗的练功房,看着那些年幼的学徒,如何在师傅的严格要求下,一遍遍地重复枯燥的训练,只为了能够在舞台上呈现出那惊鸿一瞥的精彩。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还探讨了杂技表演与民间节庆、宗教仪式之间的联系。许多杂技表演是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精湛的技艺,为观众带来欢乐和惊喜,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读到那些关于“空竹”、“皮球”、“绸带舞”等表演形式的描写,它们在娴熟的技艺下,展现出的是一种超越身体极限的艺术美。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杂技不仅仅是肢体的展示,更是意志的磨练,是情感的抒发,是一种承载着文化记忆的生命力。
评分《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体育”这个词,可以包含如此广阔的内涵。它不仅仅是竞技场上的金牌,更是生活中的仪式,是文化的传承,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我被书中关于“广东广府地区婚丧嫁娶与体育活动”的章节深深吸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婚丧嫁娶是人生中的重要节点,而这些仪式中,往往也融入了许多具有体育性质的活动。书中详细介绍了在广府地区的婚礼中,如何通过一些具有技巧性的游戏来为新人增添喜庆气氛。例如,一些游戏需要考验新郎的智慧和体力,以展现其作为一家之主的担当。而丧葬仪式中,也常常会有一些具有仪式感的表演,来寄托哀思,表达对逝者的敬意。我读到,这些活动往往不是为了竞技而存在,而是为了营造一种特定的仪式氛围,增强参与者的情感体验,并传递某种文化寓意。书中还提到,一些与婚丧嫁娶相关的体育活动,可能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作者的记录,就如同为这些即将消逝的文化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我仿佛看到了,在热闹的婚礼现场,亲朋好友们一起参与到那些充满欢笑的游戏中,感受着喜悦和祝福;在肃穆的葬礼上,通过特定的仪式活动,表达着对逝者的缅怀和对生命的感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体育在传统社会中,所扮演的更加多元化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力量的展示,更是情感的表达,是文化的载体,是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评分我一直认为,体育是纯粹的身体对抗,是汗水与力量的较量,但《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体育背后,那份深沉的情感,那份与自然的和谐,那份与生活的融洽。我被书中关于“广东渔民体育”的章节深深吸引。在海边长大的我,对这些场景并不陌生,但书中对这些活动的记录,却让我有了全新的视角。我读到关于“赛艇”的描写,这已经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赛艇比赛,而是融入了渔民生活、生产的实际需求。那些渔船,那些划桨的技巧,以及比赛时的那种拼搏精神,都与大海的搏击紧密相连。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渔船,以及它们在海上的航行和作业方式,然后引申到这些活动如何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竞技性的体育项目。我了解到,很多渔民的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检验船只性能,锻炼船员的体能和协作能力,甚至是为了在出海前祈求平安顺利。我读到那些关于渔民们如何利用风力、水流进行比赛的描述,以及他们对于海洋环境的深刻理解。这些活动,与其说是体育,不如说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人类智慧与海洋力量的较量。书中还提到了许多与海洋相关的民间游戏和技艺,比如“捕鱼技巧表演”、“海螺吹奏”等,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渔民生活的多彩与艰辛。我仿佛能闻到海风的咸味,听到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感受到渔民们对于大海的敬畏与热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体育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如此充满人文关怀,如此与自然融为一体。
评分《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唤醒。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对那些朴素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民俗活动的怀念。我被书中关于“广东民间游戏与童玩”的章节深深打动。在这个电子产品充斥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遗忘了那些曾经伴随我们成长的简单游戏。书中对“捉迷藏”、“丢手绢”、“跳房子”等经典游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不仅仅是规则的说明,更重要的是,它挖掘了这些游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教育价值。我读到,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却是孩子们学习社交、合作、规则意识的重要途径。它们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反应能力、创造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已经逐渐消失的广东民间游戏,这些游戏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生活习俗息息相关。例如,一些游戏需要利用自然材料,如树叶、石头、贝壳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我仿佛看到,在那些蓝天白云下的田野里,孩子们奔跑嬉戏的身影,他们的笑声,是那个时代最动听的旋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只关注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而忽略了那些存在于寻常百姓家中的,鲜活的文化遗产。这些民间游戏,是童年的宝藏,是文化的根基,是我们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桥梁。读完这一章,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和孩子们一起玩这些游戏,让他们也感受这份纯粹的快乐,感受这份来自传统的生命力。
评分当我翻开《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我本以为会看到一堆枯燥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考据,但很快我就被书中的生动描写所吸引。它不是一本冰冷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充满温度、鲜活生命力的“记录者”。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广东粤剧武术”的章节,它将粤剧的唱念做打与武术的刚柔并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种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我一直觉得粤剧不仅仅是戏曲,其中蕴含的许多动作和身法都与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详细解读了粤剧演员如何通过多年的武术训练,才能在舞台上展现出那些令人惊叹的身法和武打技巧。我读到关于“剑舞”、“棍术”等在粤剧表演中的应用,以及这些表演形式如何受到传统武术门派的影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元素,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之间的融合之道,以及这种融合如何赋予了粤剧更强的观赏性和表现力。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提到了粤剧武术背后的哲学思想,比如“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等,这些都与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不谋而合。我仿佛能看到戏台上,身着华丽戏服的演员,如何用精湛的武艺,将角色的情感和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刀光剑影,那些拳脚功夫,在戏曲的程式化演绎下,变得既有力量又不失美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与体育之间那种深刻的联系,它们相互滋养,共同发展,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戏院,重新观看一场粤剧,带着这份新的理解,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武术之魂。
评分刚拿到这本《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卷)》,沉甸甸的,翻开书页,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一直对广东的民间体育习俗很感兴趣,总觉得在那些看似传统的活动背后,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基因。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带我走进了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我尤其被书中对“舞狮”这一项技艺的细致描绘所打动。它不仅仅是表演,更是力量、技巧、默契和吉祥寓意的完美结合。从南狮的雄浑矫健,到北狮的活泼灵动,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读到舞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演习,以及它如何在中原地区与佛教、道教文化融合,最终在广东这片土地上发展出独特的风格。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流派的舞狮技艺,比如“七星步”、“梅花桩”等,这些名词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和智慧。更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技艺的展示,而是深入挖掘了舞狮背后蕴含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它不仅仅是节庆中的一项表演,更是社区凝聚力的象征,是祈福纳祥的仪式,是代代相传的家族技艺。书中的文字仿佛带着我置身于热闹的庙会现场,看着狮子在锣鼓声中翻腾跳跃,感受着观众的欢呼和喝彩。我仿佛能听到狮鼓那激昂的节奏,看到舞狮人脸上挥洒的汗水,感受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那些关于狮头制作的工艺、不同颜色和造型的寓意,以及不同地域舞狮风格的细微差别,都让我对这项运动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舞动的狮子”,而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哲学和生活智慧的活态文化符号。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想象着自己置身于那些古老的村落,看着村民们如何共同筹备一场盛大的舞狮表演,那种参与感和归属感,是现代社会难以复制的。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静止的“遗产”,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生命力,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